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兆宇(笔名:杨子)诗集:《东半球,西半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诗与背后的故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俄罗斯纪行14首)</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杨 子</p><p class="ql-block">编辑:范东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果戈里</span></p><p class="ql-block">冰冷的血在银河涌动</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星是死人不死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你惨白的脸如月在愁云中穿行</p><p class="ql-block">忽明忽暗地照着地上游荡的亡灵</p><p class="ql-block">遽然,你无头的躯体从棺木里立起</p><p class="ql-block">向夜空索要头颅</p><p class="ql-block">夜空知道一切,却默默无语</p><p class="ql-block">索要无果,你的尸身化为幽灵列车</p><p class="ql-block">在粘稠的雾中驶进灵魂隧道</p><p class="ql-block">那里的讨债邪魔,眼睑垂地</p><p class="ql-block">只有人世间没有任何亏欠</p><p class="ql-block">才能走出隧道</p><p class="ql-block">在异元次带着含泪的笑</p><p class="ql-block">拿着入场券参加恐惧过后的狂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8月21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21日,落日时分,我来到莫斯科郊外的新圣女公墓,正门已经关了,我从一个小门进去看这个俄罗斯著名的公墓。这里葬着二万多俄罗斯名人,有赫鲁晓夫、叶利钦、莫洛托夫、米高扬等政治人物,也有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马雅可夫斯基,还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战斗英雄。我特意寻找到果戈里墓地,因为我知道鲁迅很崇拜他,翻译过他的《死魂灵》,写过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我中学时看过《死魂灵》,还在一张作文纸背面画过果戈里像。我对坟墓里的果戈里有没有头很感兴趣,联想到俄罗斯和东欧传说的幽灵列车,写了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作文纸背面画的果戈里,那时学俄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拉多加湖</span></p><p class="ql-block">湖边酒吧</p><p class="ql-block">在外边找个座位</p><p class="ql-block">一条烤鱼,一杯伏特加</p><p class="ql-block">我望着对岸天空出神</p><p class="ql-block">凝重的云影如电影屏幕</p><p class="ql-block">缓缓飘过意气风发的彼得大帝</p><p class="ql-block">霸气睿智的叶卡捷琳娜</p><p class="ql-block">苏维埃大厦的建造者列宁斯大林</p><p class="ql-block">大厦的拆毁者戈尔巴乔夫叶利钦</p><p class="ql-block">还有正在执政的普京</p><p class="ql-block">把酒掉进湖里</p><p class="ql-block">让湖先醉</p><p class="ql-block">再叫一杯,这杯我喝</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有特殊的身量,悖论重重</p><p class="ql-block">不喝杯酒,更看不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8月23日圣彼得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2016年在圣彼得堡旅游时,我去了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湖边有个酒吧,我在酒吧外边找了个座位,要了一条烤鱼,一杯伏特加。我望着大海一样的拉多加湖,无边无际,白浪翻滚;上面的天空黑云飘过,如几个俄罗斯风云人物闪过,像大屏幕电影,我想像他们是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列宁和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还有普京。再想到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的诗句“不能用理性理解俄罗斯”,写了这首诗。我认为俄罗斯太清醒看不清,太醉了更看不清,也许半醉半醒时可能清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在多拉加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俄罗斯的太阳从皇村升起</span></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的太阳从皇村升起</p><p class="ql-block">光和热穿透广袤的俄罗斯大地</p><p class="ql-block">太阳在最耀眼的时候定格</p><p class="ql-block">从此多民族的俄语世界,没有黑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别林斯基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我看是整个俄罗斯的太阳。一个人的世界就是他的语言,语言的边界就是这个人的边界,一个民族的时空就是这个民族的语言,语言的边界就是这个民族的边界。普希金是现代俄语之父,他的诗歌奠定了现代俄语的基础,俄语世界里人们用得最多的语言是普希金的语言,俄罗斯各民族都尊崇普希金,不仅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到处都有普希金纪念馆和雕像,200年来,普希金成了俄罗斯的LOGO,所以我说普希金是俄罗斯的太阳。普希金是在皇村读书时表现出诗才被诗人杰尔查文发现的,所以我说“太阳从皇村升起”,他是37岁时和丹斯特决斗身亡的,所以我说“太阳在最耀眼的时候定格,多民族的俄语世界,从此没有黑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在演算纸上画的普希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托尔斯泰的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一切和俄罗斯农民一样普通</p><p class="ql-block">特就特在他的那双眼睛</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双半人半神的眼睛</p><p class="ql-block">闪烁着直抵人心底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我到俄罗斯一定要看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普希金读书的皇村,一个就是托尔斯泰故乡。第一次到莫斯科,我就特意去了离莫斯科20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我在这里住了一夜,感受托翁的精灵和气息。认为这里是最佳的写作地方,好想以后可以专为写作到这里住半年。在托翁故居有张他的照片,别的地方和俄罗斯农民没有什么区别,就是眼睛特别,就像他所说的那样,犀利得能看透一切,在他的二层故居里,我一直感觉他的眼睛在盯着我,让我在他面前没有想法可以隐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画的托尔斯泰在写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托尔斯泰墓</span></p><p class="ql-block">放弃了一切身外之物</p><p class="ql-block">躺在亲手栽下的树林里</p><p class="ql-block">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标记</p><p class="ql-block">只是一个高过脚踝,棺材形状的土丘</p><p class="ql-block">他的伟大在于认识自己的罪性</p><p class="ql-block">赌过、淫乱过,有私生子</p><p class="ql-block">犯过所有的罪</p><p class="ql-block">因为认罪</p><p class="ql-block">才有深刻的忏悔</p><p class="ql-block">才如此渴望复活</p><p class="ql-block">才有如此博大的爱</p><p class="ql-block">他爱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对恶人不是惩罚而是救赎</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不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p><p class="ql-block">他原谅了全体人类</p><p class="ql-block">全体人类也原谅了他</p><p class="ql-block">一生大白于天下</p><p class="ql-block">不想有丝毫隐瞒</p><p class="ql-block">他上俄罗斯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懂了他,就懂了19世纪的俄罗斯</p><p class="ql-block">像他的坟墓那么朴实</p><p class="ql-block">像他的坟墓那样简单</p><p class="ql-block">像他的坟墓那样天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墓在极其简朴,在庄园深处,一块空地上,高出地面四五十厘米的一个土丘,没有塑像,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标志,却被茨威格认为是俄罗斯最宏伟感人的景物,是后代的朝圣之地,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除了托尔斯泰故居,第2个想看的就是这个墓地了。托尔斯泰真的做到了放弃了一切身外之物,他把比平民多一点特殊化都看成罪孽。82岁的他离家出走,他想永彻底摆脱贵族生活,在农民中度过自己最后时光,他怕没有机会做这最后的放弃,结果没等走到农民中间,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最简单地葬在自己种下的树林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在托尔斯泰墓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陀斯妥耶夫斯基</span></p><p class="ql-block">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的癫痫病患者</p><p class="ql-block">临刑前一刻改判流放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由此这位伟大犯人</p><p class="ql-block">成了人类灵魂判官</p><p class="ql-block">他能从犯人的清白狡辩中审出深藏的罪恶</p><p class="ql-block">也能在审判出的罪恶底下看到犯人的清白</p><p class="ql-block">篇篇审判报告皆成经典</p><p class="ql-block">罪与罚分毫不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都偏执,或说半个疯子。陀斯妥耶夫斯一生为癫痫病困扰,像画家里的凡高。一个拼命地画,一个拼命地写。虚无主义和东正教救世主义之间的张力给了他小说的深度,让这位沙俄体制下的“犯人”成为人类灵魂“判官”,他的小说都是写他自己,篇篇都是对灵魂的拷问,篇篇都是对人性之恶的判词。最后一句“罪与罚分毫不差”中的“罪与罚”是陀爷的一部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在莫斯科陀斯妥耶夫斯基雕像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车尔尼雪夫斯基</span></p><p class="ql-block">涅瓦河边的书虫</p><p class="ql-block">蜕变成普罗米修斯</p><p class="ql-block">被沙皇捆绑20年没有屈服</p><p class="ql-block">建造了另一个水晶宫</p><p class="ql-block">里面住着一个个新人</p><p class="ql-block">他的人格、他的工作、他的遭遇</p><p class="ql-block">值得俄罗斯姑娘为之献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小爱读书,有涅瓦河边的书虫外号,后来他把革命民主思想发展到新高,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最杰出代表,被沙皇政府拘禁、关押、流放20多年,为心中的理想九死无悔,被称为俄国的普罗米修斯。他的理想是建造一个理想社会,在那个社会里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充分就业、男女平等、艺术繁荣,这个社会里的人乐观向上、富有理性、没有私利,他们能在普遍的善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和福祉。他的理想社会被人形容成19世纪英国伦敦为办工业博览会而建的水晶宫。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有独立思考,他一生都在为俄国寻找出路,他的遭遇却很不幸,1/3的时间被监禁,沙皇政府还对他执行了一次假死刑,砍头的最后一刻不砍,吊起来一小时示众,奇迹是这一时刻有位俄罗斯姑娘不顾一切向他向上一捧献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在演算纸上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契诃夫</span></p><p class="ql-block">对发妻始终不弃</p><p class="ql-block">对情人一生有爱</p><p class="ql-block">他的妻子让他的好名声传出方圆二十俄里</p><p class="ql-block">而他的情人,让他的大名传遍了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契诃夫的终生职业是医生,但他业余时间坚持写小说和戏剧。他曾说,医生是他的妻子,作家是他的情人。是医学让他的名声在他住的方圆20俄里闻名,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疗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病救人是他一生做的实实在在的好事;而文学让他世界闻名,他是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的世界3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契诃夫和我国20世纪两个最了不起的作家鲁迅和郭沫若有一比,他们都是学医的,但鲁和郭都放弃了医生职业,鲁迅专门从事文学,主要是短篇小说,和契诃夫的可比性更强,郭除了文学,还搞历史和考古,还是国务活动家,可比性差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在演算纸上画的契诃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阿赫玛托娃</span></p><p class="ql-block"> <b>北方的月亮</b></p><p class="ql-block">在乌云翻滚的缝隙露出坚毅的面庞</p><p class="ql-block">和辽阔大地上的冰面相互照映</p><p class="ql-block">反射出一段苦难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让人浑身发冷,心灵震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乌云散去</b></p><p class="ql-block">晴朗的夜空全属于了你</p><p class="ql-block">世人终于看到你的笑脸</p><p class="ql-block">还有你身边的几颗明星</p><p class="ql-block">他们眨着嫉妒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有“俄罗斯诗歌月亮”之称,然而她一生命运多舛,丈夫被处决,唯一的儿子几度入狱,她本人被抄家,被开除作家协会,多年不允许发表作品。她的诗不仅个人的不幸,也反映了民族的一段不幸历史。后来她的一家人都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他丈夫没写过一句反苏的诗,儿子也没有反苏言行,阿赫玛托娃是坚定的爱国者。平反后世人看到阿赫玛托娃的全部诗作,认可了她的诗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89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阿赫玛托娃身边的人也都出色,第一任丈夫古洛廖夫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代表诗人,她的情人莫迪里阿尼是可以和毕加索、凡高比美的画家,一幅画2015年拍卖价格1.7亿美元,是当年全球艺术品拍卖第二个最贵艺术品,一幅2018年拍卖价格1.572亿美元,很可惜莫迪里阿尼给阿赫玛托娃画的16幅画抄家时被人毁了15幅,不是烧了就是当卷烟纸卷烟抽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钢笔画阿赫玛托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斗地主</span></p><p class="ql-block"> 一盘散沙的雇农</p><p class="ql-block">肯定斗不过地主</p><p class="ql-block">他手里有更多的王、鸭子和枪剌</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人多</p><p class="ql-block">只有团结,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就能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绥拉菲摩维支是记者和小说家,他最有名的长篇叫《铁流》,我是看鲁迅书时知道本小说的,从中学语文老师李国忠那里借来这本小说看,几十年后,我忽然发现,这本小说的情节可以用现在流行的“斗地主”游戏表达,极准。小说的前面有张作者像,我也画了下来,这是我中学读小说的一个习惯。当时我下乡在农村,那里沈阳去的知青和当地农民都说我画的好,只有父亲的朋友丁刃批评这张画说耳朵不像长上去的,像安装上去的。我一看,丁叔说得还真对。那是1973年的事情了,像昨天发生过的一样清晰。这张画2022春天年被我学生刘江涌要去,他非要送我两盒珍贵的手串做回报,这成了我画的第一笔润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画的绥拉菲摩维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红场</span></p><p class="ql-block">生存、毁灭、光荣、梦想,冰与火的洗礼</p><p class="ql-block">让你成为全球十亿人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红星在寒冷的夜空闪烁,</p><p class="ql-block">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希望</p><p class="ql-block">扩张还是救世,真理还是谎言</p><p class="ql-block">塔楼里俄罗斯人的心事迷雾重重</p><p class="ql-block">指引人类的旗帜在这里升起落下</p><p class="ql-block">无名烈士幕前的圣火长明</p><p class="ql-block">多少震惊人类的瞬间在这里定格</p><p class="ql-block">走在石块铺成的路上</p><p class="ql-block">这里只让人思考宏大问题</p><p class="ql-block">人类能不能没有理想</p><p class="ql-block">富人能不能纯洁</p><p class="ql-block">人性能不能改变</p><p class="ql-block">只有那面看惯人间沧桑的时钟,不和人类着急</p><p class="ql-block">不紧不慢地走着,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6年8月19日于莫斯科红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从和人类命运关系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广场可以和红场相比。红场的景物很多,这首诗只写了红星、救世主塔楼、时钟、长明火,表达我对红场的印象和在红场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在克里姆林宫红星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赫鲁晓夫和涅伊兹维斯特内</span></p><p class="ql-block"> 权力如日中天时</p><p class="ql-block">用最恶毒的赫氏语言侮辱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临终前却肯请这位艺术家为他设计墓碑</p><p class="ql-block">七块黑白大理石相间拼成的墓碑成了定论</p><p class="ql-block">长眠这里的人是个矛盾体</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他黑,也可以说他白,没有中间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8月21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1962年赫鲁晓夫权力如日中天时曾用他特点鲜明的赫氏语言恶毒侮辱过当时苏联最著名的的抽象派艺术家涅伊兹维斯特内,当着艺术家的面就说:就算是头驴尾巴沾上颜料在墙上乱甩也会比你画得好。当艺术家指出赫鲁晓夫不懂艺术时,他勃然大怒,我当矿工时不懂,当基层干部时也可能不懂,现在我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我还不懂吗?”你那叫什么艺术?把你的头塞进马桶里,你从马桶里向上看,看到一个人正在便溺的那一部分就是你的艺术。”赫鲁晓夫甚至对艺术家的名字都不放过,“再说你的名字,叫什么涅伊兹维斯特内(没有名子的人)?有多古怪。你怎么起了这样的鬼名字。你这不是胡闹吗?”不管雕塑家怎么解释他也不听,一个劲地骂个不停。在众多的名家面前使这位雕塑家灰头土脸。甚至说涅伊兹维斯特内是个同性恋者,还让人调查涅伊兹维斯特内的一切。害得艺术在很长时间内抬不起头。1971年赫鲁晓夫葬礼结束后,他儿子谢尔盖去找涅伊兹维斯特,请艺术家为赫鲁晓夫雕塑墓碑。涅伊兹维斯特回答说:“若是要我雕塑,就得按我的意思办。”谢尔盖同意了。涅伊兹维斯特最后问:“为什么偏偏找我来雕塑?”谢尔盖不假思索地说:“这是家父的遗愿。”于是就有了赫鲁晓夫不着一字的墓碑。黑白大理石的框架立在地上,在黑白之间雕刻着赫鲁晓夫的面容。涅伊兹维斯特说,"死者生前曾经当众侮辱过我,使我在很长时间内郁郁寡欢。但是我还是要为他设计墓碑,因为他值得我这样做。赫鲁晓夫是一个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故事太多,我最感兴趣的故事就是这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赫鲁晓夫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3.肖洛霍夫和他的另一个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卷发像漩涡</p><p class="ql-block">旋进人性矛盾深处</p><p class="ql-block">灰色的眼睛像狐狸</p><p class="ql-block">看清棱镜折射出的多面人生</p><p class="ql-block">在静静的顿河里</p><p class="ql-block">讲述一段激荡历史中的哥萨克</p><p class="ql-block">葛利高里,他的又一个儿子,</p><p class="ql-block">徘徊于家花和野花,红与白之间,</p><p class="ql-block">找不到出路,最后把枪扔在河里</p><p class="ql-block">忘记自己所有荣耀</p><p class="ql-block">回到日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行囊空瘪,孑然一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肖洛霍夫是东西方都能接受的小说家,苏联历史上有5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只有他是苏联官方认可的作家。他最有名的小说是《静静的顿河》,1973年2月,我看过这部长篇,还画了一张作者像。这首诗的前一段写肖洛霍夫在我心中的形象,后一段写《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一个性格复杂,集哥萨克人优点和缺点于一身,爱情上徘徊于妻子娜达莉亚和情人阿克西妮娅之间,政治上徘徊于红军和白军之间,无论在哪个阵营,他都表现出正直、勇敢,最后失望地回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子1973年2月画的肖洛霍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4.曼德尔斯塔姆</span></p><p class="ql-block">最不该做牢的人接二连三做牢</p><p class="ql-block">白党的牢、布尔什维克的牢</p><p class="ql-block">不属于任何制度的人在制度的鸟笼里挣扎</p><p class="ql-block">死因不明,死无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至今嘴唇还在大地上嚅动</p><p class="ql-block">羸弱的身体在寒风大雪中颤抖</p><p class="ql-block">只要人类还有诗情,还有诗人</p><p class="ql-block">就会打通你的电话号码</p><p class="ql-block">没有固定工作,居无定所</p><p class="ql-block">灵魂和身体结伴流浪</p><p class="ql-block">寒星在刀刃上结霜</p><p class="ql-block">严寒、疾病、饥饿、恐吓</p><p class="ql-block">诗句在嘴唇嚅动</p><p class="ql-block">在妻子的心中埋藏</p><p class="ql-block">不属于任何组织和党派</p><p class="ql-block">属于但属于人类</p><p class="ql-block">诗人是要舍弃很多,但你舍弃得太多</p><p class="ql-block">诗人可以承受苦难,但你承受得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诗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说曼德尔斯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第1小提琴手,布罗茨基说他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诗人”,然而这么了不起的诗人却命运多舛,坐过白军的牢,又坐过布尔什维克的牢,47岁死于流放途中。诗人无不追求自由,都把自由看得比命重要,而任何制度都有对人约束成分,这必然形成和诗人天性的冲突,不是诗人故意挑起和制度的冲突,实在是“在劫难逃”,只是曼德尔斯塔姆在这场冲突中受到的损失太大,他独自一人面对严寒、饥饿、疾病、审讯和死亡,成为诚实写诗的殉道者。他的幸运是靠妻子和亲友记忆,他的诗得以保存,他在他的诗里复活,希尼说他是“俄罗斯现代诗中的拉撒路”。</p> <p class="ql-block"> ~~~~ ~~~~ ~~~~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兆宇(笔名:杨子),博士;现任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政协十届、十一届委员,沈阳市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曾任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在欧美多所大学讲学。研究领域为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出版《论语导读》等著作10余部,译著7部,诗集3本,发表文章100余篇。此画为2022年7月辽宁大学毕业40周年自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范东刚,1966-1977年东北育才读小学、中学,知青下乡,大学读书,电大教书,长期在建设银行工作至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真集》。此画,青年画家范寻2016年为《真集》所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