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黑水城赋 原创 母焕胜 朔漠长风,卷千古之烟尘;瀚海孤月,照万载之荒城。黑水城者,蒙语“哈日浩特”是也,坐落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弱水流沙之畔,处巴丹吉林沙漠之东。昔为西夏要塞,元时边贸枢纽,今乃丝路遗珍,塞上丰碑。残垣映日,犹见当年旌旗猎猎;断壁临风,似闻往昔驼铃悠悠。值此登临之际,感天地之沧桑,叹人文之璀璨,作赋以记之。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遗址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虽历经700多年,黑城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讨论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黑水城距巴彦淖尔大约660公里。 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追溯沿革,史脉绵长。黑水城始建西夏,为“威福军司”治所,控扼河西走廊至漠北要道,固若金汤。其地倚黑水(额济纳河)而兴,水草丰美,农牧相宜,城郭巍峨,市井繁盛。彼时商胡贩客,络绎不绝;戍卒边民,安居乐业。西夏崇佛,城内梵刹林立,壁画流光,经卷盈阁,俨然塞北佛国。逮及元初,太祖挥师西征,城破而不毁,更因其地理位置之要,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辖境千里,成为中原与西域通商之咽喉。马可·波罗东游曾途经此地,盛赞其“城垣壮丽,商贾云集”。明代以降,黑水改道,水源枯竭,沙化日甚,军民迁徙,繁华渐逝,终为流沙所噬,隐于荒漠之中,成千古之谜。 观其形制,规制俨然。古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周长逾三里,墙高丈余,以夯土版筑而成,坚如磐石。东西二门,瓮城环护,马面林立,雉堞残存,依稀可见当年攻防之势。城内建筑遗址错落,官署、民居、寺庙、作坊依稀可辨。西北角隅,两座覆钵式佛塔巍然矗立,青砖垒砌,形制古朴,虽经数百年风沙侵蚀,仍傲然挺立,为古城标志性景观。塔旁残垣断壁间,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经卷、佛像、瓷器、钱币,其文物之丰,震惊寰宇,为解读西夏文明提供了珍贵实证。漫步城中,脚下碎瓦残砖,皆为历史见证;眼前流沙漫漶,尽是岁月痕迹。风过城阙,似低语当年繁华;日照残垣,若诉说往昔荣光。 特写 感其文明,底蕴深厚。黑水城乃西夏文化之重要载体,其出土文物涵盖经史子集、宗教典籍、文书档案、艺术珍品,品类繁多,内涵丰富。西夏文作为“国书”,字形方正,笔画繁复,其经卷书法刚劲有力,尽显古韵。彩绘佛像线条流畅,色彩虽褪而神韵不减,兼具中原画风与西域风情。瓷器多为黑釉、白釉,纹饰简洁,古朴典雅,见证了当时手工业之发达。更有元代“亦集乃路”文书,涉及户籍、赋税、兵防、商贸等诸多领域,详实记录了古城的社会生活图景。这些文物瑰宝,如散落沙海之明珠,串联起西夏、元、明三代的文明脉络,展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两头佛 叹其沧桑,世事无常。黑水城之兴衰,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昔时黑水滋养,绿洲千里,城郭兴旺;后世河去沙来,草木枯萎,人去城空。茫茫大漠,吞噬了曾经的繁华,却也封存了珍贵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外学者纷至沓来,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让这座沉睡的古城重见天日。如今,黑水城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古塞风情,凭吊历史沧桑。登城远眺,黄沙无垠,天地苍茫,令人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然其虽处荒漠,却以顽强的姿态留存至今,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坚韧,见证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永恒命题。 黑水城者,非仅一座古城,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一幅立体的画卷,一曲悲壮的挽歌。其兴也,因地利而盛,因人和而昌;其衰也,因时移而变,因势易而亡。然其承载的文明薪火,历经千年而不熄;其蕴含的历史智慧,启迪后人以深思。今日之黑水城,虽不复当年盛景,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长风万里,吹不散历史的烟云;大漠孤烟,遮不住文明的光芒。愿黑水城之遗珍永得守护,愿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永续传承。吾辈登临,当感怀先辈之艰辛,珍惜当下之和平,传承文明之薪火,共护华夏之瑰宝。是为赋。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