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 萨拉热窝市政厅

亦真亦幻

<p class="ql-block">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眼前这座红黄相间的市政厅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Vijećnica),当地人按发音称维杰契纳,面对着萨拉热窝的母亲河~米利亚茨卡河,建造于1892年~1894年,是奥匈帝国时期为萨拉热窝市政府建造的。</p><p class="ql-block">捷克建筑师亚历山大·维特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Alexander Wittek)在1892年至1893年担任该项目的设计工作,他曾两次前往埃及开罗汲取灵感,并参考了伊斯兰艺术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萨拉热窝东边老城的核心地段,这座建筑定义为伪摩尔风格: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安达卢西亚的摩尔风格,带着独特的摩尔-伊斯兰复兴建筑风范。</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市政厅高悬着波黑的国旗,<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色旗面,加黄色三角形,还有白色星星。</span></p> <p class="ql-block">此刻,站在市政厅对面的米里雅茨河畔,看城市东边山上的黄堡,在落日余晖中雄浑壮丽。登上黄堡看落日,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米里雅茨河上的桥,走近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色彩醒目,从这个角度看,不像刚才在河对岸看的时候那样,方方正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的外形带着梯度。</span></p> <p class="ql-block">踏入门廊</p> <p class="ql-block">这些设计,糅合了新古典主义的庄严对称与来自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安达卢西亚摩尔风格的异域情调。</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上面的拱形壁龛,两侧繁复的几何雕刻,最下端两侧的六边形花纹图案,都源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和北非的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摩尔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门廊处抬头看,此处大量地运用几何图形,在立柱等细节处,能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这块英文铭牌的译文:1992年8月25日至26日夜间,在此处,塞尔维亚犯罪分子纵火焚烧了波斯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国家及大学图书馆,超过2百万册书籍、期刊和文件在火焰中消失。</p><p class="ql-block">(不能忘记,引以为戒)</p> <p class="ql-block">这是波黑语言同样内容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参观票单价:单人票10马克;10人以上团体8马克;学生,儿童,残疾人和退休人员:5马克;10人以上学生类3马克;婚纱照可以进5人一组,8190是用克罗地亚库纳结算</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间</p> <p class="ql-block">有欧盟标志的小牌子,标明市政厅的重建由欧盟及成员国资助,提到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门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摩尔风格的马蹄拱进行了简化,用上</span>更接近新古典主义的圆拱。</p> <p class="ql-block">这种伪摩尔风格,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东方主义”热潮。奥匈帝国在建造萨拉热窝市政厅时,采用这种风格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创造一种“欧洲幻想中的伊斯兰建筑”,来促进当地独特的民族认同,与之前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分开来 。</p> <p class="ql-block">因此,这种风格本质上是一种折衷主义(Eclecticism)的产物,是欧洲建筑师为满足特定政治或审美需求,进行的有选择性的融合与再创造。</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市政厅,惊叹眼前出现的精美建筑。</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拱廊以及上面精美的雕刻,充满了东方气息。</p> <p class="ql-block">头顶上是令人震撼的彩色玻璃穹顶,这是整个建筑自然光的主要来源。这个位于大厅中央的穹顶,高达20米。</p> <p class="ql-block">中庭的六边形彩色玻璃天花板,直径达11.5米,由829块手工绘制的玻璃构成,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下,能在整个大厅中投射出梦幻般的光影,铸就了整座建筑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地面色彩的运用相对柔和,加入拼花大理石等欧洲经典建材,体现了庄重大气。</p> <p class="ql-block">墙壁、天花板和廊柱上布满阿拉伯式花纹和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廊柱上是来自北非和西班牙伊斯兰风格的手绘瓷砖。</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厅有巨型大理石主楼梯,栏杆的雕刻极其繁复精细,是新摩尔式风格的集中体现,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1949年,二战后,此建筑改为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正像刚进门的那块铭牌记载的那样,1992年八月的一天,在波黑战争期间,作为图书馆的市政厅,遭到塞尔维亚族军队的炮火袭击,几乎被完全烧毁。超过200万册书籍和手稿,包括大量珍贵的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时期的文献,在火海中化为灰烬。这是萨拉热窝乃至全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战后,在欧盟等力量的援助下,市政厅经历了漫长而精心的重建,最终于2014年5月9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新对公众开放,这一天</span>是欧洲日,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p><p class="ql-block">市政厅里有专门的历史展览,讲述了这座建筑的“重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于离开市政厅的路上,在附近的拉丁桥被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市政厅有一个展厅,还原了</span>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当时的穿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萨拉热窝停留了四天,住处离市政厅仅仅数百米,不止一次晚上散步到那里。灯光照射下的市政厅,更是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黑夜里,市政厅面前,米里雅茨河仍然静静地流淌。</p> <p class="ql-block">黄墙红纹的市政厅,带着灯光的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摇曳,真乃“此景只有天上有”!</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Sarajevo”,标志城市的霓虹灯亮了,常常有游人在此留下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站在正对市政厅的广场上,欣赏周围的夜景,我们历经了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 !</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市政厅,不仅是建筑瑰宝,也见证了萨拉热窝的许多事件,是这座城市曲折发展的象征。这些石头和色彩,记载了初建时的帝国野心,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乃至最后终于涅槃重生。参观市政厅,就像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络和灵魂。</p><p class="ql-block">文中有参考公开资料之处,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和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