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婚姻之禮

香蓮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婚娶稱為 “拜天地” 。</p><p class="ql-block">說起 “拜天地” ,有著請天地為證的重大含義。古代的皇帝有到泰山祭天和拜地的活動,北京的天壇和地壇是明清皇帝祭天和拜地的地方。在中國古代,婚娶也要 “拜天地” ,以至於 “拜天地” 成為婚禮的常用說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婚禮為禮之本的來龍去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據《通典 ·禮典》記載,上古時期伏羲製嫁娶之禮。到西周,《禮記》詳細的記述了婚姻禮儀,“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天地相配合,萬物就產生了。男女行婚禮,則是子孫後代的開始。“故曰: 婚禮者,禮之本也。”婚禮是所有禮儀的根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古人認為,“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夫婦之義是父子之親、君臣有正確關係的基礎。因此從婚約到婚禮都相當鄭重。並說,“婚禮者,禮之本也。”婚禮是禮儀的根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元,婚姻是家庭的開始,婚禮是家風家教的起點,也是男女雙方家庭建立新的姻親關係、形成新的親朋社會關係的起點。</span></p> <p class="ql-block">早在二、三千年前西周周公製禮後,結婚就有了正式而鄭重的禮規,即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通過媒人前往中意的女方家,徵求意見。問名,即如果女方同意,媒人要帶男方詢問未婚女子的生辰八字,詢問女子母親的姓氏,這是因為當時同姓不結婚。納吉,至經過占卜未婚男女的生辰八字,如何相合,就可以定下婚姻。納徵,即男方送聘禮到女方家。請期,男方占卜合適的結婚日期,並徵得女方的同意。親迎,即男子親自去女方家迎娶。禮數是意義的外在體現。</p><p class="ql-block">日本皇室從訂婚到結婚,至今沿襲“納采之儀”、“告期之儀”、“拜謁之儀”、“朝見之儀”等一系列程序,其實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禮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作之合”的真正含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現代人一提到“天作之合”,便以為是天意安排的“美滿婚姻”,而“美滿”一詞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含義,比如男女平等,有房有車,兩個獨立個體的聯結而非附屬關係,重視丁克自由,結束不幸福的婚姻不是失敗而是一種勇氣,等等。而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將婚姻視為大事,是為穩定的情感支持、家庭血脈承傳、社會代際文化傳統傳承、增強社會穩定性和秩序感的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六禮” 的具體禮節有繁有簡,但各朝各代基本上一直延續下來。其中,在成婚之際男女雙方第一個儀式,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就是 “拜天地” : 天地見證,夫婦二人從此相互講恩重義,共同面對婚姻中所出現的甜酸苦辣、富貴貧賤,攜手到老,至死忠貞。只有兌現承諾的男女,才能在婚姻中白首偕老,稱得起 “天作之合” 。為什麼呢?</p><p class="ql-block">無緣不成婚。但緣分不一定都是善緣或惡緣。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1624年)中講: “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沒有業力因果的人即便見了面也會視而不見、毫無感覺,而有業力因緣的人則無可避免的會相見、互動;因緣中不僅有相親相愛,報恩還債,也有冤冤相報。姻緣即因緣,上天讓 “冤家” 在婚姻中化解因緣,此處才是 “天作之合” 的深層含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禮數並不 “封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孔子在《禮記》講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百姓能夠有安定的生活,以禮為尊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沒有禮數,人們就不會謙卑的敬畏天地神明,沒有禮數就無法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的尊卑,沒有禮數,就不能融洽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的關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人認為,尊卑不是等級觀念嗎?這不是封建觀念嗎?其實陰陽尊卑是維持天地運行的天道。正如一年中有四季的正常輪轉,樂曲中有高中低音的搭配融合,天地陰陽本身就是尊卑之分的體現 :天為尊,地為卑;陽為尊,陰為卑;晝為尊,夜為卑。如果這種秩序錯亂了,沒有地只有天,沒有陰只有陽,沒有夜只有晝,春夏秋冬隨機打亂,人人都是國王沒有百姓,人人都是老師沒有學生,那就不 “封建” 了嗎?混沌和雜亂無章並非文明的體現。</span></p> <p class="ql-block">其實 “封建” 一詞最早的出處是《詩經·商頌·殷武》: “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指代商王朝冊封本族和異族方國諸侯的行為,分封土地、建制諸侯國,即 “封土建邦” 之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沒有貶義。歷史不到250年的美國采取了聯邦制,這能否看作建立在民主公民意識上的 “分邦建國” 制度呢?區別在於有自治權的州長不是由總統任命的本族或異國諸侯,而是產生於經憲法規定的民主選舉。</p><p class="ql-block">禮是順應天地人三道的倫理,遵之可使社會穩定的運轉。婚姻之禮是男女禮節中的大禮,也應順應天地之道來安排和實現。至於現代人把婚禮當成炫耀和虛榮的藉口,甚至為了面子不惜破壞未來家庭的經濟基礎,那隻能說是現代商業炒作和現代人失去傳統價值理念的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