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晓《历代章草掇英》

木樨

<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  张海晓,名晏,字海晓,以字行,别名张尔洋,斋号止鸥庐。2001年毕业于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国画人物专业,导师金松教授,获硕士学位。2014年结业于北京大学陈忠康导师高研班。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方向访问学者,导师李一教授。2021年考入澳门城市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导师孙蒋涛教授。现为温州老年大学在职教师中具有最高学术资历的学者之一。她深耕书法史与章草艺术研究十余载,理论素养深厚,在章草的临摹与创作领域自成一家,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斩获佳绩,作品亦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张老师擅长将深奥的书法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解析,使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书法的神韵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一、 “章草”名称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东汉章帝喜爱杜度草书,故称“章草”;二、因用于书写章奏文书得名;三、因字体比今草更具法度条理;四、因魏晋名家以草书书写《急就章》(原为《急就篇》)作为范本,后人为了与今草区分,故将这种古典草书称为“章草”。诸说从帝王、用途、特征及经典作品等角度解释了其起源。</p> <p class="ql-block">  二、章草的萌芽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为适应快速书写的实际需求,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连带,形成了一种草率的写法,即“草隶”。这种现象在出土的汉代简牍,如西汉时期的《神乌傅》上已十分明显。这种书写虽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法,但笔画与结构已出现简化和呼应,成为章草艺术的雏形,为其在魏晋时期的成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那些泛黄的竹简,是时光寄来的信笺。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出土时有千余枚,年代跨越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时期,内容主要为秦代的法律与公文,是研究秦代历史、法制与社会的一手珍贵史料。其上的秦隶墨书笔迹,正是汉字书写中“波磔”笔法初露端倪的典型例证。</p> <p class="ql-block"> 三、至魏晋时期,章草艺术达到成熟并蓬勃发展。图片中特别提及吴国的简牍墨迹,如《奏许迪卖官盐木牍》,以及东吴名家皇象所书写的“松江本”《急就篇》,这些都是章草在魏晋时期高度成熟与广泛应用的重要实物见证,清晰地勾勒出其从实用书写演变为独立艺术的书体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  以“概说”为题,分三点简述中国章草发展。首先引用唐代张怀瓘论述,指出章草源于汉隶之捷,字字独立。其次引崔瑗《草书势》,说明其具省时简略、动态欹侧的特点。最后梳理其脉络:始于汉简,盛于魏晋,元明有赵孟頫、宋克复兴,至民国又现名家。整体清晰勾勒了章草的起源、特征与历史流变。</p> <p class="ql-block">  章草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并重点分析了陆机的《平复帖》。该帖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名家书法真迹,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点画简率古朴。其字形欹斜而稳健,风格与汉晋简牍文书一脉相承。北宋以来被视作“章草”,但与《月仪帖》的规范古雅不同,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古朴奇趣。杨守敬评价其“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精准概括了其艺术高度。</p> <p class="ql-block">  章草在西汉简牍中初具形态,至东汉渐趋成熟。崔瑗论势,张芝称圣,一笔一画皆有法度又不失飞扬。屏幕上《安帝大长汉墓牍》的墨迹清晰可辨,那是隶书向草书跃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楼兰文书残纸:是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约公元3-4世纪)的历史遗物,在新疆罗布泊的古楼兰古城被发现。它是研究当时该地区社会、经济与法律生活的重要原始证据。图片中特写的残纸文字(如“五月初三日清白为止”、“县境奴主终不奉命”等)记录了某种官方指令或诉讼案件,内容涉及命令执行、奴主违命等,生动反映了古代楼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片段。</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这些竹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因为它证实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独立存在的兵书,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历史疑案。图片中的竹简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汉长安城未央宫木简,其上的书体是研究章草起源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些木简上的字迹呈现出由古隶(秦隶)向汉隶(八分)演变的过渡特征,笔画中已出现明显的波磔和连带笔意。这种为适应快速书写而产生的简省、流动的笔法,正是后来章草书体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未央宫木简的书写风格直观展现了章草在汉代得以形成的笔画基础和演变轨迹。</p> <p class="ql-block">  章草书法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状况。虽然隋唐时期章草整体上不再像魏晋那样兴盛,近乎“无人问津”,但其笔意在一些唐人抄写的佛经(如《妙法莲华经玄赞》等)中仍有所体现。展示相关写经卷子的图片,直观地证明了章草在唐代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特定的书写领域有所传承。</p> <p class="ql-block">  四、魏晋是章草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图片列举了吴国简牍、西晋草书及楼兰出土的魏晋草书墨迹,如《楼兰残纸》等。这些书迹展现了严格的章草法度,如横向取势与波磔用笔,同时也出现了笔势流转、甚至一笔连属的纵引笔法,体现了向今草的过渡。这些民间书手的“俗笔”草书,构成了当时主流书家(如卫瓘、索靖)书风广泛的社会基础,共同传承了张芝以来的草书传统。</p> <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章草发展,聚焦于西晋书法家索靖。索靖(字幼安)是张芝姊孙,善草书并传承张芝风格。其代表作包括《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帖》等。文中特别详细分析了《出师颂》的版本流传:北宋“宣和本”题作索靖书,南宋“绍兴本”有米友友题跋称“隋贤书”。明代文彭盛赞后者笔法神秘不可摹,清吴其贞虽断为唐人所作,仍叹其“书法秀健,丰神飘逸”。整体勾勒出索靖在章草传承中的关键地位及后世对其作品的研究评价。</p> <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吴国简牍、西晋草书及楼兰出土书迹。楼兰草书的具体分析:以《楼兰残纸》、《济白守残纸》、《五月二日》、《华玄残纸》等为例,详细描述了其书法特征,如笔画的尖锐挑笔、肥厚波磔、横向取势,并指出其书写既有章草法度,又为求便捷而省略横翻笔势,呈现出“非标准章草”的形态。指出这些书迹是当时下层官吏或书手所写,构成了卫瓘“草稿体”的社会基础。并通过与索靖《七月帖》等对比,推断楼兰书手与索靖均继承了张芝的西北草书传统,揭示了名家书法与民间书写之间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章草发展”于宋代的章草书法状况。宋代章草“少有人涉猎”,并分述了北宋书法家黄伯思精研章草、笔具魏晋风气,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其书法出现复古倾向,曾临摹包括皇象在内的古人法帖,但其回归魏晋以图变革的思想未能形成广泛影响。总之,宋代章草虽非主流,但通过个别文人和帝王的努力,使得这一古老书体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  宋高宗赵构所书《洛神赋》片段,内容节选自曹植名篇。其书法深得晋人神韵,用笔流畅圆润,结体端雅平和,墨色浓淡自然。风格从容娴雅,充分体现了赵构推崇并继承的“二王”书风,展现了宋代皇室书法的极高艺术品味与深厚的传统功力。</p> <p class="ql-block">  元代书法家邓文原及其章草成就。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家”,同在杭州任职且相互影响。他善写章草,其传世作品《临章草急就章》源于皇象刻本,但融入了行楷笔意,整体风格清秀古雅,用笔娴熟精炼,绝去尘埃,展现了元代章草复古与创新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  《秦汉简牍选粹》该书由许雄志先生编选,展示了秦汉时期简牍的实物照片。简牍是纸张普及前重要的书写载体,此书内容应为精选的秦汉简牍文献汇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字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宋克书论用笔十法急就章》。此书内容聚焦明代书法家宋克,汇集其书法理论《论用笔十法》与章草代表作《急就章》,是研究其书学思想与艺术实践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章草草诀歌》,该书属于“历代碑帖集萃”系列。这是一本汇集历代章草法帖、供书法爱好者学习和临摹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驻足于温州博物馆的纪念展册前,五十年光阴凝于一纸墨香。这场旅行,不是行走,而是临帖——以心为纸,以思为墨,临写一部活的书法史。</p> <p class="ql-block">  这幅《王铎手稿选》展现了明末书法家王铎率性自然的行草书风。通篇笔势连绵跌宕,点画方圆兼备,墨色浓淡相间,在迅疾的书写中完美平衡了力量与韵律。其结体欹侧生动,章法错落有致,既可见其对晋唐笔法的深刻领悟,更流露出书家不羁的个性与真挚情感。此作堪称体现王铎"风樯阵马"艺术风格的经典范本。</p> <p class="ql-block">  这封家书以行楷书写,其流畅自然的连笔与简化结构(如“滬”“謂”等字)已带有行草笔意,体现了草书“速记”的实用功能;其二,作为日常手稿,其书写目的与草书本质相通——在保证易读性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与情感流露,是草书笔法融入生活书写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张博士关于章草艺术的讲座,让我对这门古老书体有了全新认识,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1、在理论认知上,讲座清晰梳理了章草从秦汉简牍到魏晋经典的发展脉络。张博士通过对比《急就章》的规范法度和《平复帖》的古拙意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章草不仅是"隶书之捷",更是一种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表达。特别是看到楼兰残纸中那些民间书手的墨迹,才真正理解"草出民间"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 2、在实践指导上,现场演示环节尤为珍贵。张博士示范的"银钩虿尾"笔法破解了我长期临帖的困惑——如何在中锋行笔中自然出锋。更难得的是,他揭示了字组连带关系的奥秘:章草的字字独立是"形散神聚",通过笔势呼应形成内在韵律。这些实操要点让我跃跃欲试,准备重新临习《书谱》。</p><p class="ql-block"> 3、最具启发性的是关于古今融合的思考。看到张博士将章草的波磔笔意融入行草创作,我意识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这激励我在日后创作中,可以尝试将章草的横向取势与个人书写习惯结合,探索既有古意又具时代感的表达方式。这场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既解决了临池实践的具体难题,又打开了艺术视野。</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学习章草不仅要掌握技法,更要理解其背后流动的书法史脉络,这样才能真正与古为徒,与古为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