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垸人家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文/张玉玺</p><p class="ql-block">故乡孙家场往事(五)</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过年,我最喜欢走的亲戚,便是大姑爹那儿,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物资贫乏,但他家桌子上总有您们几样“山珍河鲜”,什么兔子斑鸠,什么鳜鱼螃蟹,每次吃得那叫一个欢!</p><p class="ql-block">大姑爹家住离孙家场不过三里地的沮漳河垸子里,过去称新光村六组。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土路连接河堤,通向外面的世界,居民大多姓李,所以叫李家垸子。很早以前,李家垸子有座白庙,香火很旺盛,当地一直流传着“赶集孙家场,落脚白庙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家家户户的房屋台子都很高,主要是防止夏天河里涨水漫进来。而田里的庄稼就只能靠天收了,即使你再勤劳,下再多的肥,一场洪水过后也就颗粒无收了。所以那里地瘠人贫,常常靠国家救济粮度日。</p><p class="ql-block">大姑爹姓赵,其父亲解放前是在沮漳河里驾船,1953年8月,经过水上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把头,来自9省36县的369只民船和1200多名船工实行定港定居,其父亲将船只折价入股,加入了当阳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67年在当阳航运公司退休,刚开始工资每月只有7.5元,去世前上涨至每月240元,虽然钱不多,但也可补贴家用。大姑爹的父亲活了94岁,在当地算是高寿的了。 </p><p class="ql-block">大姑爹爱好打猎,农闲时他总是带上猎犬在田间地头赶仗,秋冬时节,大幺幺时不时会拧着几只野味回娘家孝敬爹爹婆婆。1996年国家颁布禁枪令,明确禁止私人持有枪支,大姑爹主动将家里的几杆枪支上交了。从此过年的餐桌上再也没有野味了。 </p><p class="ql-block">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姑爹的三个儿子自小在河边长大,天生一身好水性,个个都是捕鱼的高手。距他们家不远处的河中,有一深潭,叫“孟家印潭”,深达数十米,水面颜色与周围截然不同,绿莹莹的,下有暗流旋涡,一般人望而生畏,但他们不仅可以在深潭里扎猛子,而且还能捞出鱼来。1978年全县严重干旱,沮漳河断流,河床见底,孟家印潭却没有干涸,成为方圆几十里的水源。更奇的是大姑爹在潭底捕获一条一米多长雪白的鳝鱼,当地人称作“鳝王”,后被大姑爹放生了。</p><p class="ql-block">随着沮漳河流域开始实行全面禁捕,于是大姑爹挑着担子走乡串户补鞋修理,一生老实本分,2017年大姑爹因高血压中风去世。</p><p class="ql-block">为了彻底解决沮漳河垸内百姓免受洪涝灾害,政府对李家垸子实行整体搬迁,异地安置。2018年大姑爹他们全家从垸子搬出,李家垸子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故乡沮漳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故乡沮漳河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