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了解巴蜀文化——day9 成都(二)

三省

<p class="ql-block">成都收官日:文博、川韵与烟火里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成都的最后一天,晨光刚漫过街巷,我们四人便匆匆拦了辆出租车,目标笃定——四川省博物院。此行不仅想给碎片化的巴蜀文化认知补堂课,更想在三星堆文物与川剧韵味里,触摸成都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一脚踏进博物院,外界的喧嚣瞬间被隔绝。最先奔赴的,便是三星堆文化专题展厅。隔着玻璃,青铜神树的枝丫仿佛仍在诉说古蜀的神话,纵目面具的神秘眼形透着跨越三千年的深邃,黄金面具的残片则闪着先民对光明的向往。我们凑在展柜前,听讲解员说这些文物如何改写了人们对长江流域文明的认知,指尖划过文字介绍时,仿佛与古蜀先民有了一场隔空对话——原来成都平原的文化根脉,早在数千年前就如此璀璨。</p><p class="ql-block"> 逛到民俗展厅时,一组色彩鲜亮的小丑面具又突然抓住眼球:红的唇、白的脸,眉眼间却透着股俏皮的温和,不像传统面具那般威严,倒更像街坊邻里间爱逗乐的长辈。讲解员说,这类面具常出现在川剧的民间小戏里,不演帝王将相,只唱市井生活的热闹,比如夫妻斗嘴、邻里帮衬,台下观众总能跟着哈哈大笑。原来,成都人骨子里的乐观,既藏在三星堆的厚重底蕴里,也融在这些鲜活的民俗文物中。</p><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院后,我们特意绕去老街区的川剧院,赶一场午后的折子戏。没看复杂的“变脸”绝技,反倒被一出轻松的《秋江》逗乐了:艄公戴着夸张的脸谱,嘴里哼着诙谐的川腔,和陈妙常的互动满是市井智慧,台下观众不分老少,都跟着剧情拍着手笑。散场时,邻座的成都阿姨笑着说:“咱们过日子,就像这川剧,不总求轰轰烈烈,有这些乐子就够了。”这话里的通透,让我忽然懂了成都幸福感的来源——既有千年文明的底气,也懂在寻常日子里找趣味。</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来到春熙路,这里是成都热闹的代名词。一进商圈,我们就被琳琅满目的店铺勾了魂。途中,街头两座塑像格外吸睛,瞬间让我联想到2023年那场备受关注的中石油牵手门事件。如今站在这塑像前,同行恰好也有来自中石油的旅友,她大笑着牵起塑像的手,那搞怪模样引得大家捧腹。就在这一笑之间,大脑分泌出多巴胺,带来纯粹又简单的快乐。这快乐无关身份、地位,只源于此刻与朋友共享的轻松时刻,就像成都这座城市,既有三星堆的深沉,也有烟火气的鲜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春熙路从午后逛到暮色渐浓,伙伴们手里拎着鼓鼓囊囊的衣服袋子,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连脚步都透着满足的轻快。傍晚体验地铁时,我忘带东西折回取,出租车司机不仅耐心等我,还主动推荐附近的老字号抄手店,说“走之前得尝尝地道的鲜”;问路时,大爷不仅指了路,还额外叮嘱“地铁里有便民伞,下雨别忘拿”。这些细碎的善意,像川剧里温暖的底色,让整座城市都透着亲切。</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成都之旅,就这样在三星堆的神秘、川剧的诙谐与市井的温柔里画了句点。从博物院里的青铜瑰宝与小丑面具,到川剧院里的笑声,再到街头陌生人的善意,终于明白:成都的幸福感从不是口号,而是刻在三星堆文明基因里的从容,藏在日常点滴里的温暖,是能在任何时刻,因一个小玩笑、一次热心帮助就分泌多巴胺的简单快乐。带着满口袋的战利品和一肚子的笑意离开时,心里已经悄悄盼着,下一次再来听段川剧、逛次博物院,再赴一场与三星堆文明的约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