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完大槐树,驱车前往位于山西晋中市灵石县的静升镇,那里有驰名中外的“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四个字,是2002年时任总理朱镕基所题,他任总理期间对外很少题字,除了“凤凰古城”外,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此题字几百年之后,也是一处风景和典故。</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依山而建,背靠凤凰山,前临温水河,建筑面积宏大,有“五巷六堡一条街”的说法,其中院落123座,房屋2078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规模及奢华程度,又被称为“山西的紫金城”。</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先祖迁至静升村后,初以耕作豆腐业为生,由农及商,人丁兴旺,继而读书入仕,清康熙年间,王氏因资助朝庭军马粮草受嘉奖,转型官商后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王家入宦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清时期,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前后300余年陆陆续续建成,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下图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作为官宅府邸,它的历史文化颇为深厚,它见证了王氏家族在明清两朝的兴衰沉浮,是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走进王家大院,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王家大院的背后故事。从进门看它宏伟的门楼,厚重的城墙,石头铺垫的甬道就感觉到此大院非同一般。宏伟的建筑群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立体的晋商文化长卷。</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中的乐善堂,是驻足品读的核心区域。作为王家十七世刑部山东司廊中王汝聪的住宅区,乐善堂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晋商家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这座院落遵循严谨的四合院布局,单面坡屋顶,让雨水顺势流入院内,暗含“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寓意。</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卧室</span></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堪称“刻在砖木石上的晋商史诗”,你会被它的“三雕”艺术深深震撼。其中凝瑞居正门对面的“五福临门”照壁让人印象深刻,这面照壁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壁心呈圆形,外围饰以连绵的万字纹,四角点缀如意祥云松果纹,通过砖雕石雕的细腻技法,将“长寿、富贵、康宁、如德、善终”的传统五福寓意具象呈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影壁砖雕</span></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砖雕与石雕组合使用,如影壁雕刻“三狮滚绣球”,寓意驱邪纳福。</p> <p class="ql-block">敬业堂屏风影壁“钟鼎晋爵”则体现家族对官运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门楣上的镂空雕</span></p> <p class="ql-block">正堂柱头上的猴子雕刻取“辈辈封侯”之意,走廊转角的仙鹤龟背石雕寄托长寿愿望,这些细节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式美学的含蓄与深刻。</p> <p class="ql-block">从乐善堂“惩忿窒欲”的家训雕刻到“五福捧寿”的吉祥纹饰,王家大院如同一座民间雕刻博物馆,完整留存了晋商“以儒铸魂,以商兴业”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宫灯型”柱础石,柱础石分上下六层雕刻,分别为鼓、袱锦、蝙蝠祥云、夔龙、钟鼎底座、回纹,该柱石一是负荷承重,二是防腐防潮,三是审美祝吉。</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题材丰富,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将花乌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或雕刻于砖石、或镂于木上,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王氏十六世祖立下的家训: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块木头都藏着故事,能把对家族的祈福愿望如此精妙地刻进建筑里,太令人惊叹了。</p> <p class="ql-block">从砖石木料上的工艺,楼阁别院上的复杂,足见当年晋商的辉煌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技艺精湛,体现了“耕读传家”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官商风格突出,以大门石刻狮子为例,螺髻数量标识主人官阶,体型差异体现辈分地位(如45个螺髻代表九五至尊)。</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的题字,就是是对王家大院的最好概括:“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p> <p class="ql-block">游完大院,它的院墙也值得一看。院墙不仅是保护家园的屏障,也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台。沿着石阶登上高高的院墙,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整个大院的布局和周围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建筑群,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院落的布局,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和分隔。院落间的小径、花园、水池、亭台楼阁,都在这个高度上展现出它的精致的细节与和谐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王家的辉煌延续了三百余年,到清咸丰年间,因战乱和吸食鸦片衰落,光绪年间变卖祖产,民国后彻底没落。</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宅院分予村民居住。此后王家大院在一群“不知者不罪”的伺候下,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品被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框架尚好,主要建筑没有遭到太大破坏。</p> <p class="ql-block">1993年,耿颜波调任灵石县委副书记,1995年当选县长后,经过充分调研,决定投资5000万元修复已经破败的王家大院,为此当地人闹到了国务院,没想到几年后人们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自1997年开放后,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的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金城”。200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9年获“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做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它己经成为山西仍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有着“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不仅是建筑杰作,更是晋商治家哲学的处世智慧和物化体现。其“前堂后寝”的“礼制布局”和“三雕”中的祈福寓意,反映家族对“规矩多一分”的严谨追求。我们从“看房子”,到“懂文化”,感受到传统营造技艺中“天人共生”的可持续理念,以及晋商精神在建筑细节中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游完大院才发现王家大院不是一般的大,大到超出我对“院”的想象。游观其中,方知王氏家族地位之显赫,财力之雄厚。</p> <p class="ql-block">由于下雨,天色已暗,王家大院我们只游了一小时多点,真正了解王家大院的历史和晋商文化,最起码需要四个小时。雨越下越密,每人买了点当地醋后,离开王家大院前往平遥古城。</p> <p class="ql-block">到达平遥古城已是晚上7点,把行里放入宾馆,八个人租了一辆电瓶车在古城绕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此次旅行一共8天,10月5日早晨6点从唐山出发,12日晚上6点到家。8天中8人相处和谐,玩的尽兴。唯一遗憾的是:榆林波浪谷因雨大只游览了一半,延安甘泉大峡谷则因雨关闭。除了额济纳外,几乎所有景点行程都在雨中渡过。在此感谢司机边师傅安全周到的服务,让我们完成了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长达4千多公里的愉快旅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