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中国名画|五牛图

毛驴公仔

<p class="ql-block">全文摘自马菁菁《国画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在中国画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原因有两个。</p><p class="ql-block">第一,唐代人尚武爱画马,画牛的人却寥寥无几。马作为亲密战友可以上战场打仗,牛只能作为耕田工具和运输工具,根本没那个荣幸出现在唐代贵族画家们的画笔下。</p><p class="ql-block">韩滉的父亲是唐玄宗时期权倾一时的宰相韩休,但韩滉是个贵族中的异类,史书记载他非常节俭,衣服被褥十年才更换一次。夏天无论多热也不用扇子,居住的地方很简陋,只能遮蔽风雨。大门口应当有相应的仪仗,他也以父亲在世所修建不忍毁坏为由,拒绝申请更换。厅堂四周原先没有厢房,弟弟韩洄只要稍微修建,韩滉看到就拆掉,说:“先父建造的房屋,我们应当保持原样管理居住。如果损坏,修好就行,怎么能随便改建以损害节俭的德行呢?”</p><p class="ql-block">所以啊,别人画马是炫富,韩滉呢,偏要画朴实无华的牛。</p> <p class="ql-block">第二,《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纸本画。</p><p class="ql-block">开篇《洛神赋图》我们就强调,判断绘画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看材质。魏晋到唐绘画为绢本,没有纸本。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起,到了唐代,即使用料造价便宜了,纸张质量因造纸工艺的改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没有在中国绘画界普遍使用。原因是宋代以前,中国绘画重工笔,多用水墨勾勒,喜欢用细笔,在素绢上画比较顺手,还有就是在那个时候会画画的基本都是有钱人,用丝绢跟咱们现在用纸一样,这是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唐代的纸为“纸绢”,多为麻纸,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最有名的是“蜀纸”,早在唐代,成都产的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p><p class="ql-block">从这点看,韩滉还是没有脱尽贵族习气。</p> <p class="ql-block">画牛和画马很不一样,马的速度快,有流线美,牛笨拙,速度迟缓。韩滉画牛的用笔很粗,这种粗壮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一种很迟缓的感觉,画马的线条就会比较细,为了凸显马的灵活矫健。</p><p class="ql-block">按读长卷画的规矩,从右往左看。</p> <p class="ql-block">第一头是大黄牛,牛头朝左,从右向左行进,指引看画人往左看。它身躯庞大,步伐缓慢,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表情。它身后画着一丛矮小的草木,跟《洛神赋图》的处理一样,不过意思一下而已,显示周围环境是田间树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头牛身上是黑白斑纹,它昂首就绪,向左前行。</p> <p class="ql-block">第三头牛居中,也最为特殊,是唯一正面跟我们打招呼的。它还有一个作用,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四头小黄牛吐着小红舌头努力“回眸一笑”,头转向右侧,而眼睛望向画外,导致脖子上的褶子一层层显露出来。它也起到一个画面过渡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五头牛看起来不太高兴,很严肃的样子,好像在等着后面的牛跟上来赶紧把今天的活儿干完。</p> <p class="ql-block">这五头牛不管姿态如何,眼睛都是望着画外的,跟看画人对视,所以眼睛是韩滉处理的重点,牛的朴实、纯真都通过这一双眼睛传递给看画人了。这五头牛既可独立成图,又互相关联。正好韩滉有兄弟五人,后世猜想这估计是韩滉一家子为大唐如勤恳老牛一般鞠躬尽瘁的寄情之作了。</p><p class="ql-block">他的叔父得罪了武则天被赐死,父亲韩休虽然在玄宗时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因敢于直谏,弄得唐玄宗对他又恨又爱,几十年后到了德宗,更是忌惮他的才干。韩滉当户部侍郎的时候,掌管天下钱粮,由于管理方式过于彪悍,德宗怀疑他“搜刮民财”,又派他去浙江任节度使,韩滉依旧铁腕治理,一丝不苟。后来“泾师之变”,泾原士兵造反,攻陷帝都长安,德宗出逃至奉天,就是今天的陕西乾县,忠心耿耿的韩滉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在浙江多年苦心经营的军队消灭叛军,把德宗安然送回长安。</p><p class="ql-block">聪明如韩滉,怕德宗怀疑他功高盖主,立刻画下这幅画表忠心:我们一家子都是勤恳的老牛,为您李氏家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不是战马,是老牛,绝对不会造反。</p><p class="ql-block">《五牛图》后收归宋朝宫藏,画心有“睿思东阁”和“绍兴”两方印,可见宋高宗仓皇逃跑南渡时也没有忘记带走这幅画。元灭了宋以后,《五牛图》仍在赵氏家族手中,第一个明确记载得到这幅画的是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他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虽然赵孟頫如获至宝,但架不住家大业大家藏品太多,他再见这幅名画居然是在当朝太子的书房里。原来有人从他府中偷了献给太子,太子又转送他人。从此,这幅画不再属于前朝贵族赵氏宗室。</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大收藏家项元汴将这幅画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在看这幅画,在《五牛图》上留下了“太上皇帝”的印玺,这是乾隆晚年专用印玺,他看这幅画看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八国联军从中南海抢走了这幅画,从此杳无踪迹,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重现香港拍卖行。经过多方斡旋,“文物秘密收购小组”最后成功以六万元港币购回了这件珍宝。这五头老牛,辗转流传多年后,虽然伤痕累累,却最终回归故土。</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