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5日星期六正月初三,阴。<br> 老陈一家顺着石级登山,沿途树木繁茂,风景宜人,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老爸说他仍记得第一次登桂平西山还是1959年,当年只有20岁的他在桂平参加高考结束后,和同学们一起夜爬西山,当时路没这么好,这一晃50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年以后故地重游,想必老爸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老陈因感冒觉得浑身乏力,步履沉重,大约走个100级台阶就要休息一次,好像和登布达拉宫时的感觉差不多。<br> 庆幸的是老爸老妈的身体还比较好,虽然拎着东西,依然精神抖擞,笑容满面,经常走在老陈的前面,老爸甚至还兴致勃勃地按照他爬山时的惯例数起了台阶的数量。 一路走走停停,用了大约1小时,快到山顶时,远眺桂平城。立于西山之巅,清风裹挟着草木的芬芳拂面而来,极目远眺,桂平的城市风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眼前铺陈出万般风情。高楼与民居错落有致,现代的摩天楼宇如挺拔的巨人,在城区中勾勒出硬朗的天际线;而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民居,则如温婉的老者,诉说着城市的过往。新旧建筑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既彰显着桂平的发展活力,又留存着浓浓的烟火温度。<div> 山脚下,绿意如毯,树林茂密葱茏,将城市温柔环抱;远处的田野与植被连成一片,似大自然亲手织就的绿绸,为这座城增添了灵动的生态之美。山与城、绿与建筑,在此处达成了生态与人文的精妙平衡。一层薄雾似轻纱般笼罩着城市的边际,让远处的建筑若隐若现,为这幅城市风光图添上了几分写意的朦胧感。望着这雾中桂平,仿佛坠入了一首朦胧的诗,每一处轮廓、每一抹色彩,都在雾的晕染下变得愈发富有意境。<br></div> <p class="ql-block"> 浩荡的黔江如一条碧色玉带,在大地上蜿蜒流转,江水澄澈,与天际的淡云遥相呼应。江畔的桂平城,楼宇错落,或现代或古朴,在朦胧的天光下晕染出烟火气的轮廓。远处的平野绿意葱茏,与江水的蓝、城郭的暖色调交织,层次分明。山风掠过耳畔,仿佛能听见江水奔涌与城市喧嚣的和鸣,西山的灵秀与桂平的烟火在此刻交融,尽是山河盛景的磅礴与温婉。</p><p class="ql-block"> 因为还要去往平南老家,老陈一家后来决定不再爬到山顶,山顶上的电视发射塔不看也罢,换了一条路直接下山。</p> 榕树的根系十分发达。 <p class="ql-block"> 粗壮的古榕扎根于嶙峋怪石之间,树根如虬龙般缠绕、嵌入石缝,似是与岩石进行着一场跨越岁月的拥抱。繁茂的枝叶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穹顶,阳光透过叶隙洒落,在布满青苔的石面上勾勒出斑驳光影。藤蔓从树间垂下,悠悠荡荡,为这石与树的共生图景添了几分灵动。古朴的石阶旁,木质护栏隐约可见,游人或驻足触摸那饱经风霜的树根,或举起相机定格这独特景致,让这片自然秘境有了人间烟火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一方“敬佛”石碑静静伫立,与古朴的石香炉共同营造出浓郁的禅意氛围。石碑上朱红的“敬佛”二字笔力苍劲,在岁月侵蚀的石面上更显庄重,其旁的石香炉中,香烛林立,余烟袅袅,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信众的祈愿。石墙由大小不一的岩石垒砌而成,缝隙间滋生的绿植为这处人文景观添了几分自然野趣,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在地面与石具上烙下斑驳光影,更显静谧悠远。</p> <p class="ql-block"> 这块巨岩上的“佛”字刻石,如禅意的印记,嵌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朱红的“佛”字笔势雄浑,在苍灰色的岩石上格外醒目,刻痕深处似有岁月的沉淀与佛法的庄严。岩石上还隐约可见的小字,为这处石刻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周围林木葱郁,枝叶如翠盖般舒展,阳光透过叶隙洒在石刻上,光影交错间,“佛”字仿佛有了灵性,与林间的清幽气息交融,化作一股沉静的梵意。</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过林梢的轻响与石刻的静默相对。自然的质朴与人文的虔诚在此相拥,叫人驻足时,心也随之沉静,似能在这石上“佛”影、林间禅意中,触摸到西山千年的佛教文化脉搏。</p> <p class="ql-block"> 敬佛塔前给弟弟留个影。这座石塔静静矗立,与岩壁上的“佛”字刻石相映成趣,织就出一方禅意盎然的秘境。石塔层层叠叠,飞檐翘角的形制尽显古朴雅致,每一层的佛龛中都似藏着岁月的虔诚。塔前香炉里香烛林立,余烟袅袅,与塔身上的斑驳痕迹一同诉说着往来的祈福声。敬佛塔与“敬佛”石碑都是用来表示对这个摩崖石刻“佛”字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九龙亭。</p><p class="ql-block"> 九龙亭如一位古朴的守望者,将山水城景与人文风情揽于怀中。亭顶的黄瓦在时光浸染下愈显厚重,飞檐翘角雕琢着精美的纹饰,似有九龙隐于其间,灵动又庄严。朱红的亭柱撑起一方天地,镂空的廊檐工艺精巧,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古典建筑的雅致。</p><p class="ql-block"> 亭内游人或凭栏远眺,或休憩闲谈,黄色旌旗在微风中轻扬,与枝头的红盏相映成趣。透过亭阁望去,山下的城市轮廓与江河曲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林的绿意将亭阁温柔环抱,阳光穿过叶隙洒在亭角瓦当,光影流转间,历史的韵味与自然的鲜活在此交融。九龙亭是西山的观景佳处,更是人文与自然对话的驿站。登亭而立,听风过林梢,看城郭悠悠,仿佛能触摸到桂平的古今岁月,在亭台楼阁与山河远阔的共鸣里,沉醉于这份独有的雅致与旷达。</p> 观音岩前的祭拜者。 <p class="ql-block"> 在桂平西山的葱茏绿意间,这株古树如岁月的守护者,傲然挺立。粗壮的树干纹理交错,似是时光镌刻的年轮,诉说着百年风雨沧桑。枝桠肆意伸展,如巨臂般托举起满目的翠绿,叶片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生机的光泽,与缠绕的藤蔓、周边的林木交织成一片繁茂的天地。它是西山灵气的凝结,树皮藏着山林的秘语,树叶摇曳着自然的韵律,在这清幽的山境中,静默地演绎着生命的坚韧与绵长。</p> <p class="ql-block"> 山林间的这座亭子如奇幻的造物,别具一格。它以独特的圆柱形身姿矗立,外壁纹理粗糙,似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那深浅不一的色泽,是时光晕染的痕迹。顶部的亭檐精巧别致,与主体的粗犷形成反差,几处形态各异的窗洞,如灵动的眼眸,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周围林木环绕,新绿的枝桠点缀其间,古老的石栏默默守护,让这座亭子在山林的清幽中,既透着历史的厚重,又藏着艺术的奇思,宛如西山里的一处秘境建筑,诉说着不寻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半山亭。半山亭建于西山半山之中,故而得名。亭子六根柱子仿四节竹茎,取佛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之意。曾有邑人出上联“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征对下联,一直未有佳对。</p> <p class="ql-block"> 幽谷亭,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林石之间。巨赞法师所著的《桂平的西山》一书中讲述:“云林幽谷,幽静得尘飞不到,夏忘暑热,则几乎是王摩诘(王维)的诗,不着人间烟火。该亭为黄植楠所建”。</p><p class="ql-block"> 幽谷亭亭身飞檐翘角,红柱白拱,彩饰虽经岁月摩挲却依旧灵动,那精美的木雕与彩绘,在绿意环绕中更显古典雅致。一侧古树枝干粗壮,纹理苍劲,与亭阁的精巧形成奇妙呼应;旁侧巨石青苔遍布,刻字隐约,似在低语山林的古老传说。林间光影斑驳,洒落在亭角柱间,三两游人驻足其间,让这幽谷之亭既有人文建筑的精巧韵致,又饱含山野林泉的清幽禅意,是西山深处一处可赏可憩、可感时光的雅致所在。</p> 这里的妙景,让黄植楠思如泉涌,不光修建了幽谷亭,还写下了《西山云林幽谷亭记》。全文如下:<br> 西山为浔(桂平古称浔州)名胜,其最著之古迹,厥惟李洞、姚岩。盖二公去中州,弃官爵而遁于此,所谓潜德而隐者也。今姚岩故址飞阁巍然,背岩跨石而立,信能发其幽光。而李洞自唐以来如故,洞广二丈许,张口若月下弦,内穿穴若剖大瓮,石踞地而塞其半,游者辄止,以为其中空无有也。余穷而搜之,侧身蛇行,穿穴逾石而进,始知此洞别有天地,其危岩壁立环内,突怒错愕博噬,仰望古木肃森,隐见云际,日光下彻,丛影摇拂,若舞鸾鹤。岩尽处,旁出石台,上平如砥,可列饮食,左右夹巨石,坠为大壑,缺为谷口,廊然开朗,一望无际。余得此喜甚,因名之为云林幽谷,纪实也。于是刈芜秽,补破缺,平奇突,凿石通道,筑亭于谷口。倚亭遥望,江城环抱,烟火万家,飞鸟回翔:舟楫与行人往来,皆在衽席之下。春花之朝,秋月之夕,弹琴赋诗饮酒于其间,几不知有人世之苦,然则是谷也,其西山之桃源乎,李公乐此而深藏之,至余始举以示人,非偶然也。余奉檄驻浔,喜浔无事,又喜郡人士相与有成,以发李公之藏,而光李公之德,故于亭之成也,宴而落之。 民国十九年一月吉旦 古循黄植楠志。<br> 黄植楠(1891-1950),别字少任,广东惠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官至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第二师少将副师长。 石刻“幽谷松声”。 <p class="ql-block"> 试剑石,又名侯王试剑石,是西山“石奇”景观的代表之一。它由花岗岩构成,石身有一道笔直如线的裂缝,长约10余米、宽约10厘米。</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代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首领侯大苟(侯大狗),率义军从西山凯旋时,乘兴挥剑劈石,巨石应声裂开,留下了这道规整的剑痕。这一传说为试剑石增添了传奇色彩,也使其成为桂平西山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独特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探寻其历史与自然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好读南华第一篇,功成面壁石能穿,焚余谏草曾迴日,养到灵根不计年。竖起眉峰存正史,放平心地即神仙。我来满径搜荆棘,为访源头汲乳泉。</p><p class="ql-block"> 游吏隐洞怀李侍御,时壬戌秋初,岭头贼巢初平 新田张荣祖。</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壬戌年(即1862年)秋,广西右江兵备道张荣祖在初步平定从天京回广西的太平军石达开部,并收复浔州城后的第二年,剿匪有功的张荣祖在游西山吏隐洞时写下了这首诗。之后此诗被刻在了吏隐洞的石壁上。</p> 吏隐洞,顾名思义,大概这就是传说中李公明远的隐居之所了。 别有天地。 老陈一家进到龙华古寺里转转。<br> 圆通宝殿。 <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内有千手观音像,是一尊极具震撼力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通体鎏金,在殿内光线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观音像拥有多层多头的造型,头顶层层叠叠的佛头庄严神圣,每一面佛容都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传递出宁静与慈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千手千眼的构造,无数只手臂向四周伸展,每只手中或持法器、或结法印,姿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这些手臂仿佛在全方位地护持众生,展现出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宏大愿力。</p><p class="ql-block"> 造像细节极为精致,观音的服饰纹理、法器的造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尽显工艺的精湛。在圆通宝殿的古建环境烘托下,这尊千手观音既有着宗教造像的神圣庄严,又有着艺术作品的精妙绝伦,是桂平西山佛教文化与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吸引着无数信众与游客前来瞻仰、感悟其蕴含的慈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龙华寺龙纹石雕,雕刻技艺精湛,极具艺术与文化价值。九条龙在云海、浪涛间翻腾嬉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居中的主龙神态威严,龙须飞扬,龙目炯炯,鳞片刻画细腻,尽显王者霸气;周围的小龙或盘旋、或腾跃,与主龙相互呼应,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张力。</p><p class="ql-block"> 石雕的背景辅以云纹和水浪纹,云纹缥缈灵动,水浪纹汹涌澎湃,既烘托出龙的神威,又让画面层次更为丰富。石雕边缘还饰有精致的花纹边框,与主体龙纹相得益彰,整体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视觉体验,是传统石雕艺术中表现龙文化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广西最大的三如来圣像。佛像通体鎏金,在殿内光线映照下愈发显得庄严神圣。中间的如来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作施无畏印,面容慈悲祥和,身披的袈裟纹理细腻,金色的衣袂流转着华贵的光泽。左侧如来佛像姿态庄重,右侧如来佛像手持法器,神态同样肃穆宁静。每尊佛像的肉髻、面像细节都刻画得极为精细,尽显佛的庄严与慈悲。</p><p class="ql-block"> 佛像背后的背光装饰着繁复的金色龙纹与火焰纹,与红色的殿内建筑元素相互映衬,更凸显出佛像的神圣威仪。周围还伴有胁侍尊者像,整体布局层次分明,营造出肃穆而神圣的宗教氛围,是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传递出深厚的信仰力量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钟楼。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式楼阁风格,屋顶覆盖着金黄的琉璃瓦,飞檐翘角,造型灵动飘逸。上层檐下悬挂着“钟楼”匾额。建筑主体以朱红为主色调,搭配古朴的木构门窗,尽显典雅庄重。</p><p class="ql-block"> 钟楼周围挂满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在绿树青山的映衬下,既洋溢着节日的热闹氛围,又与古朴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下方烟雾缭绕,隐约可见信众活动,更添了几分烟火气与宗教氛围,建筑之美、人文之韵与自然之景在这里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与景观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殿前香火弥漫。中式古建风格,朱红的殿身搭配金黄的琉璃瓦屋顶,飞檐翘角,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龙形构件,尽显庄严大气。殿檐下悬挂着“大雄宝殿”的匾额,字体古朴苍劲,下方还有“放光大明”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殿前同样挂满了喜庆的大红灯笼,一串串灯笼与红色的装饰带交相辉映,在烟雾缭绕的香火映衬下,既显露出宗教场所的肃穆神圣,又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宝殿古朴典雅,是佛教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体现,吸引着众多信众与游客前来瞻仰、祈福。</p> <p class="ql-block"> 鼓楼的建筑风格与钟楼类似。</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屋顶采用金黄琉璃瓦铺就,色泽明艳华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殿堂的庄严神圣。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龙形构件,龙身造型矫健,色彩斑斓,或昂首或腾跃,栩栩如生,既体现了传统建筑中龙文化的祥瑞寓意,又为建筑增添了灵动的艺术气息。</p> 西山龙华寺古钟。<br> 观音像。供桌上供品丰富。 大木鱼。 观音殿。有联云:真观音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正月佛事安排。 <p class="ql-block"> 观音与童子石雕。观音菩萨面容慈悲安详,头戴宝冠,身披飘逸的长袍,衣纹褶皱刻画得流畅自然,尽显灵动质感。她立于莲台之上,周身环绕着祥云,背后的佛光纹饰细腻,更衬出其神圣庄严。左侧有龙在海浪中翻腾,龙身矫健,神态威猛;右侧的善财童子姿态恭敬,神情天真。石雕的背景是层次丰富的云纹与水浪纹,整体构图饱满,雕刻技艺精湛,将观音的慈悲、龙的威严、童子的纯真融为一体,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又体现了传统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准,极具艺术与宗教价值。</p> <p class="ql-block"> 赵朴初题字的地藏殿。有联曰:㣼利会上分身无量亲承佛,九华峰巅一衣覆地永志圣踪。</p> <p class="ql-block"> 鎏金地藏菩萨造像。菩萨头戴宝冠,面容庄严慈悲,身披金色袈裟,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尽显神圣威仪。</p><p class="ql-block"> 上方悬挂着“象教宏宣”的匾额,字体古朴大气,周围装饰着精美的回纹边框。两侧有对称的千佛塔,塔身上布满小佛像,工艺精湛。色彩缤纷的花卉供品、精致的烛台与香炉,两侧的八角窗棂设计典雅,墙上的楹联与背景装饰共同营造出肃穆、神圣的宗教氛围,是佛教文化与造像艺术融合的生动体现。</p> 灵源浩渺。 <p class="ql-block"> 仰望龙华古寺之门。</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院景。龙华寺简介。</p><p class="ql-block"> 龙华寺又名龙华古寺,始建于宋代,距今1030多年,因在洗石庵之上又称上寺。龙华寺历代高僧倍出,近代著名的巨赞法师,现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長--觉光老法师都曾在此任住持。一九九零年大雄宝殿重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视题"大雄宝殿"匾额,殿内供奉的是广西区内最大的三如来圣像,灵感异常。香港觉光法师也赠送壹尊年代久远的脱胎释迦佛像在本寺供奉,属镇寺之宝。龙华寺是佛教圣地,来此参拜,祝君增福添祥。</p> 在龙华寺给老爸老妈和弟弟留张合影。<br>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碧云天”。碧云石径为西山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碧云石径"景物天然,佳木交荫,层林翠黛,惊石方刚,错落树间,灵溪流泉涓涓,石径野趣幽幽,冬暖夏凉,"雨不沾衣暑不侵",为西山八景之一。"碧云天"为清道光年间楚人李少莲雅士题刻。他筑室西山之麓,陶醉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是斜阳外……。"的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西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立 一九九五年秋日</p> <p class="ql-block"><b>连根香樟</b>。</p><p class="ql-block"> 连根香樟,又名连理樟,直径50~60厘米左右,树距2米,连根径25厘米,树高28米多,树龄108年。两根连理,枝叶相<br></p><p class="ql-block">交,互生共长,独出一树。超然而生,自然而长,天然威越。深蕴着生的哲理,情的内涵,合的启迪,诗的意境,诗云:</p><p class="ql-block"> 竞秀钟灵一脉张 连根殚理俏生香</p><p class="ql-block"> 天生不是不为种 自得超然立自强</p><p class="ql-block"> 连根香樟自成一体,谁也说不清最初是怎么生起来的,有联为证:</p><p class="ql-block"> 连根生怎样生奇也 殚理长如何长神哉</p><p class="ql-block"> 二00一年春</p> <p class="ql-block"> 画亭,充满古朴的韵味与自然的清幽。亭子为中式传统风格,红色的亭柱搭配带有绿瓦装饰的飞檐翘角,虽历经岁月有些许斑驳,却更显历史的厚重感。亭前悬挂着“画亭”匾额,字体古朴雅致。</p><p class="ql-block"> 画亭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丛林之中,周围林木葱郁,绿意盎然,为亭子增添了几分静谧与清幽。亭内有游人休憩,烟火气与自然景相融,既展现出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感,又成为山林间一处供人驻足、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别致景观。</p> <p class="ql-block"> 龙潭,潭水清冽。</p> <p class="ql-block"> 敬慈素食馆,与龙华寺的氛围相当匹配。</p> <p class="ql-block"> 古树逢春,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大叶香樟,生机勃勃。</p> 西山梵音艺术节演出。舞台高歌。并在演出结束后免费赠送西山歌曲的光盘,老爸拿了两张。<br> 又见三星许愿树。 西山祈福之旅。包括揽胜西山、敬祈福香、点许愿灯、虔诚许愿、祈福法会、饮乳泉圣水品西山名茶、选购西山开光吉祥物桂平特产等。这一趟桂平西山烧香祈福,上、下山带游览共花了三个多小时,老爸老妈都挺高兴的,这让我们兄弟俩感到很欣慰,老爸数出上下共走过了1800多级台阶。 <p class="ql-block"> 福缘桥。走运西山,佛佑平安。</p> 走回停车场,沿路彩旗飘飘。然后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大约下午五点到达离桂平市60公里的平南县城,入住粤西酒店。晚上到一家粥店,全家美美吃了一顿,花了不到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