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莆田西天尾林山村除了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驰名中外</span>南少林寺外,山头尾山上有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术中“一指禅“手势的</span>一指禅石,村中还有奉祀南明王朱聿键的建福社和天地会活动点保民殿。游览完南少林后,有时间也可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下沿斜仑山到达岭头,一拐进南少寺景区范围,右侧的山就是山头尾,由南少林寺后祖山尾往东南岐分出一道倾斜而下的山岭,山头尾分隔出前后两道山谷在山头尾东南山脚下汇聚成一个更大的峡谷,峡谷中溪水流向平原边缘的沁后水库。山头尾中间接近岭顶处有一奇石,似佛祖手掌的食指指向西方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也象武术中一指禅手式。三十年前第一次上南少林寺,当时山上植被没现在这么茂密,一指禅石很清晰地立在山上,特别吸引眼球,其生动有力造型,一下子就把南少林空间佛教禅意和武术氛围调动起来,立即让人对亲近南少林寺宗教和武术文化产生强烈渴望。</p> <p class="ql-block"> 一指禅石还在,现在有一条简易机耕路从其侧经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指禅石是一组岩石群,一根前细后粗巨型食指状石柱斜搁在其他岩石之上,从南侧正前方欣赏其一指禅造型最为肖像。目前一指禅石被茂盛树林包围着,树木几乎贴着岩石堆,切断对外视觉廊道。南少林武术中有一种动静结合、单练一指的一指禅功,是一种内劲气功,其手势就是模仿这一指褝石形样。传一手禅功的创立者是南少林寺一位名叫继言的和尚,他向师傅请教如何坐好禅和练好功时,师傅都是指着这一指禅石而不语,继言和尚经过长期揣摩终于悟出一根手指代表〝一“,指向西天代表“佛“,一指禅石的含义是“一心事佛“,坐功、练禅只要象一指禅石样坚定不移,永不放弃,最终都会成功。后来继言和尚模仿一手禅石单练一指,开创了“一指禅”功法。这几年对南少林的开发十分重视,却忽略了一指禅石这项满满加分项利用,有点可惜。一指禅石是一适合远眺景点,可对其前方山林长势进行有效整理修剪,打通其对外视觉廊道,变藏为露,把一指禅石的景点成为入寺道路视觉聚焦点,提升南少林景区品位。一指禅石边立有一“后土神位“石刻。站在一指禅石前不远视野开阔处,往南少林寺方向眺望,就能理会南少林周边地形山势似一盛开莲花,南少林寺恰在花心位置传说是真的。面前几座山头象舒展向外的莲花瓣,再加上自己站着的这座山头尾,整个地形就是天底下一朵开的灿烂莲花,把南少林寺温情簇拥其中。</p> <p class="ql-block"> 山头尾山脚有座建福社,山头尾对应着山下的水流恰好就是村庄水尾,也就是去水水口位置,这里建有社庙守护水口是莆仙地区经典做法。建福社不大,悬山单开间,虽小却古色古香,堪称传统社庙缩影,其后靠山岭是从山头尾盘旋而下,山岭后面相对细小往前逐而膨大,山形似一曲动嬉水鲤鱼,逆着水朝面前的溪流奋力游去,因此建福社所处位置被村民称为鲤鱼穴,社前门上朝外对联写着〝建福社祥光□□代,鲤鱼穴瑞气蔼千年〝,点出了社庙位置的精妙。门框内侧一对联是“故社重修焕然建福,明王復祀庇佑林泉“。明王朝在1644年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后,南方有多个南明政权,福建地区主要南明政权是1645年由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年号隆武,次年十月随着朱聿键在汀州被清兵擒获杀害,宣告破灭后,还有一批仁人志士秘密联络,期望重振明室,林山村处就是一批仁人志士秘密活动点之一,现南少林寺边的保民殿一根横梁上还留有“隆武二年岁次丙戌蒲月“字样,蒲月是农历五月,说明是在朱聿键杀害前五个月时建的,也就是说在这边活动的仁人志士主要是拥护和追随南明王朱聿键的,朱聿键被杀后在建福社设其灵位祭祀,建福社门联中所提的明王应该就是这位朱聿键,林山村建福社主神明想不到就是南明王朱聿键。</p> <p class="ql-block"> 南少林寺边的保民殿,民间称为红花亭,据说是反清复明的聚义厅,这也是座双护单开间敞开形社殿,主殿前有纵向歇山拜亭,拜亭屋顶直插进主殿前坡,形成丁字型,保民殿匾额中民字是明代出头的写法,拜台砌有莲花图案,拜亭柱子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后柱楹联是〝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显七星旗“,说明社里主神是明代主推广的玄天上帝,很多人认为这对楹联暗指天地会创始人万云龙,个人感觉这楹联就是玄天上帝庙前常用的一楹联,老家新塘村口庵兜奉祀上帝爷的普明堂前一楹联跟这相近,是“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摇七星旗“,在其他地方也常见到这楹联,跟天地会未必有关联。前柱楹联是“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是摘自郑郏(字皆山)—首诗的颈句。拜亭横梁上还写有“陆圻,郑郏同建“和“隆武二年岁次丙戌蒲月“。陆圻是浙江钱塘人,明末清初诗人名医,在明亡其弟陆培殉国后,曾一度避走福建参与抗清活动,从横梁上注明其名字看,他曾在此活动过。郑郏和其兄郑郊来自黄石五龙村,都是反清名士漳州漳浦黄道周学生,黄道周曾祖是莆田人,其本人曾任南明隆武时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因抗清失败被俘而殉国。郑郏的父亲郑泾,号方壶是明末兵部右待郎彭汝楠舅舅,也就是说郑郏和彭汝楠是表兄弟,彭汝楠是莆田最出名的园林柳桥岸圃建设者,其子彭士瑛因参与朱继诈的抗清活动失败而全家被杀,柳桥岸圃园林被夷为平地。分析了郑郏社会关系,对郑郏抗清举动就十分好理解。有的史料称郑郏就是陈近南的原型,传他家乡的通天寺是南少林寺的分寺,两地常有来往,这是他能上林泉院建红花亭的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上午的时间很短,在不经意间走进孤零立在野外建福社,来到保民殿,从中读出地形和历史的一些文化,有点收获。在一位热心村民的详细指点下,终于找到一指禅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