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这是第八遍临习《怀素大草千字文》,可能有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一本字帖要反复临习这么多遍,浪费时间不说,有这个必要吗?我的回答是:不但有必要,而且要继续临习,最好能达到“背临”。</b></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书法教育报》做编辑(总编是李正峰先生、副总编是蔡光澜先生)时,针对已故著名书法家祝嘉先生“一百遍以下不算临”的观点,提出“三十遍以下不算临”,并撰写短文予以阐述。我的理由是,只有临习三十遍以上,才能基本做到“形神兼备”、“融会贯通”。</b></p><p class="ql-block"><b>这里就是涉及到选帖问题,如果对某种书体缺乏深入了解,三天两头更换字帖,看似广泛涉猎,实际上一无所获,下笔还是“我”字体。一但选准某本字帖,就要反复临习,亦步亦趋,直到能够乱真。然后再稍微在结体、用笔上变通一下,就呈现出自己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b>当然了,那些天赋异禀的大才,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帖临帖。我就见到过好几位书法家,无论拿到手什么字帖,初临就能达到八九分像,三五遍就可以到十分像。但几十年下来,他们仍然没有自己的风格,卫俊秀先生认为这是吃了“太聪明”的亏。</b></p><p class="ql-block"><b>研习书法就如同出家当和尚,出家的千个万个,成佛的一个半个。新时期以来的四十多年中,书法大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但能像于右任、吴玉如、白蕉那样给人留下印象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也都“尘归尘土归土”,泯然众人。</b></p>  <p class="ql-block"><b>4尺对开11条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