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故居

远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故居,位于鄞州区塘溪镇童村,距离宁波45公里。在宁波站南广场乘坐692路,到公交塘溪站换成602路,即可到达。</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故居为晚清时期建筑,三进七开间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纵进深22米,通面宽21.5米,坐北朝南。前排为平屋,东、西两边为灶间,后排二层楼房是童第周先生出生、居住、学习过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现居室内遗有床、桌、写字台、衣柜、座椅等10余件清式家具,且保存完好。天井长9.3米,宽4.8米,中间铺有圆形纹饰的鹅卵石子,四周为方纹饰的鹅卵石路面。</b></p> <p class="ql-block"><b>  天进四边配有长工约3米左右的长条阶沿石,保存比较完整,是一幢典型的清末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该房屋从始建迄今,未曾进行过改建或较大规模的维修,总体结构依旧,古韵味十足。</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1902~1979),宁波鄞州塘溪童村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教于山东大学、中央大学等校。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生物学家)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居里夫妇”,两人长期合作科研,叶毓芬是其重要助手与支持者。他一生践行“水滴石穿”精神,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实验,强调“科学家动手做实验”的原则,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其成果为现代生物技术奠定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的主要贡献包括:胚胎发育研究‌:揭示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证明卵子内部结构决定对称面;通过文昌鱼研究确立其在进化中的过渡地位。‌‌克隆技术先驱‌:1963年完成鱼类核移植研究,为异种克隆奠定基础;1977年培育出核质杂种鱼“童鱼”,证实细胞质对遗传的影响。‌‌海洋科学奠基‌:1950年筹建新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推动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b></p> <p class="ql-block"><b>  童第周鞠躬尽瘁,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党誓词。</b></p> <p class="ql-block"><b>  童老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和优秀的教育家。在我国科学界群星灿烂的太空里,他是一颗光芒夺目的大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