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医是祖国的瑰宝。迄今为止,世上的很多人,还总是喜欢找中医去瞧病。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医是良医,西医是恶魔。</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眼里,人身上的一根毛发一根筋骨一个器官都受之于父母,都是无价之宝,都要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在西医眼里,人身上有些东西,弊多益少,纯属多余。如嗓子里的扁桃体,肚子里的阑尾,经常招惹事端,不如早早把它们割扔了省心。</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眼里,人体出现不适,或因外感风寒,或因气血失调,都是可以调理的。</p><p class="ql-block">在西医眼里,人身上的器官,管你什么心肝脾肺肾,也不管你什么胆胃大小肠,一旦出现问题,非奸即盗,非妖即魔,不是狭窄了,就是堵塞了,要不就是得癌了,不是下支架,就是搭个桥,又是放电,又是化疗,实在不行,就一刀下去切割了。唉呀呀,我的那个天呐,那眼神,那阵势,活脱脱一个刽子手。</p> <p class="ql-block">说到中医,就不得不说说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也是在东汉时期,还有一个叫华佗的神医,足迹遍及神州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扁鹊、张仲景及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他发明的《麻佛散》</span>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可惜的是,三国时期,华佗为曹操治病,遭曹操怀疑,被下狱拷问致死。 一个伟大的医学家,竟因为自己对根治曹操头痛病的一句建议而丢掉了性命。</p> <p class="ql-block">中医看病,讲究阴阳。天下万物,皆为阴阳。《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故而上医治未病,总会教人注意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饮食有节,张弛有度。</p><p class="ql-block">中医崇尚五行。“五行学说”更是国学瑰宝。涵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关系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相克关系,揭示了世界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历来被风水、占卜、星相、医学等诸多学科视为理论依据。在中医看来,</span>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对应宇宙的火木土金水五行,它们之间,既相生又相克,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每个脏器都不是单一的个体,一个脏器出了问题,中医会考虑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脏器是不是也有点什么问题,需要辨证施治的。</p><p class="ql-block">中医的鼻祖叫扁鹊,他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摸索出“望闻问切”四诊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尤其那切脉,简直是神了。小小的那么一个腕部,硬是分出个寸、关、尺来,三个指头往上那么一搭,或轻抚,或用力,便.又分出是浮是沉是迟是数28种脉象来。也就那么一摸,基本判断出病人是热症还寒症,是虚症还是实症,是表症还是里症。你说神不神?</p><p class="ql-block">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总结出的濒湖脉诀,被中医人沿用至今。“浮脉为阳为表病,迟风数热紧寒居,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仅仅一个浮脉,就分出这么多病来,是何等的了得!</p><p class="ql-block">李时珍还用了30余年心血写出了中药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近2000种药物,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把他和扁鹊、张仲景、华佗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实属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说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必须得说说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农氏何许人也?他可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神农氏、</span>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被称为古代五氏。神农氏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p> <p class="ql-block">中医治病离不开中药。中药的功效是经神农氏、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一批又一批中医中药学家亲尝亲试总结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流传之今的《药性赋》,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的概括十分精辟。我从军之前,曾上过卫校,背过脉诀,背过汤头,更是对《药性赋》背的滚瓜烂熟。</p> <p class="ql-block">“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p><p class="ql-block">明代医家龚廷贤编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把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等用四字一句,每药四句,内容简明,押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数百年来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p><p class="ql-block">“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p><p class="ql-block">“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p><p class="ql-block">“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p><p class="ql-block">“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p><p class="ql-block">“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味中药,仅用16个汉字,就把其性味、功效叙述得清晰明了。</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的汪昂,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编撰出中医医方《汤头歌诀》,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首,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用七言诗体的歌诀形式,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加以归纳和概括,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b>“《四君子汤》</b>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小柴胡汤》</b><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span></p><p class="ql-block"><b>“《补中益气汤》</b>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木香苍术易白术,调中益气畅脾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邪去则正安。他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后被概括编成十八反的口诀。</p><p class="ql-block">“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细辛、芍药。</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医家刘纯在其著作《医经小学》中,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总结出十九畏这一中药配伍禁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p><p class="ql-block">十八反与十九畏是目前中医界共同认可的中药配伍禁忌。</p> <p class="ql-block">说了中药的药性、汤剂、十八反、十九畏,最后还得说说有关中药炮制的话题。中药是要讲究炮制的,同一味中药,炮制方法不同,其药性也就不同。中药炮制技术分水制和火制。水制的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和调整药性。火制又分炒制,炙制,火锻。炒制的目的是让方便药物粉碎加工,使种子类的药物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炙制是通过辅料蜜,醋,酒,姜汁等来炮制药材,可以改变或加强药性,比如醋炙香附可以加强止痛作用,酒炙川芎加强活血作用,蜜炙百部加强止咳作用。</p> <p class="ql-block">常听人说,现在的中医没有以前那么灵验了,真正的中医先生也屈指可数了。就连挂着中医院的招牌所谓中医院,也大都是中西医结合。中医大夫靠“望、闻、问、切”就能断出病来似乎已无可能。借助各种先进设备,很快能够确诊病情,谁还愿意劳心费神出那份力呢。</p><p class="ql-block">也常听人说,现在的中药也没有以前那么神奇了,这点我也持肯定态度。过去的中草药都是天然生成的,是人工采集的,采集回来还需要认真炮制后才能入药的。可现在呢,药是种出来的,或是合成的,一切为了赚钱,至于药效如何,也管不了那么许多了。</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老人家曾说,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可看看现在都做了些什么,不仅没有提高,相反倒退的实在不少,也不知道祖先们在天之灵该作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说了这么多,真的是处于对中医中药的尊崇而有感而发。清朝时期,就有从医者在诊室门口撰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是怎样的一种医德仁心,再看看现在,能有如此高尚境界的医者还有几人?!</p><p class="ql-block">无论怎么说,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才是世上最好的良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栏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创”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据网络素材编辑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图片均来源网络,特此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阅读、点赞、分享及评论,因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评论逐一回复,深表遗憾,望能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