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小费

赤旭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游轮旅行,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小费课。在资本社会里,一切都可以量化为价格,连“感谢”也有了价码。小费,本该是一种自愿的心意表达,如今却成了“制度化的收费项目”。这一变味的文明礼节,让我在美丽的海上旅程中,体会到了一种隐形的“被收割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初,我以为自己算得很精明。十六天的游轮行程,一间四星级标准的客舱,合人民币一万八,包吃包住包税。对比一下酒店价:一晚八百,十六天就是一万两千八;再加上伙食花费一千九,合计一万四七。这样一算,游轮简直“性价比”爆棚!一个房间最多可住四人,平均每人九千元,物超所值。我甚至暗自庆幸,终于做了一回聪明的消费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资本的陷阱”总是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在最后一天结账时,我看到账单上赫然写着一行字:“Service Charge (Mandatory Gratuity)”——强制小费!每天每人2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每天每人120元,十六天下来就是每人2400元!这意味着,一间房的总支出从18000元,默默地涨到了24800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的“性价比”,在资本世界面前,不过是一场“心价比”的自我安慰。你付出的,不只是钱,还有被教育的代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传统观念里,小费是一种心意,是对服务员笑容的肯定,是顾客自愿的赞赏。而在资本社会,它却被包装成“制度”,甚至有了合法的外衣——“服务费”“餐饮附加费”“必付税项”,还美其名曰“公平分配”。然而,公平的背后,是消费者连拒绝的权利都被剥夺。服务员的工资被企业压低,小费成了他们的“工资补贴”;消费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替企业完成了“二次付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起一句老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不过这一次,我是那个“挨打”的,并非因为心甘情愿,而是因为事先没做好功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旅行是浪漫的,而账单是现实的。在资本社会里,浪漫常常是通过精密计算堆出来的。每一杯饮料、每一份网络套餐、每一项“自动附加费”,都在温柔地掏空你的钱包,却让你觉得“理所当然”。这,或许就是资本的高明之处;让人心甘情愿地被剥削,还以为那是文明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并不否认小费文化的初衷,它代表感激、体现尊重。但当感激被强制、尊重被定价,那份人情味就失去了温度。资本社会的冷漠,正是从这些被制度化的“温情”中渗透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趟旅行让我明白: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正免费的。所谓“性价比”,最终都要让位于“心价比”;而所谓“文明”,若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不过是一场精致的绑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