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日周末,准备到纽约见老同学凉康,正好遇见万圣节。下午三点左右,在皮尔逊机场自动办理完登机牌,完成了安检,无缝衔接,直接就来到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边检处过关检查。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却进了美国的管辖范围,在美国过万圣节。这是美国的“预清关”制度所致,美国关口前移,加拿大实际让渡部分主权,成全美国的相对安全,旅客进美国更方便了。美国的这种“预清关”制度,据说在阿联酋、爱尔兰等少数六个国家设有,加拿大有八个航空港实施“预清关”制度,都是和美国关系比较好的的国家,这也真算开了眼界。记得离万圣节半个月前,万圣节的氛围就渐浓了。走在街道,一片绿草地就出现了好多鸟模型,草地上、门口处、窗台里、木隔栏,好多鬼怪造型摆放在此。傍晚路过,妖魔鬼怪在光影的衬托下,猛一看这些东西,心里有一种瘆得慌的感觉。有天晚上,小孙女在睡梦中莫名其妙,似乎受到了惊吓,大哭了一场,似乎是万圣节鬼怪惹得祸。中国的春节最初也是原始巫术活动的延续,包含驱鬼逐疫的傩仪元素,都和鬼怪有关。西方万圣节是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凯尔特人将每年10月31日夏天作为正式结束日,新年伊始11月1日,是生与死的界限,生死变得最模糊时刻。这一天,逝者的亡魂会返回人间游荡,为了躲避鬼魂侵害,人们熄灭炉火,戴上可怕的面具,打扮成鬼怪的样子,在村庄里游行,吓走幽魂。这也是“乔装打扮”传统的源头。东西方远古在驱魔辟邪上,有其相似之点。</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会将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用以纪念所有圣徒。而10月31日晚上则成为了“万圣节前夜”。教会试图用一个神圣的节日来取代异教萨温节,但许多萨温节的传统,如篝火、游行、化装,都被保留并融入了新的节日中,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文化。19世纪大移民,将万圣节的传统带到了北美。在美国,万圣节逐渐失去了其宗教和超自然的严肃色彩,演变成一个以社区和儿童为中心的、充满趣味的世俗节日。从一个“驱鬼”节日,变成了一个“与鬼怪同乐”的节日。万圣节的模糊边界,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天被打破。初衷是人们面对未知和死亡恐惧的一种仪式性应对,演变为一种对恐惧的戏谑和掌控。现代万圣节完全发展成为一个以娱乐、创意和社区活动为核心的盛大节日,化妆装扮,成为万圣节最标志性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如同我们的春节,演变成岁末家人团聚,吃汤圆饺子,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样。早期的鬼怪、巫婆、骷髅等恐怖元素,随着时代无限扩大,涵盖到了流行文化的角色、名人、网络梗、甚至抽象概念。雕刻出脸孔,在内部放置蜡烛的南瓜灯,是万圣节最经典的装饰,成为了主流。它象征着驱赶游魂的辟邪之光。大街小巷的家家户户,用南瓜、蜘蛛网、骷髅、蝙蝠、幽灵等元素装饰房屋和庭院,营造出一种“友善恐怖”氛围。城市会举办盛大的万圣节游行,最著名的是纽约的万圣节大游行,堪称一场公开、移动的艺术盛宴。参与者达数万人,身着奇装异服装神弄鬼、超级英雄及流行文化角色,伴随巨型木偶进行现场音乐表演。万圣节经历了从 “严肃的生死仪式”到“轻松的商业化娱乐” 转变,它根植于人类对死亡和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并通过仪式性方式,试图去理解和掌控这种恐惧。现已经演变成一个以创意、社区和乐趣为核心的节日现代表达方式。人们通过化妆、讨糖、装饰和派对,戏谑地体验恐惧、释放自我、打破日常生活常规,成为了人们暂时逃离现实身份、进行集体狂欢的宣泄出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