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纪行(17)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

霜钟余响

<p class="ql-block">  在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是一座横亘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信仰坐标。我们与它的初见,是在抵达此城的那个夜晚。夜幕如墨,它却通体璀璨,高大的穹顶倒映在库拉河中,化作一片粼粼浮动的金箔;白日乘车路过时,它又在晴空下熠熠生辉,如一座凌驾于城市上空的黄金之塔,成为第比利斯无可替代的地标。现在,我们自姆茨赫塔古城归来,终于真正走进这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大教堂的建造历时九年(1995–2004),旨在纪念格鲁吉亚东正教自主教会成立1500周年与耶稣降生2000年。作为世界第三高的东正教教堂、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它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宣言——不仅象征着“圣父、圣子、圣灵”的神学三位一体,更凝聚了一个民族在现代语境下对信仰传统的重新诠释。</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形制上,圣三一大教堂以格鲁吉亚中世纪的“十字方型”布局为精神内核,中央穹顶雄踞十字结构的交汇点,隐喻神性统摄宇宙秩序的意象。其总高约105米(含钟楼),主穹顶直径达25.5米,体量远超中世纪教堂的尺度。</p> <p class="ql-block"> 支撑这一宏伟结构的,是钢筋混凝土与传统石材的巧妙结合——既保留了石材的厚重质感,也借助现代工程技术确保了整体的稳固。尤为动人的是,那金色穹顶的建造经费中,有一半来自第比利斯市民的自愿捐献,使这座建筑成为“信仰共同体”的有形见证。</p> <p class="ql-block">  步入教堂内部,可容纳数千人的礼拜大厅恢弘而肃穆,传统与现代宗教艺术在此交融:圣像画散发出的神圣光晕,与简洁而大气的现代空间设计形成对话,延续着信仰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教堂,是一场流动的信仰与文化图景:</p> <p class="ql-block">  圣水祝福仪式中,队列安静延伸,神职人员手持圣刷,将圣水轻轻洒向信徒的头顶。他们脸上漾开的喜悦,映照出东正教中圣水所象征的洁净与恩典。每一滴洒落,都是“神性照进日常”的温柔提示,也让教堂成为社区凝聚的温暖场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见到父母携孩子与神职人员轻声交谈,那是信仰与生活“零距离”相拥的写照。神职人员握住孩童与成人的手,在祝福中将东正教所强调的“心灵关怀”,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烛光祈愿的角落,一支支蜡烛被信徒亲手点亮。火光摇曳,映照出她们虔诚的面容——平安、健康、心底的愿望,皆寄托于那神性之光。在这静谧的仪式中,个体与信仰建立起最为私密的联结。</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遇见一群身着格鲁吉亚传统盛装的少男少女,在领队引导下走向教堂外的台阶。领队手捧圣像画,他们在教堂前停驻,仿佛一幅正在定格的、有关文化传承的群体肖像。</p> <p class="ql-block"> 传统婚礼展演同样令人赞叹:身着民族服饰的“卫士”以匕首搭成拱门,披红色头纱的新娘从中款款穿行。这一仪式,既象征守护与祝福,也将婚礼的神圣与民族的勇武气质融为一体,成为宗教场所中活态的非遗展演。</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圣三一大教堂,我们的高加索之行也渐近尾声。从首日的圣尼诺修道院,到今日的圣三一,此行所探访的基督教堂已达十座。</p> <p class="ql-block">  整体而言,除圣三一大教堂外,其余多为中世纪以前的早期建筑,共同呈现出拜占庭式的十字架构、石砌厚墙与马赛克壁画,风格严肃、内敛、古朴而凝重。然而,也因空间局促、层高低矮、光线不足,往往显得色调沉郁。这些教堂的老旧与破损,既源于自然风化,也刻写着高加索作为“宗教交锋地带”的历史痕迹——伊斯兰与基督教势力在此交替主导,让这些建筑饱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 若与西方教堂相比,无论是在面积、高度、亮度,抑或是装饰的富丽程度上,高加索的这些教堂皆难以企及。西方教堂多呈现罗马式或哥特式风格,室内空间更为高敞宽阔,善用彩色玻璃装饰,既引入光线,又营造出神秘美感。穹顶常以鎏金材质打造,光彩夺目。受文艺复兴影响,圣像也多采用人体雕塑,造型逼真而生动。这些差异,既是时代之别,也源于宗教派别在理念与表达方式上的分歧。</p> <p class="ql-block">  走过高加索地区的教堂,再将其与俄罗斯及东欧的东正教堂相联系,一个以俄罗斯为核心的东正教文化圈轮廓,便愈发清晰。而第比利斯的圣三一大教堂,正是这张文化地图上,一个展现“现代东正教如何回应传统与生活”的鲜活坐标。</p><p class="ql-block">2025.10.18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