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题记:首先声明,此“房事”非彼房事。这里聊的是关于房子的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这个周末,打完球后,我仍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听说之前来过的邻近高端楼盘访客稀少,正好闲着也是闲着,便信步再次穿过地下人行通道,又来到了这个奢华的小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大门是敞开的,门卫打量了我一眼,见我这身行头不像坏人,便默许我进去。</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门内异常安静。偶见一个花工在修剪花草,加上不请自到的我,几乎看不到其他人影。人造泉水在假山间汩汩作响,更添了几分寂寥。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移步换景,心中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小区的设计是前园后院。园子典雅而美丽,虽比不上皇家的颐和园和拙政园那般宏大,却在“小而美”的尺度上,让我眼前一亮。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处处透着中式韵味,令人赏心悦目。私下里认为不输苏州的留园和个园。</b></p> <p class="ql-block"><b> ↑亭子里还摆放着一架古筝,画面太过冷清,我便请AI添上了一位抚琴的仕女,让那琴声在寂静中回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在AI时代,那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不再完全适用。</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园子,便是院子——那是别墅的天地。独门独院,是高净值人群的居所。</b></p><p class="ql-block"><b> 以下照片展示的是开发商的样板房。</b></p> <p class="ql-block"><b> ↑别墅的前庭后院宽敞漂亮。房子为五层设计,地上三层,地下两层,配有电梯。</b></p> <p class="ql-block"><b> ↑延时自拍</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层是大客厅,配有煮咖啡的设施,尽显奢华,是接待客人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层是亲子房,装修低调而奢华。</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层只有一间大而豪的房间,显然是主人房。</b></p> <p class="ql-block"><b> ↑负一层是餐厅和厨房。装修仍是一个豪。</b></p> <p class="ql-block"><b> ↑负二层则是酒柜室、洗衣房和带两个车位的车库。车子如何进入地下二层?独门独院的设计让我难以想象。</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园子和院子,除了那位花工,我仍没看到其他人进出。夕阳西下,小区愈发寂静。</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花工见我要走,便说:“马路对面的小区也是同一个开发商建的,可以去看看。”天色尚早,我便又走到了对面的小区。</b></p><p class="ql-block"><b> 果真是另一种风格的清新美!</b></p> <p class="ql-block"><b> ↑也许是太过寂静,两位驻唱歌手在那里载歌载舞,却听不到掌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这么冷清,这房事怎么了?这房地产市场怎么了?按揭或全额买房的,在这轮房价下跌的趋势中,资产都在大幅缩水。看到这场景,内心不禁被那无形的市场之手揪了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杨振宁先生在54年前的一篇演讲,其中提到了中国的住房问题。他说:“至于住屋问题,比较起欧美和日本,这是中国最大的问题。……这些困难应等到中国工业发展较为优良时,才会解决。”1971年9月21日,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演讲中如是说。伟人就是伟人,眼光总是独到而超前。他预见到了中国人的住房困难,也预见了它终将解决。但解决的速度之快、人均住房数量之多,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甚至成了新的“中国最大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房价持续下跌,跌幅普遍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早几年,有大咖预言,将来有些地方的房价会变成“白菜价”,如今这一幕已隐约可见。中规院院长王凯也说,到2035年,有些县城的人口会断崖式下跌,那些地方的房子,以后就是“白菜价”。从前是“人等房”,现在是“房等人”,世道的剧变之快,让人猝不及防。</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房价下跌不仅影响了上下游七十多个产业链,更摧毁了持有房屋按揭人的信心。当房价上涨但收入并未同步增长时,房奴们还敢消费,因为房子的金融属性成了他们的底气。而房奴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一旦停滞,通缩就会不期而至。加上收入不稳、房子贬值,欠银行的钱却一分不少,他们拿什么去消费?</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轮楼市调整中,最惨的是普通投资者。上个月,全国百城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58万套,创历史新高。日本楼市泡沫破裂后,人们苦了20年,国内房奴想缓过来,恐怕15年都不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但日子总得继续。也许有人会嘲笑房奴:“又没人逼你们当房奴,活该!”但我相信一句话:“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不当房奴的人,他们的钱也许在别的地方亏掉了。有人在高房价时全身而退,却又鬼使神差地进入了股市或当了基民。前两年股市跌到2600多点时,那比当房奴惨多了。有人被各种圈套诈骗,那些高净值的中产被团灭的也不在少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世上挣来的钱,终究要在世上花。赚了钱,不要忘乎所以;亏了钱,也不要万念俱灰。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最怕的是家庭内部互相指责,用一个错误去惩罚另一个错误,那样就真的全盘皆输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疫情期间,有一句话很鼓舞人心:“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眼下的房子问题,终将过去。</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熬着呗!</b></p> <p class="ql-block"><b> 天色已晚,海湾步道上人影稀少,我也到了倦鸟归林的时候了。</b></p><p class="ql-block"><b>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杂记于2025.11.1厦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