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古镇

周昕

<p class="ql-block">崇仁古镇是浙江省嵊州市一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直直今天,没有被过度商业化啃过。仍然是不收门票,少见,甚至停车场也不收费,更少见。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风貌明清古建筑群、深厚的越剧与围棋文化底蕴,是体验江南传统生活与儒家“仁义”精神的绝佳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崇仁古镇始于唐,兴于南宋,繁荣于明、清、民国时期。古镇拥有150多个老台门、10多个祠堂庙字、40多口古井和多处古遗址。古镇古建筑群,早在三国时期,崇仁地区生民居住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古镇物阜民丰、人杰地灵,自宋至清,裘氏后裔人才辈出,科第不绝。有敕命、敕书、诰命等三十余道,仕官132人,其中宋代乡员2人、明清两代进士4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p> <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年间,义门裘氏迁居至此,以“崇尚仁义”为家训,将原名杏花村改为崇仁,这一举动不仅开启了古镇的新篇章,更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步入古镇,一条条小巷蜿蜒,老宅或高或低,巷弄时宽时窄,青石板路伴着陈年老宅,尤如徜徉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让人充分感受时空变幻,体味喧器都市外一份难得的宁静和质朴。</p> <p class="ql-block">古镇入口处,有庙宇一座,是伟镇庙,庙前池塘一口,叫“太平菱塘” 。塘形方正规整,与庙宇形成“聚气”格局,体现传统聚落“背山面水”的营建智慧。</p><p class="ql-block">塘壁以本地青石垒砌,风格简朴厚重,无繁复雕饰,体现浙东乡土实用主义。</p> <p class="ql-block">塘畔有建于清中后期六角石亭一座,为裘门黄氏贞节亭。供香客休憩、村民社交,亭内可远眺庙宇灰塑龙吻屋脊,与水中倒影相映成画。</p> <p class="ql-block">太平菱塘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1573-1620),由裘氏富商裘世愍出资修建,最初因毗邻伟镇庙(祭祀地方神灵)因庙神灵验,得名“灵塘”,寓意“神灵庇佑、祈福灵验”。</p> <p class="ql-block">至清乾隆年间,因塘中遍植菱角,菱叶繁茂、秋季丰收,居民改称“菱塘”:“太平”二字则寄托了民众对安定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太平菱塘据说是崇仁十景之一,当地人有诗曰:</p><p class="ql-block">《菱塘独钓》</p><p class="ql-block">下钓闲过水侧亭,</p><p class="ql-block">满塘菱刺正青青。</p><p class="ql-block">丝牵叶底风初急,</p><p class="ql-block">鱼出花边雨乍经。</p><p class="ql-block">落日清歌双打桨,</p><p class="ql-block">随身瘦影一浮萍。</p><p class="ql-block">收竿柳外无人见,</p><p class="ql-block">惊起昏鸦掠远汀。</p> <p class="ql-block">伟镇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伟镇庙是崇仁的乡主庙,庥佑崇仁四境平安,百姓福祉。伟镇庙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现存建筑是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伟镇庙供奉龙王,蚕姑娘等神灵,并列大庙、小庙两座,呈八字形,北面还有五福庵、蚕姑娘七姐妹庙,三庙一庵角尺形排列。</p> <p class="ql-block">伟镇庙明代古戏台,被为浙江第一古戏台。</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这里被称为“小上海”。伟镇庙戏台成为越剧科班(如裘光贤女子班)重要演出地,“越剧皇后”筱丹桂等在此登台。承载了越剧从草根走向成熟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戏台采用亭楼式结构,屋顶为抬梁式九脊单檐歇山顶,屋脊灰塑龙吻造型夸张传神。戏台正面灰塑有《张飞战马超》、背面灰塑《关公战黄忠》等戏剧人物故事,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特征。 ‌</p> <p class="ql-block">义门裘氏家庙</p><p class="ql-block">家庙传承“崇尚仁义”家风,匾额与楹联弘扬义门裘氏优良传统,积淀千年文化底蕴,体现“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家族遗风。</p> <p class="ql-block">崇仁镇的主要居民姓“裘”,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裘睿随晋元帝南渡,隐居于婺州,后代逐渐在此扎根,历经十三朝,家族不断壮大。因崇尚仁义,裘氏在北宋熙宁年间将所居之地命名为“崇仁”。裘氏家族的历史在这里交汇,成为理解崇仁文化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在崇仁古镇,木雕是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几乎每家台门室内的窗、侧屋的门、屋檐下的牛腿都是做工精巧,雕刻有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等,艺术题材丰富。</p> <p class="ql-block">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阳光通过雕花漏窗打在粉墙上,是个“囍”字。不经意间发现古人智慧藏在这里,双囍临门,伴随着慢时光等你发现。坐下来,来碗大佛龙井茶,享受惬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由于崇仁未遭日寇破坏,经济繁荣,商号林立,商铺、药店、邮局、染坊、酒肆、赌场、当铺等一应俱全:更出现了代表地方权利高度自治的权利机构--法院和警署,这在国内乡镇一级的权利机构设置历史中尚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是崇仁古镇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过街楼是连接相邻台门建筑的独特结构,体现了“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传统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有特殊功能和特点。用于钩连不同台门(类似四合院的民居),使各建筑既独立成院,又能通过楼上的过街楼和底层的边门相互连通。</p><p class="ql-block">这种设计既珠联壁合,又保留私密性,反映了古代家族聚居的和谐遗风。</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户大院都被称为台门,这些台门的命名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台门以姓氏命名,如寿家台门、李家台门,彰显着家族的荣耀;有的则以官职命名,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透露出对功名的向往。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155座古老的老台门,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五联台门</p><p class="ql-block">五联台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若干台门组成上下左右互连互通的居宅群,以敬承书屋为中心,大夫第台门、樵溪台门、老屋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环列四围,建筑独立成院,过街楼相连,体现了“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聚居传统,反映了孝义睦族的义门精神,</p> <p class="ql-block">老屋台门</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3),占地面积665平方米。玉山公(生1700-卒1788)居所。附贡生,赠儒林郎,娶五妻,生五子、六女。玉山公五子裘恂坤(生1779一卒1869),也曾居住于此。授职州同、敕封奉直大夫,同治丙寅(1866)钦褒封赠“五世同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祠</p><p class="ql-block">古时凡多祠庙香火旺盛的地区,说明富豪。祠者是富裕的下代纪念上代而建。过去崇仁镇上共有祠31座,以玉山公祠为最。</p> <p class="ql-block">在崇仁古镇的众多古建筑中,玉山公祠是最为壮观的一座。公祠始建于清乾隆辛亥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公祠的布局气势恢宏,占地近千平方米,拥有照墙、天井、戏台、正厅、连廊等部分,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祠不仅是裘氏家族的宗祠,更是崇仁古镇文化的缩影。其创始人裘佩锡白手起家,成为裘氏家族的首富。至今,公祠仍是裘氏家族后人追溯祖德、纪念先贤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发家致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玉山公及子孙是崇仁裘氏首富,但玉山公家庭原不富裕,只能维持度日。玉山公不甘,誓要做生意发家,父不从,他偷偷向大妈借了四银元,买了二担白术雇了一人到绍贩卖。到绍后,不料白术滞销,四处贩者都聚客栈叫苦不迭。玉山公焦虑难眠在外踱思,看到持一灯箱夜行者因劳累跌倒不起,他将其扶至客栈询问谈论间,夜行者是专探行情的,见玉山公为人善良,就透露杭州白术走俏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闻知,一方面叫客栈主人作保金保出二块银元一担的白术金,一方面叫同去者回崇说是取银元(其实他根本无法筹集这么多的银元),立即买下。大家正发愁,听说有人买,又有店主作保,三天后付款,也就乐意卖了。第三天,白术涨价到每担五块银元,就出售了少量的白术,付清了买款。第五天,每担白术涨价到七块,全部卖给湖南人。</p> <p class="ql-block">恰逢湖南莲子滞销,仓库里表面近一尺的莲子已变质,湖南人愿低价相抵。玉山公远在他乡、又深知上海一带莲子昂贵,何乐而不为?但他表面装出无奈,低价买进高价售出。两桩生意这么一折腾,玉山公顿时富了。尔后,上海一直做了八年莲子生意,成了裘氏义门首富。</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祠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玉山公祠的古戏台,不仅见证了越剧的蓬勃发展,更在1930年冲破了女子不得登台的陈规陋习,傅全香等杰出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她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上木雕牛腿精美细致,手艺精湛,在文革时,幸亏一农户用黄泥把八个牛腿糊得平平整整,才免于遭劫被毁。</p> <p class="ql-block">在玉山公祠欣赏越剧:赵一曼</p> <p class="ql-block">越剧</p><p class="ql-block">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犹如潺潺流水,婉转悠扬;表演细腻动人,似春风化雨。这原本的“乡间小戏”走向成熟,发展为都市型、综合性越剧。</p> <p class="ql-block">崇仁是越剧文化的摇篮。民国十九年(1930),裘光贤在戒德寺开办女子科班“高升舞台”,先后培养筱丹桂、周宝奎、裘大官、张茵、尹桂芳等大批名角。新中国建立后,崇仁镇越剧文化一直十分活跃,为全国专业剧团输送了大批优秀演员。民间演出薪火相传,越剧艺术的影子遍布全国。</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两旁为二层厢房,厢房是专供太太小姐看戏之所。五十年代著名越剧艺人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张茵等主要演出场所。</p> <p class="ql-block">崇仁教堂</p> <p class="ql-block">后门塘</p><p class="ql-block">后门塘东西宽12米,南北长13米。呈方形,鹅卵石垒筑,塘水从不干枯。后门塘周围的建筑都是以后门塘为中心,大门朝向后门塘。崇仁有句民谚叫“穿靴戴蒂后门塘”,说的是后门塘附近一带居住的都是官吏或富商,所以后门塘也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围棋</p><p class="ql-block">崇仁是围棋之乡。早在清光绪年间,围棋活动已经在崇仁盛行。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围棋名将潘朗东在杭州设播,崇仁“老五虎”应邀打擂获胜,声震杭城。抗战期间,“新五虎”把上海围棋高手斯霞儿打下擂台。后来又出现“小五虎”,崇仁围棋传承英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结束一天行程,回望古镇,累并快乐着。这里不仅因其保存完好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宝贵,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这里,从古老的三国古井到民国时期的商铺,从传承千年的义门家训到越剧的革新发展,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江南地区社会变迁、宗族文化传承以及民间艺术发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绵延千年的文化气息,深刻体会到“分户合族”的治家理念与“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