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92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弃璧负婴:【释义】在患难时,宁愿丢弃璧玉,也要把孩子背在身上,因为玉是身外之物,而孩子却是亲生骨肉。指重视内在的自然联系。【出处】《庄子·山木》。春秋时,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进行游说,但成果不佳。孔子灰溜溜地回到鲁国,他的有些朋友见他一事无成,日益同他疏远,他的不少弟子也先后离开了他。孔子心中非常难过,便去请教隐士子桑雽。孔子说:“我平时对待朋友和弟子都很注重礼仪,讲学也十分尽心,为什么在我艰难困顿的时候,我的朋友疏远了我,我的弟子离开了我?”子桑雽听后,就讲了一个林回弃璧负婴的故事给他听:林回是假国人。有一次,强大的晋国向弱小的假国发动进攻,城中的百姓纷纷逃出都城。林回身上揣着璧玉,背着自己刚满周岁的儿子随着人流逃难,不一会儿,他累得气喘吁吁。他果断地把身上的璧玉扔掉,而背着孩子继续逃难(弃璧负婴)。有人问他:“对于一个逃难的人来说,财宝是最为重要的,不然你逃出去后将无法生活;其次,拖累要越少越好,这孩子既不值钱,背在身上又是很大的累赘,可是你却宁愿把价值千金的璧玉丢掉,而背着孩子逃难,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我和璧玉只是利益的结合,而这孩子却是我的亲生骨肉,我和他血肉相连,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父子之情,是任何珍贵的财宝所无法代替的。”子桑雽讲完故事,又继续说道:“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相结合的,那么遇到艰难困苦就会互相抛弃;你的朋友和一些弟子都是为了利才来亲近你的,那么你现在艰苦困顿,无利可图了,他们离开了你,又有什么奇怪呢?你只有和你的弟子、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待他们像亲骨肉一样,他们才不会离开你!”孔子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孔子回去后,便抛开经书,不再进行严肃的说教,也不要弟子们对他行揖礼,而是努力培养师徒间的真诚感情。从此,弟子们对他的敬爱与日俱增,再也没有离开他了。</p> <p class="ql-block"> 昨天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成语,我非常惊讶,今天立马写下了这篇成语解读的文章,源于这个成语故事的情节太现实了。回想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他带着学生在外奔波却屡屡受挫,最终回到鲁国,可曾经围绕身边的三千弟子与结交的朋友,见他落魄便选择离开。孔子满心困惑,既不知道原因,也不明白是哪个方面、哪个细节出了问题,只好向名叫子桑雽的隐士请教——而这位隐士正是用“骨肉与财富”的故事,为孔子解开了心结。这个成语故事虽然发生在孔子所处的古代,但放到今天来说仍十分现实。从故事内容能看出人性——古今中外,追求利益的人都比较多,故事所讲的内容,与现代人追求利益的情况高度吻合。我对历史成语故事深信不疑,古代有那样的人存在,现在也应该有。古代人口比较少,这类人相对就少;现在人口增多,这类人也就更多了。孔子的学生中,有些人以为拜了孔子为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包括获得财富、求得官职等。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他们总以为拜了孔子、做了孔子的学生就万事大吉,不用努力、不用读书、不用学习,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后来,那些拜孔子为师却没得到好处的学生,就离开了孔子。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代有,现代也有,这种状况让人难以接受。</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故事中,还能揭开一个秘密:它说明了师生关系的真谛——老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视如己出,学生也必须把老师当作父母对待。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像如今好的老师会牵挂学生的成长困境、耐心解答困惑,而非仅关注成绩;真心向学的学生也会感念老师的付出,即便毕业后仍保持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愿意离开老师,才会追随老师终身。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亲如骨肉,骨肉相连、缺一不可。从这个成语来看,孔子的学生和朋友,多是以利益为重的人。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但真正能始终追随、有担当的学生并不多。这么多学生中,人们平常只提及那几位贤才,这说明孔子的很多学生中途就离开了他,没有跟他到底。在孔子的学生和朋友当中,也确实有个别人以追求利益为主。故事中讲到“丢掉璧玉”,这代表着“放下”——放下对财富的贪恋。钱财本是身外之物,只有放下财富,才能看到亲情与真诚。从古代成语中能发现,古人早已认为亲情和真诚比财富更珍贵。所谓财富,包括玉类、黄金之类的东西,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财宝、财富都不如亲情和真诚珍贵。</p> <p class="ql-block"> 孔子虽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但也可算作现代教育家的典范,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以孔子的教育经历为教育生涯来看,即便如他这般博学,也仍要向有智慧的人学习、讨教。实际上,经书中的教条说教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质而非形式。老师若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才愿意跟着老师学习,进而增长智慧,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从另一方面来讲,若自己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正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愿意跟着自己学习,自然也不会有人愿意做自己的学生或朋友。孔子周游列国不顺利,回到鲁国后学生和朋友纷纷远离,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部分的学生和朋友都离开了孔子,孔子也感到一时的烦恼和痛苦,痛定思痛。我们不能总怪学生离开老师,也不能怪学生忘恩负义——毕竟他们最初或许也带着期待而来,只是彼此的联结没能超越利益的层面。我们更该做的,是像孔子那样反思自己是否有能力当好老师、是否建立了足够真诚的感情,这正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智慧。我们要重视亲情与真诚,将身外之物看作过眼云烟。以上是我对这个成语的解读,因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样。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2日</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 <p class="ql-block">作品全文共计:2212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