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内容提要】</b>范氏兄弟留给我们的,是"先忧后乐"的赤子情怀,是教育与实业并举的救国路径,是兄弟同心的协作智慧,更是理想与务实兼具的行事准则。当秋风拂过铜像的衣纹,我们缅怀先贤,更当接过精神的接力棒。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这份初心,便是对双贤最好的告慰,亦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礼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铜铸魂,精神永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写在范氏双贤铜像落成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国师范教育之父”范源廉与“中国民族化工之父”范旭东的家国情怀与报国精神,范氏故乡汨罗决定在弼时镇任弼时红军学校的“双贤”广场为二人树立铜像。10月28日,我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全程见证了揭幕仪式。当我怀着虔诚之心亲手揭下蒙在铜像上的绸缎,目睹那两尊凝铸着六百年家族传承的青铜身影在秋日的阳光中伫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刻,践行“先忧后乐”遗风的范氏双贤,仿佛跨越岁月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之中,目光温柔而坚定地凝视着他们深爱的山河。</p><p class="ql-block"> 久久凝视着铜像那深邃的目光,抚摸着青铜朴实而坚韧的肌理,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溯流而上,向着这片滋养了他们的水土、这个传承了六百年的家族延伸而去。眼前这方温润的青铜躯体,其精神之根,早已深深植入脚下这片浸润着湖湘精魂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洞庭浩渺,汨水汤汤,这片浸润着湖湘文化的土地,是范氏精神的源头。作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孙,范氏兄弟自小浸润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训中,这份情怀早在明洪武十一年便已扎根——当年范仲淹第十三世孙范兴旺、范兴华兄弟迁居于此,如今静立在范家坊的陵墓,正是六百余载家国初心的见证。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份精神不止于血脉延续:范仲淹二十三世孙范宇之女嫁入毛塘任氏后,文正公的忧乐基因更孕育出任弼时、任凯南等杰出人物,让"先忧后乐"的底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铺展。</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中,范氏兄弟以各自的人生轨迹,为这份精神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范源廉将一生献给教育救国的理想,三度执掌民国教育总长之职,亲手参与创办清华、南开两所名校,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主持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首次倡导义务教育与男女平等教育,创立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惠及万千学子;每日按时到校办公的身影,更让北师大"学风为之一变",用行动诠释着"师范教育之父"的担当,恰如梁启超所赞"斯文垂廿载"。弟弟范旭东则在实业报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白手起家创办"永久黄"团体,久大精盐、永利化工、黄海化工研究社的相继诞生,创下中国重化学工业的诸多第一。毛泽东盛赞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将其列为中国工业"最不可忘记的四个人"之一,这份赞誉背后,是民族工业脊梁的挺起。</p><p class="ql-block"> 世人多知双贤各有辉煌,却少识他们事业深处的精神共鸣。范源廉早有洞见:"实业与教育互相联络,为益甚宏",这句话在天津得到了最完美的践行。这座见证了兄弟俩理想的城市,曾流传"天津卫三宗宝,永利、南开、《大公报》"的民谚,而"三宝"之中,范旭东是"永久黄"的创始人,范源廉是南开大学的缔造者之一。南开校父严修为久大精盐最早的股东,校长张伯苓兼任永利董事,范氏兄弟则先后出任南开校董;范旭东捐建南开经济学院、助力重庆南开中学,南开教授张克忠又以黄海化工研究员的身份破解永利碱厂难题。抗战烽火中,南开与永利一同西迁,范旭东栖身重庆南开南园,黄海化工研究社亦迁至校内坚持研究,这份产教相携的情谊,成为乱世中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 这份精神与同属"岳阳四种精神"的"骆驼精神"一脉相承。范氏姻亲任弼时被誉为"党的骆驼",那份不辞重负、忘我奉献的品格,与双贤的家国情怀同声相应。如今,范祠修缮一新,范旭东事迹陈列室正式揭牌,范仲淹第三十四世孙范良凯的感言道出了后人的心声:"不仅要继承他的优良品德,更要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回望往昔,战火与动荡让双贤的抱负未能尽展,令人扼腕;立足当下,产教脱节的困境仍待破解——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高校科研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恰是时代对先贤智慧的呼唤。早在求学之初,兄弟俩便已给出答案:一个学师范以启民智,一个学化学以兴实业,他们所追求的,本就是国人与国家的双重现代化——既要培育"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创新人才,更要实现教育、产业、科技的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 青铜无言,精神有声。范氏兄弟留给我们的,是"先忧后乐"的赤子情怀,是教育与实业并举的救国路径,是兄弟同心的协作智慧,更是理想与务实兼具的行事准则。当秋风拂过铜像的衣纹,我们缅怀先贤,更当接过精神的接力棒。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这份初心,便是对双贤最好的告慰,亦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礼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