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

陆闯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HONOR ANN-AN00</p><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陆闯 19856966</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致谢)</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在举办“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漆器,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亦是东亚文化交融的无声见证。“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荟萃百余魁宝,以流存日本的传世珍品为主体,辅以国内出土漆器精品,共同铺就一道绚丽的艺术长廊。展览分为素影清晖、重芳叠绮、金镂华章、焕彩凝萃、尘封古韵、归去来兮六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  (1)素影清晖:素髹是指仅髹单色漆无纹饰之缀,凸显漆色之美和器型之韵的漆器工艺。宋元时期的素髹逸品,以其薄而坚的胎体、微妙的曲线和尖锐的稜线,在漆艺史上享有祟高地位,备受赞誉。这不仅源于同时代金属器与陶瓷器的影响,更得益于其时高度成熟的薄胎制作技术。此项技术广为流传,奠定了中国漆器精美卓绝的基石。 </p> <p class="ql-block">红漆葵瓣形盘:南宋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菱花形盘:南宋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2)重芳叠绮:雕漆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涂色漆,累至相当厚度后,再于漆层上雕刻纹饰。因单次髹涂漆层厚度仅数十微米,且需待彻底干燥后方可续涂,故其制作耗费大量人工、时间与漆料。依髹漆颜色与组合,可分剔红(红漆)、剔黑(黑漆)等诸多种类。剔犀则是叠髹不同色漆,以斜刀雕刻,显露黑、黄等令人目眩的色彩层次,用抽象化方式表示云纹、卷草纹等。雕漆工艺随时代演进, 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貌,堪称中国漆艺的代表性技法。 </p> <p class="ql-block">剔黑花卉纹长方盘:南宋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黑云龙纹圆盒:南宋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黑楼阁人物图圆盘:南宋12-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红凤凰牡丹纹长方盒:南宋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红紫萼纹圆盘:重要文化财,元14世纪,圣众来迎寺藏。</p> <p class="ql-block">剔红后赤壁赋图圆盘:南宋13世纪,九州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红龙纹墨柜:明隆庆16世纪,永青文库藏。</p> <p class="ql-block">剔红兰亭曲水流觞图长方盒:明15-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3)金镂华章:戗金,是指在漆面上依纹饰錾刻纤细凹线,随后在线槽内填入胶漆并贴敷金箔,形成金色线条图案的技法,宋代至明代盛行。日本传世带铭文器物印证,南宋至元代期间,温州、杭州、 平江(今苏州)是戗金工艺重镇。填漆是在漆器表面雕刻纹样, 随后在刻痕内填入色漆,待色漆干后研磨平整的技法。部分器物以戗金勾勒轮廓,再辅以填漆、彩漆等综合工艺,更显华美。 明代以降传世品中戗金彩漆器引人注目,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精品云集。 </p> <p class="ql-block">戗金凤凰纹经函:重要文化财,元14世纪,奈良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戗金彩漆婴戏图方胜形盒,明嘉靖年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4)焕彩凝萃:螺钮钿,是将加工后的贝壳内壁的珍珠层镶嵌于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中国螺钿兼具漆的温润光泽与贝母的幻彩流光,逐渐辐射至周边诸国,成为东亚螺钿文化繁荣的支柱,引领东亚螺钿文化的流行。 </p> <p class="ql-block">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十边形盒:元14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螺钿描金锦鸡花蝶图圆盒:南宋至元13-14世纪,福冈市立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螺钿海水龙纹菱花形盘:重要文化财,元14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螺钿广寒宫图圆盒:元14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螺钿花鸟纹砚盒、黑漆螺钿花鸟纹书桌(文台):重要文化财,明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5)尘封古韵:当考古学家拂去千年尘封,沉睡于历史废墟的宋元漆器重现光华。此次展出含蓄雅致的绿沉漆钵、古朴的荷叶形漆枕、工艺精湛的剔犀团扇与执镜盒、银扣黑漆仿兔毫盏、戗划与雕漆技艺并用的梅花形盘、以及工艺精湛的五代和元代螺钿漆器等,无不诉说着宋元时期工艺精神与生活美学的高度融合。他们不仅印证了史书所载“印板刻”,也呈现了“暗藏款”等暂见于出土品的独特漆艺。以期更全面、客观地昭示宋元漆艺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绿漆荷叶形枕:北宋(960-1127) ,无锡市锡山区八士镇M2:2出土,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红漆荷花形钵:北宋(960-1127) ,无锡市锡山区八士镇M2:1出土,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黑漆莲瓣形奁:南宋至元13-14世纪,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章堰乡北庙村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后追缴,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釦银黑漆仿兔毫盏和盏托:南宋(1127-1279) ,1998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故县黄涣墓出土,邵武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剔犀如意云纹执镜盒:南宋(1127-1279) ,1978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常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6)归去来兮:《髹饰录》,明代黄大成所著,杨明作序并注的中国漆工技术书籍。全书分乾、坤两集,详述制漆材料、工具、设备、制作者的构思以及各类髹饰技法。其原著于中国已散佚。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髹饰录》两种抄本,一为源自大阪本草家木村蒹葭堂旧藏,一为林学家德川宗敬旧藏。《髹饰录》是研究中国漆工历史的重要著作。 </p> <p class="ql-block">《髹饰录》蒹葭堂本抄本:江户时代18-19世纪(原著天启乙丑年1625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髹饰录》德川本抄本:江户时代18-19世纪(原著天启乙丑年1625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好朋友宋克新先生赋诗鼓励:@陆闯:[强][强][强]</p><p class="ql-block"> 【漆器珍品展】</p><p class="ql-block"> 午餐间,又得阅陆闯同学今日美篇新作“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感而赋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探铲抛却岁月尘,</p><p class="ql-block"> 展馆焕发流年梦,</p><p class="ql-block"> 素影重芳漆器美,</p><p class="ql-block"> 金缕焕彩艺术风。</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探铲:即考古用的“洛阳铲”。</p><p class="ql-block">2.素影、重芳、金缕、焕彩:皆是对漆器工艺各种技法的描述。</p> 谢谢您的光临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