<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刚揭幕的Anselm Kiefer”Becoming Sea/归于大海” 是一个极具视觉震撼力量,充满深刻哲理,沉积历史与宿命感的大型展览,是圣路易斯艺术馆几十年来最大的绘画展览。展出作品以密西西比和莱茵河为创作思想主线,穿越著名艺术家基弗几十年间的创作生涯,多件为此展览特别创作的巨作是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令观众惊诧,久驻,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Dans ce vert linceul(在这绿色的裹尸布中),2024</p><p class="ql-block">基弗仰躺着,手中握着一枝带有金色花朵的树枝。</p><p class="ql-block">这种树枝、姿势以及睡衣最早出现在基弗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作的自画像中。</p><p class="ql-block">在他头顶的黑暗中,可以看到摘自1853年热拉尔·德·纳瓦尔(Gérard de Nerval)诗作《蝴蝶》(The Butterflies)的诗句:</p><p class="ql-block">“我在绿色的裹尸布中迷失自己;</p><p class="ql-block">在我仰起的头顶上方,</p><p class="ql-block">注视着它们一个个飞过——</p><p class="ql-block">爱与诗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Grenze(边界),2024</p><p class="ql-block">“边界”是基弗(Kiefer)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也在他的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他童年在莱茵河边的生活、在西德的岁月,以及他1992年移居法国的经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位艺术家也从更抽象的层面思考“边界”——它不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之间的隔阂。</p><p class="ql-block">在这幅自画像中,篱笆作为一种物理的屏障,引发人们对真实与想象边界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Der Rhein (萊茵河), 2024</p><p class="ql-block">基弗在一個邊界緊鄰法國的德國小鎮長大。童年時期,他經常徒步穿過河流,將河對岸想像成一個烏托邦國度。這幅描繪萊茵河場景的作品以藍色捕捉了田園詩般的幻想。</p> <p class="ql-block"> Cette obscure clarté qui tombe des étoiles (這從星辰墜落的晦暗光芒), 1997–2015</p><p class="ql-block">向日葵的種子像「從星辰墜落的晦暗光芒」般,雨點般灑落在一片焦渴的沙漠上。</p> <p class="ql-block">《Teutoburger Wald》(《條頓堡森林》),1993年</p><p class="ql-block">在西元9年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日耳曼部落擊退了羅馬軍隊,阻止了其進軍。自18世紀以來,德國民族主義者(包括納粹)常援引這場戰役,作為「統一而未被征服的德國」的虛假象徵。這些肖像描繪了德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Die deutsche Heilslinie (German Lineages of Salvation)」(德國救贖譜系),2012-13年</p><p class="ql-block">德國哲學家的名字升向萊茵河上空一片不祥的烏雲,而其他人的名字則沉入下方的泥水中。這幅畫的標題來源於《希望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Hope),這是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在 20 世紀 50 年代流亡美國時寫的一本書。書中,布洛赫描述了「好」與「壞」德國思想家的譜系。天上的名字是基弗(Kiefer)的「好」德國人;水中的名字代表「壞」人。</p> <p class="ql-block">《Die Orden der Nacht (夜晚的秩序)》, 1996</p><p class="ql-block">基弗(Kiefer)以“挺尸式”(Savasana)瑜伽姿势,也称为“尸体式”躺着,置于向日葵的华盖之下。作品标题来源于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56年的诗歌《An die Sonne (致太阳)》。诗中,她将太阳描述为“比星星更美丽,夜晚光辉的秩序(the illustrious orders of the night)”。在这里,向日葵可以被解读为黑色的太阳或吸收光线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Die Milchstraße (The Milky Way) 1985–87</p><p class="ql-block">古希臘人稱夜空中那條微弱的光帶為「乳圈 (milky circle)」,因為其柔和的白光像牛奶。基弗將這個星系轉移到一片冬日田野的中央。一個金屬漏斗將上方的星星引導到這片平凡的溝渠中。</p> <p class="ql-block">Autumn’s Runic Weave </p><p class="ql-block"> “Runic weave”(符文编织)在这里隐喻“废墟”“遗迹”“语言的裂缝”“历史的残痕”——Kiefer 将破碎的木桩、燃烧的书本、黑灰色的田野链接为一种“记忆的织物”。 </p><p class="ql-block"> 秋天(Autumn)象征着收割、遗忘、结束、却也承载新的生成;Kiefer 的画面常借夕暮、荒田、残棵与符号混合,反思德国战争、记忆、语言与时间。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该作典型地体现了 Kiefer 对于“材料 = 意识”的使用:例如用铅、木枝、书页、燃烧痕迹等,强调物质化历史与文化。 </p> <p class="ql-block">《海狮行动》(Operation Sea Lion),1976年</p><p class="ql-block">《秋之符文织就》(Autumn's Runic Weave),2005-06年</p><p class="ql-block">基弗(Kiefer)出生于1945年,当时炸弹正落在多瑙埃申根(Donaueschingen),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他童年时在废墟中玩耍,但战争从未被提及。他创作于1960年代和70年代的早期作品打破了这种沉默,直接面对了德国的过去,并在当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p><p class="ql-block">本展厅中的这两幅画作反映了基弗与二战和犹太人大屠杀历史接触的双重性:《海狮行动》讽刺了纳粹政权的浮夸和最终的失败,而《秋之符文织就》——其标题取自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一首诗——则哀悼了受害者。</p> <p class="ql-block">Orithyia (俄里梯亞), 2024</p><p class="ql-block">基弗最新的作品閃耀著鬱鬱蔥蔥的綠色和燦爛的金色,這是他不斷嘗試新材料的結果。黃金——被應用於精緻的薄片上——被賦予了發光的、空靈的特質。天空顏料可以複製光線在人物和陰影中的閃爍方式。</p><p class="ql-block">綠色顏料來自電解過程——將銅塊浸入化學溶液中並通電。這導致銅被氧化,形成藍綠色的沉積物。</p><p class="ql-block">這些副產品聚集在浴缸底部,基弗將它們收穫。然後,他將沉積物懸浮在各種液體中,以產生豐富的綠色調,並用它們來描繪水的實體,賦予作品深度和湍流</p> <p class="ql-block">《Maginot》,1982–2013年</p><p class="ql-block">在萊茵河邊,一堆篝火與碉堡漂浮在林木掩映的田園景色之上。標題指的是「馬其諾防線」——法國於1930年代為防止德國入侵而建造的一系列防禦工事。這條防線最終成為代價高昂的失敗,因為它止於比利時邊界,使德軍得以繞道北方進入並發動進攻。</p> <p class="ql-block">《Die Rheintöchter》(《萊茵河的女兒們》),1982–2013</p><p class="ql-block">萊茵河的仙女漂浮於河水之中。她們是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歌劇循環《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中的角色,該作品於1876年首演。</p><p class="ql-block">這些水中仙女守護著「萊茵黃金」,而這黃金被盜後被鑄成一枚戒指。整個歌劇循環最終以戒指回歸萊茵河而告終,象徵著自然秩序的恢復與平衡。</p> <p class="ql-block">《成为海洋,献给格雷戈里·科索》(Becoming the ocean, for Gregory Corso),2024年</p><p class="ql-block">基弗将颜料、虫胶和石块层层叠加,形成了一片迷人、起伏的平行垄状物,让人联想到海浪或田野中犁过的犁沟。这是本次展览中两幅献给美国“垮掉一代”诗人格雷戈里·科索(Gregory Corso)的画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雕塑大厅是该博物馆历史悠久的 1904年世界博览会建筑 的核心空间。其宏伟的空间启发了基弗(Kiefer)创作了一个由五幅巨型绘画组成的特定场域装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nselm was here) 《基弗到此一游》2024</p><p class="ql-block">河流塑造了基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德国多瑙河源头附近,在法国对岸的莱茵河畔长大。</p><p class="ql-block">在这两幅画中,基弗回到了他年轻时熟悉的那条河流:</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条 被树木环绕、蓝绿色的河带,在金色天空下穿越乡间流淌 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在《Lumpeguin, Cigwe, Animiki》中出现了三位女性形象,代表来自 阿尼希纳阿贝(Anishinaabe) 与 瓦巴纳基(Wabanaki) 原住民文化中的灵体(spirit beings),她们守护着下方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For Gregory Corso 献给格雷戈里·科尔索 </p><p class="ql-block">基弗为本次展览取名 《化为大海(Becoming the Sea)》,</p><p class="ql-block">灵感来自美国“垮掉派”诗人 格雷戈里·科尔索(Gregory Corso) 1981年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在那首诗中,科尔索思考着一个 永恒之灵在死亡之后仍继续存在 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他将其比作一条“无畏地化为大海的河流”。</p><p class="ql-block">这一隐喻为“生命最大的谜题”提供了诗意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Am Rhein (On the Rhine)《在莱茵河上》</p> <p class="ql-block">Missouri, Mississippi ,2025</p><p class="ql-block">Kiefer1991年访问圣路易斯期间,基弗乘一条小船沿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p><p class="ql-block">到达伊利诺伊州奥尔顿的 梅尔文·普莱斯船闸与大坝(Melvin Price Lock and Dam)。</p><p class="ql-block">《密苏里,密西西比》中那 汹涌的波涛与庞大的大坝,正是回忆那次经历。在大坝之上,一位 双臂与双腿张开的女性 漂浮在密西西比河支流系统的地图之上。她是一位 水中仙女(nymph),象征着这条河及其众多支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