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三十六年记

于 海

<p class="ql-block">1989年的风,仿佛依旧栖息在杜甫草堂的竹影中。那时,我三十四岁,作为乐队指挥,随解放军军乐团来成都演出。踏入这片庭院,青瓦上覆着薄薄的苔藓,曲径通幽处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诗圣笔下的静谧恰如其分地映入眼帘。那时,我正值壮年,肩上担着家庭的责任,心中怀揣着尚未熄灭的理想。望着亭台倒影在水中,听着鸟鸣穿越林间,心底涌起的诗意,是在奔波岁月中难得的片刻宁静。</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年弹指一挥,2025年10月,在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工作后,我再次踏上草堂,恍若昨日。青瓦依然映着悠远的流云,石阶依旧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池塘里的荷风轻拂,墙角的竹韵依然悠扬,空气中漂浮的墨香,仿佛与记忆中无异,依旧清新如初。草堂宛如一位默默守望的老人,承载着千年的诗意,历经时光洗礼,却始终不改其韵。</p><p class="ql-block">而我,从三十四岁的壮年,悄然迈入七十的古稀。岁月在鬓角撒下霜华,眼角刻下深深的沟壑,曾经如风般飞快的步伐,如今却愈发缓慢沉稳。曾经那些急功近利的冲动,早已被岁月的洗礼磨砺成了淡定与从容,反倒是学会了在纷扰中寻找宁静,感悟到每一次迈步的稳重与踏实。仿佛走过了无数个晨昏,才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这三十六年,送别过至亲,牵挂过儿女,尝尽生活的甘苦,也学会了取舍与释然。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在岁月里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站在这片熟悉的庭院里,望着那未曾改变的景致,我忽然深刻体会到“物是人非”的真正含义。草堂依然如旧,它是时光的赠礼,静默地守护着这一片心灵的栖息地;而我,早已改变,是岁月的馈赠,积淀了无数的经历与故事。风轻轻穿过竹林,仿佛在低语往昔。三十四岁的意气风发早已褪去,七十岁的安然自若与曾经的激情相对比,心底隐隐升起一丝伤感。时光并未真正流逝,它化作了这片草堂的宁静,悄然融入我内心的温度,岁月在无声中凝结成诗,细细流淌,成为一段无可挽回的生命印记。曾经的年轻与梦想,早已随着岁月消逝,只剩下无尽的回望与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