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4年),庆历八年(1048年)迁至现址。现存建筑除大成殿(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轰炸,为近年重建)外,其余均保持清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含137间房屋, 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和梯云亭,东西轴线分列魁星阁、文昌阁、尊经阁等祠阁建筑。 </p><p class="ql-block">庙内保存明清碑刻20余通.。该建筑群保留传统祭祀规制,明伦堂为古代生员授课场所.。 </p><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是浙东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学宫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布局体现儒家审美理念。大成殿复建沿用传统工艺,现存建筑群对研究江南明清县城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孔庙简介</p><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建筑以中、东、西三条轴线纵向贯穿为布局。 </p><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的正门为棂星门,在中轴线上。 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把孔子比作文星,就是要大家尊重天一样敬重孔子。棂星门平时关闭,仅在有重大祭祀活动或重要贵宾莅临时才暂时开放。</p><p class="ql-block">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内呈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上有泮桥三座,依古制,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古时只有考中秀才,有资格进入诸侯之学者,才能经泮桥,入拜孔子; 其次为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 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过了大成门为大成殿,大成殿左右侧为东庑、西庑,里面摆放着后世供奉的乡贤乡儒的牌位;再后是明伦堂,明伦堂是以前生员上课的地方,当年刚入学的生员拜祭完孔子,都要到明伦堂去拜见老师,然后就在此上课; 过了明伦堂是梯云亭,梯云亭寓意学子要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奋进,才能登上“梯云”,成为“人中之人”。梯云亭左右则是“进士第”,里面陈列着慈城唐宋至明清500多名进士的名单。如:王来、王复、姜宸英等先贤。</p> <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东轴为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崇圣祠。魁星阁和文昌阁是中国传统祭祀建筑,是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的功名禄位之神;土地祠是土地神的祠堂,可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而崇圣祠是奉祀孔子父亲叔梁纥和孔子五代祖先及其家族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西轴为尊经阁、节孝祠、忠义孝悌祠、名宦乡贤祠。尊经阁旧时是存放儒家经典书籍的地方;节孝祠则有慈城当地5000多名贤妻良母、节烈孝女的名单及一些事迹的介绍,如:姚女抚弟、贤妻相夫、六女抗倭等;忠义孝悌内陈列介绍了慈城忠义孝悌人物,如汉代董黯、唐代张无)择、宋代孙之翰及慈城抗倭、抗英等壮士;名宦乡贤祠顾名思义是祭祀本地有政绩的官员及对儒学传播作出贡献的人员。</p> <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慈城孔庙建筑,中、东、西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又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既综合又取舍,平稳、静穆、壮阔的建筑艺术风采。 </p><p class="ql-block">孔庙四周以红色宫墙相围,在南面红色宫墙上刻有“万仞宫墙”四字,意喻孔子学问高深。 </p><p class="ql-block">在南面红色宫 墙左右各有一“下马碑”,上书“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提醒人们路过此地时,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孔子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地方风俗</p><p class="ql-block">前通衢东西设有“腾蛟”、“起凤”二坊,“腾</p><p class="ql-block">蛟”,蛟龙腾跃,“起凤”,凤凰起舞,出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孟学士之词宗”之句。</p> <p class="ql-block">古碑石刻</p><p class="ql-block">现孔庙内保存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御制《先师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并序》勒石置碑、清咸丰九年(1859)重刻,王安石撰写的《慈溪县建学记》碑, 此碑由宋庆历八年(1048)县令林肇所立,明伦堂御制卧碑等20余方古碑。康熙二十四年(1685)御书“万世师表”、雍正三年(1725)御书“生民未有”、光绪元年</p><p class="ql-block">(1875)御书“斯文在兹”等额悬于孔庙。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慈城孔庙亦是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p> <p class="ql-block">慈城县衙</p><p class="ql-block">宁波市慈城县衙</p><p class="ql-block">慈城县衙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由首任知县房琯主持建造,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年间按《慈溪县志》记载重建,占地面积逾4万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分布大门、仪门、大堂等主体设施,东侧设县丞署,保留唐代砖砌甬道遗迹及刻有“公生明”“廉生威”的石碑,东西科房沿用明清分工布局(东科房为户房、钱、粮科,西科房为吏、礼、兵、刑、工五房)。该县衙初建于浮碧山,历经多次损毁,1954年结束行政职能,2024年4月至7月完成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内部设有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清风园,新增互动装置包括展现古代慈城的动态图卷、清官故事查询系统及唐代甬道遗址保护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景点介绍</p><p class="ql-block">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 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慈城古县衙是旧时慈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廊道相)接,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和建筑风貌。县衙内设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的廉政主题文化园--清风园,已成为浙江省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宁波市江北区的景点</p><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是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县城的清代科举童试场所,现作为展馆开放</p><p class="ql-block">(08:30-16:50,无需门票)。该馆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乡贤郑廷荣父子捐银两万四干两建造,2003年依《光绪慈溪县志》图示在原址重建,现存建筑为典型清代三进两院格局。</p><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宁波市江北区的景点</p><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是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县城的清代科举童试场所,现作为展馆开放</p><p class="ql-block">(08:30-16:50,无需门票)。该馆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乡贤郑廷荣父子捐银两万四干两建造,2003年依《光绪慈溪县志》图示在原址重建,现存建筑为典型清代三进两院格局</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慈城校士馆,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创建至今,曾毁坏多次,也重新修建过多次。现慈城校士馆,占地面积八干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两干平方米,按清《光绪慈溪县志》所载的“校士馆”图,于2003年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景点介绍</p><p class="ql-block">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慈城镇自古山水清幽,人文秀美,学子怀铅提椠。清道光十五年(1835),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组成。从布局设计看,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比较典型的清代三进两院建筑。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前有一照壁、东西两辕门;大门右侧建小屋四间,左侧建有土地祠,是供奉土地公的地方。仪门右侧建有门房六间。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为“龙门”考屋的门和窗结构都一模一样,共有六十九间,每三间筑地墙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每间考屋都有考桌四张,凳子四条。 考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要被分成四格,每格坐一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p><p class="ql-block">鸟笼式的建筑,称号舍。可以想象当年莘莘学子云集于此,在这一间间狭小的考棚里伏案提笔、展卷应试以求功名的盛况。 正厅为大堂五间,左右各有偏房四间,三进有一个天井和正房五间,还建有朝南五间为挑试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西建韩(愈)昌黎祠三间,东建黄(震)文洁祠三间。东北隅建有五间厨房。 建筑工程历时一年后竣工使用。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试案、屏几等)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校士馆,坐北朝南,上悬“慈溪县校士馆”匾额。大门正对面为一照壁,照壁上有一条盘龙图案,暗喻考生考上后,做了官就能陪伴真龙天子(皇上)。东西为两辕门。大门左侧为土地祠,祠里供奉着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土地祠设在校士馆,自然是为了让“土地神”保佑考场平安,保佑考生考出好成绩。 </p><p class="ql-block">过大门后,为“仪门”,上书“明经取士”四字,是考官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旁边是公布考生榜名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是“大堂”,上书“衡鉴堂”三字。“衡鉴堂”是考官评阅试卷、面试考生及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左前为“东文场”,右前为“西文场”。东西文场是考生考试的地方。考试一般考五场,每日一场,内容分别是八股文、试贴诗、经论、 律赋、策论等。 </p><p class="ql-block">在东西文场的建筑上,分别书有“天、地、 玄、黄”四字。“天地玄黄”是《干字文》第一句,出于《易经》,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意喻“天道高远,地道深邃”。 </p><p class="ql-block">“大堂”后,为“二堂”,这里是考官、监考、提调官员所处的地方。在考试期间, 为防止泄密舞弊,考官断绝与外界接触联系。 </p> <p class="ql-block">“二堂”左边为“韩昌黎祠”,祠中放有韩昌黎的塑像。韩昌黎即唐代文学家韩愈,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校士馆设此祠,希望考生将来能成为像韩愈一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人才。 </p><p class="ql-block">“二堂”右边为“黄文洁公祠”,内有王文洁塑像。黄文洁(1213~1281),字东法,名震,南宋进士,慈城人。黄文洁为人清白,推崇朱熹理学有功,故人称“文洁先生”。他官至江西抚州太守,审案公正, 蔑视富贵,帮助穷人,后贬职到绍兴。晚年辞官回乡,隐居在杖锡山。设此祠自然是告诉考生当官要淡泊名利,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p><p class="ql-block">最后为“挑试所”。“挑试所”是考官发卷、 归号、封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 经鉴定属于61个动物种属。体现出先民的勤劳和聪明睿智。 </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麓、姚江北岸。由两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遗址陈列馆和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的以遗址考古现场重建、“干栏式”建筑复原及室内外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主体内容遗址现场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馆名。</p> <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一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近约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 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基本主题</p><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展》以300余件文物精品为依托,配以模型、木雕、灯箱、 照片等,展示了7000年前先民的生产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体现出先民的勤劳和聪明睿智。发掘现场展示区以发掘现场重建、干栏式木构建筑复原和生产生活再现等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展厅布局</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基本陈列有3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遗址概况及陈列出土动植物遗存和河姆渡人头骨、复原头像。辅以照片、图表、模型,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七干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大 模型,在声、光、电的自动控制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p><p class="ql-block">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属于61 个动物种属。从陈列的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的骨骼残片,展示了昔日的河姆渡是古林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 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堪称7000年前的古动物王国。</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 罐、盉、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种植水稻是河姆渡人的重要经济活动,他们的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p><p class="ql-block">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工艺特色</p><p class="ql-block">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载体,通过琢磨、刻划、捏塑、绘画等艺术手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