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今购物极为便捷:打开手机随意浏览,见到心仪商品,轻点屏幕即可下单,货物很快便能送达。走出家门,商铺林立,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推着购物车,只要喜欢便可尽情选购。若是假日购物或休闲逛街,可前往商城、商圈或步行街,精品、名品乃至奢侈品任君挑选,吃喝玩乐购融为一体。一天下来,便是一次尽兴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曾经历过商品短缺的年代,那时购物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票证。</p><p class="ql-block"> 票证时代的“票王”,非粮票莫属。粮票的最小计量单位是半市两,即如今的25克,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半市两粮票加三分钱,可买一根油条;一市两粮票加四分钱,可买一个糖馒头;若加五分钱,则是一个肉馒头。二两半粮票加一角钱,就能吃上一碗青菜面条。当时,城镇居民每月口粮为24市斤,参加工作后增至27市斤,从事体力劳动者则为31市斤。晚上加班或值班,每次可补贴二两半,但需造册报粮管所审批核发。居民粮票每三个月发放一次,按户发放。手掌大小的购粮证内,装订着手指宽的粮票。去粮站买米,营业员用剪刀剪下粮票,再在购粮证上登记购米数量,流程极为精细。</p><p class="ql-block"> 当时,部分农村地区也配发粮票,称为农村粮票。由于一些农村主要种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仅少量种植大麦、小麦、玉米、番薯、南瓜等粗粮,全年口粮缺额部分便以农村粮票补足。农村粮票没有购粮证,票面大于居民粮票,并标有“农村粮票”字样,购米价格略高于居民粮票。农村粮票由生产队根据性别、年龄和劳动量分配至各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农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农活繁重,食量自然也大,壮劳力一餐吃掉一斤米并不稀奇。因此,口粮常常捉襟见肘。好在家庭主妇们善于节俭、精打细算:农忙时吃干饭,农闲时喝稀粥,粗细搭配,干稀结合。南瓜、番薯,乃至青菜、萝卜都成为熬粥的辅料。人们自嘲道:“稀粥灌大肚,荒年自受苦。”</p><p class="ql-block"> 粮票中尤为令人倾慕的是全国粮票。顾名思义,它可在全国通用。全国粮票印制精美,纸质与人民币相仿,挺括厚实,票面整洁亮丽,面额有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和十市斤。单位职工出差、军人探亲休假,以及普通市民投亲,均可申请兑换全国粮票。</p><p class="ql-block"> 若论吃穿饱暖,票证时代的“小王”当属布票。布票配发相对简单,无论男女老幼,每人每年一丈五尺八寸,足够普通成年人添置一套新衣。习惯节俭的人们对穿衣并无奢求,秉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孩子们则遵循“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邋遢老四”的穿衣顺序。当然,有多个女孩的家庭布票往往紧张,因为女孩的穿着总需讲究些。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准备八到十条新花棉被、八到十套里外全新的衣服,布票压力巨大。因此,男方下聘时,布票必不可少,相当于两家人共同分担压力。有的家庭甚至靠积攒或向亲友借来的布票下聘,借套衣服充当新郎的情况也并不罕见。</p><p class="ql-block"> 票证时代还有一种票证极为金贵且稀少——侨汇券。侨汇券是境外亲友与境内家人的经济往来,或外国人来华探亲时,用外币兑换人民币后配发的一种优惠券。凡是境内凭票供应的商品,均可用侨汇券购买,甚至木材、砖瓦等特别紧缺的物资也不例外。当时,某地一位农民在香港表亲的资助下,用港币兑换的人民币和侨汇券购买木材和砖瓦,将家里的三间草房翻建成瓦房,此事传遍四乡八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票证时代的票证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数不胜数。生活必需品有食盐票、食油票、火柴票、肥皂票、煤油票、食糖票、肉票等;贵重物品有自行车票、手表票、缝纫机票;奢侈品则有香烟票、黄酒票。甚至还有“票中票”,例如过年包粽子买糯米,需糯米票和粮票;中秋节买月饼,需月饼票和粮票。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宛如梦中情景、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 经历世事沉浮,阅遍人间沧桑。曾亲历票证时代的人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已逐渐淡去,但对从商品短缺到今日生活富裕的变革过程,必然有着更深刻的思考与激励。票证时代克服艰难的超强志气与智慧,将成为新时代再创业、再前行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无时无刻不在平衡和调节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尽管生活充满困苦与坎坷,但人们仍翻越重重山峦,跨过道道险坎,一步步走向幸福与美好。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磨炼了勇于挑战困难的顽强意志。</p><p class="ql-block"> 票证时代的终结,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