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市开放大学学唱客家山歌

红苹果🍎(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薄云笼罩着梅城,我沿着石板路慢慢走向那栋浅色外墙的建筑——梅州市开放大学。远远便看见左侧墙面上鲜红的“客家山歌传承班”几个大字,在微光中格外醒目,像一簇悄然点燃的火苗。几辆汽车安静地停在门前,仿佛也屏息等待着什么。我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通往声音记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光线明亮,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一段老师唱山歌的影像,悠扬的调子在空气中轻轻回荡。老师站在讲台前,教我们学唱山歌、却字字清晰:“山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唱给山听、给水听、给心里的往事听。”他示范了一句起调,那声音像是从山坳里飘出来的,带着露水的湿气和晨风的清亮。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见前排一位中年学员悄悄抹了眼角。</p> <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学第一句:“哎——日头出来照山岗啰——”起初,声音参差不齐,有人跑调,有人怯场,连我自己也卡在“照”字上反复出错。但讲师并不着急,他让我们闭上眼,想象自己站在梯田边,对面是层层叠叠的青山。“客家山歌,起于劳作,生于孤独,长于思念。”他说,“你们要唱的,不是音准,是那份‘情’。”渐渐地,我们的声音汇成一股暖流,在风扇轻转的节奏里缓缓流淌。</p> 老师教我们学唱梅县情歌 <p class="ql-block">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课桌和翻开的歌词本上。有人开始跟着节奏轻轻拍腿,有人小声哼着刚学会的尾音。投影仪的光斑在墙上跳动,像极了小时候祖母灶前跳跃的火光。我忽然记起儿时在村口听老人唱“妹子阿妹莫忧愁”,那时不懂其中的缠绵与坚韧,如今在这间教室里,竟一点点品出了滋味。原来山歌不是远去的回响,它一直藏在血脉里,只等一个契机被唤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