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访内蒙古三景:</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万部华严经塔、绥远城将军衙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朔漠三巡揽胜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文胜迹韵流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物院中藏岁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严塔上阅沧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将军衙署留遗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团结续新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城不负登临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送清芬入远疆。</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白塔——内蒙古博物院将军府衙——宿呼和浩特市(嘉驿宾馆)。</p> <p class="ql-block">远眺白塔</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丰州故城遗址(北墙城址)</p><p class="ql-block">城址范围:丰州故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60米,东西宽1125米,周长4770米,遗址占地面积1.42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中部各开一门,筑有瓮城。北城门尚未考证无法确定。现存有三段南墙,总长约35米,残宽约5-15米,残高约2-5米,夯层最厚处有30余层,夯层厚5-12厘米不等。高1-3米。</p> <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萬部華嚴經塔”(万部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是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古迹之一,俗称“白塔”,为辽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曾藏有大量经卷,“萬部華嚴經塔”的匾额体现了其与佛教经典《华严经》的渊源,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塔东边的红高梁地。</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部华严经塔标志碑。</p><p class="ql-block">该塔俗称“白塔”,是辽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塔内曾藏有大量经卷,“万部华严经塔”的名称也反映了其与佛教经典《华严经》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这行蒙文的意思是“万部华严经塔”,是该文物名称的蒙语译写,用于标识这座塔,体现了内蒙古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丰州故城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丰州故城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街道河西路17公里处,是依托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及丰州故城遗址为基础打造的遗址性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67000平方米,现常设展览为《融合塑形—一州城历史文化展》。展览通过展示丰州故城、万部华严经塔等考古发现与文物研究,运用多媒体设备,解读辽宋夏金元时期丰州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发展脉络,展示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塔耸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 王嘉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风我欲飘然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闻说仙人讲道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极目都疑天有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举头常觉月穿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重阊阖才寻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河山列画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宝塔庄严接地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尽梯独上揽空冥。</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诗人刘秉忠所作。</p><p class="ql-block">闻说丰州好,貂裘蔽雪花。</p><p class="ql-block">弓刀千骑拥,鼓角万营哗。</p><p class="ql-block">市杂胡人语,农兼牧地夸。</p><p class="ql-block">当年赵充国,屯甲至今嗟。</p><p class="ql-block">刘秉忠是元代重臣,这首诗描绘了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风貌,展现了当时丰州的军事、民族交融与农牧业发展状况,最后还借汉代赵充国屯田的典故,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糖槭树:</p><p class="ql-block">无患子科槭树属乔木。原产北美洲,中国东北、华北及以南地区多年引种栽培。糖槭树冠广阔,可生成大型树球,夏季遮阴条件好,景观效果尤佳。糖槭的汁液可以制成糖槭浆,是烤松糕的必备调料。</p> <p class="ql-block">丰城历史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综合展厅</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塔、丰州遗存。</p> <p class="ql-block">篆书“万部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这是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的匾额复制品,原匾额嵌于塔第一层南面门楣,以汉文篆书书写。</p><p class="ql-block">该塔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是辽代建筑遗存,匾额文字不仅体现了辽代篆书艺术风格,也为研究辽代宗教、文化及文字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塔内还存有多种民族文字的题记,是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卍字方砖(辽代)</p><p class="ql-block">尺寸:长65cm、宽35cm、高6cm。</p><p class="ql-block">“卍”字在佛教中象征吉祥、功德圆满,辽代将其用于建筑构件(如方砖),体现了佛教文化在辽代建筑与生活中的渗透。</p> <p class="ql-block">壶门兽(陶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尺寸:长83cm、宽33cm、高43cm。</p><p class="ql-block">壶门兽是古代建筑构件,常置于建筑壶门处,具有镇宅、辟邪的寓意。此件为辽代风格的复制品,体现了辽代建筑装饰中对瑞兽形象的运用,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审美取向,也为研究辽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贴面兽(陶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尺寸:长48cm、宽29cm、高56cm</p><p class="ql-block">贴面兽是古代建筑装饰构件,常用于建筑表面,具有装饰与辟邪的双重作用。此件为复制品,其造型风格体现了辽代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反映了辽代在建筑工艺与审美上的发展,也为研究辽代建筑构件的形制、功能提供了实物参考。</p> <p class="ql-block">砖构铺作解读</p><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八角七层,铺作按其分布的平座、外檐及内檐与构造的不同,分为十三种形制。由角柱与倚柱将每一面分割成三间,柱头做卷杀,上施阑额、普柏枋、铺作及撩檐枋等,结构处理上与木构铺作做法截然不同,尤其以仿木构的砖铺作的形制最为突出。以第二跳木构华栱作为承挑出檐受力及栱瓣内凹做法为罕见,是铺作由结构构件向装饰构件转变的重要例证,在辽时期砖塔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奇艺营造、白塔耸光。</p> <p class="ql-block">地基基础的独特性展示</p><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地基为夯土做法,据勘测,夯土深约四米,其范围从台明四周继续延伸,分布面积较大。</p><p class="ql-block">台明呈方形,高1.5米,塔基周箍施以高台泛水,用砖实砌作为护持。</p><p class="ql-block">整座塔体在夯土台明之上直接砌筑而成,承载约15万吨荷载,千年岿然不动,令人叹为观止,它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修缮焕新 重光百载(含蒙文)</p><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044—1064年(重熙十三年—清宁十年):万部华严经塔建成的上下限年代。</p><p class="ql-block">1162年(大定二年):万部华严经塔于“金大定二年奉敕重修”。</p><p class="ql-block">1250年(淳祐十年):元朝重臣刘秉忠出塞路经丰州,曾写《过丰州》诗。</p><p class="ql-block">1273年(至元十年):白塔题记“于在城西北角内宣教寺宝塔上来游至此”,可知元代该塔所在寺院称“宣教寺”。</p><p class="ql-block">1307年(大德十一年):据塔上题记可知,此时万部华严经塔已有“白塔”之俗称。</p><p class="ql-block">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实录》载: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路经这里“驻跸白塔”,并于次日(十月二十日)“自白塔往归化城”。</p><p class="ql-block"> 1893年(光绪十九年):俄国人波兹涅耶夫来我国考察,在其所著《蒙古与蒙古人》一书中记载了考察万部华严经塔的详细经过及所见情况。</p><p class="ql-block">1930年(民国十八年):绥远省主席李培基,用以工代赈形式,对白塔予以局部修葺,但时间很短。</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的机构管理、历次维修及考古情况:……</p> <p class="ql-block">辽塔的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各种辽塔图片。</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广场、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简介:</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57年,前身为内蒙古博物馆,2007年更名为内蒙古博物院并启用新馆,主体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万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0日,新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9万平方米)开始试运行,进一步提升展陈与服务能力 。</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整体造型融合蒙古包、草原等元素,顶坡呈漫坡状,顶楼椭圆如白色蒙古包,银灰色飞檐与之呼应,兼具现代感与民族风情 。</p><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以“草原文化”为主题,设有多个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如“远古世界”(展示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蒙古族通史)、“草原丰碑”(革命史)等,部分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荣誉 。</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 藏品约1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的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等。代表性藏品有战国鹰形金冠(匈奴王王冠,镇院之宝)、“小宋自造”元代钧窑香炉、虎咬牛纹金饰牌等 。</p><p class="ql-block">功能定位: 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通过展览、社教活动、数字化展示等,展现内蒙古的自然生态、历史变迁与多元文化,是了解北疆文明的重要窗口 。</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入口</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新馆三层1号展厅为“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首厅,主题是旧石器时代至夏商西周时期 。展览分“根脉溯源”“文明曙光”“金声和鸣”三个单元 ,通过大窑遗址石器、金斯泰洞穴复原、红山文化石冢等场景,以及相关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现内蒙古地区远古先民的生活、生产与文化脉络,揭示其在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p> <p class="ql-block">融铸北疆:</p><p class="ql-block">融铸北疆”的核心是:以多民族长期交融为核心,铸就内蒙古北疆独特的文明与地域特质。</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鸟形双系彩绘灰陶罐</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大南沟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双筒口四系磨光红陶壶。</p><p class="ql-block">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朱开沟文化</p> <p class="ql-block">压印纹三足灰陶瓮、朱开沟文化(龙山晚—商)、鄂尔多斯市大口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夏家店上层文化</p> <p class="ql-block">战国青铜饰件马车(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属于内蒙古地区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车马遗存,原物构件以青铜装饰为主,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工艺与游牧文化中的车马使用传统。</p><p class="ql-block">车马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军事活动中具有关键地位,此车的装饰风格融合了草原艺术的灵动与青铜铸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中南部</p><p class="ql-block">岱海地区</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中南部尤其是岱海地区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反映出的生业方式中,畜牧占有主导地位,农业占比较少。人骨鉴定结果也是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北亚类型等多人种体质特征,说明本地区产生了不同人群交融的复杂现象。</p> <p class="ql-block">战国长城</p> <p class="ql-block">燕长城</p> <p class="ql-block">金辽长城</p> <p class="ql-block">明代长城</p> <p class="ql-block">唐代长城</p> <p class="ql-block">羁縻溥天下</p> <p class="ql-block">单于和亲</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汉匈双方经过长期的角逐、碰撞,最终在势力上此长彼消。西汉中晚期,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附汉称臣,开启了汉匈双方六十余年的和平局面。</p> <p class="ql-block">结语……</p> <p class="ql-block">灼灼其华</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陇彩初绽</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绚丽的彩陶著称,其彩陶纹饰丰富多样,这件彩陶罐的平行线圆点纹体现了马家窑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先民的审美与制陶工艺水平,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左边马家窑类型:黑白彩平行线圆点纹彩陶罐。这是一件属于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罐,装饰有黑白彩绘制的平行线与圆点纹。</p><p class="ql-block">右边马家窑类型:变体鸟纹网格纹彩陶壶。这是一件属于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壶,装饰有变体鸟纹与网格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语……</p> <p class="ql-block">蜥脚类恐龙化石</p><p class="ql-block">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的巨型植食性恐龙,这类化石的展出有助于公众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古生物演化历史,以及史前生态环境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开拓北疆</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此后的四百余年里,秦汉王朝持续在今内蒙古地区置郡县、筑长城、修筑道路、迁徙人口、发展农业,对这一地区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开发。游牧、农耕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和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向前发展。</p> <p class="ql-block">开发北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秦朝统一后,匈奴多次南下与秦朝对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大部分地区)。随后,秦朝向北方扩力,修筑万里长城、阳山边塞。秦朝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设置郡县,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管理。</p> <p class="ql-block">龙首青铜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汉代的龙首青铜灶,出土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墓地,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青铜灶在汉代是重要的生活器具,“龙首”装饰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与文化审美。</p> <p class="ql-block">三号展厅入口处。</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三楼三号展厅属于“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展区,主要展示隋唐至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与文物……</p> <p class="ql-block">隋唐至辽宋夏金时期</p><p class="ql-block">隋唐一统、六合同风,五代更替、承前启后,辽宋夏金、共奉“中国”。这一时期,北方部族纷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异彩纷呈的印迹,在中华“大一统”体系下共同发展,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认同,共同开拓、开发、建设了内蒙古地区,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绿釉刻牡丹纹凤首花口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装饰有牡丹纹的绿釉凤首花口瓶,“凤首花口”的造型设计体现了独特的工艺审美,牡丹纹的雕刻则展现了当时的纹饰艺术风格。此类器物是研究古代陶瓷工艺、装饰艺术以及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实物,反映了当时制瓷技术的水平与人们的审美取向,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三彩洗: <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辽代,一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宁城县小刘杖子墓葬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三彩”是辽代陶瓷的典型工艺,八角形造型别致,体现了辽代陶瓷在吸收中原三彩工艺基础上的创新。作为一级文物,它为研究辽代丧葬文化、陶瓷工艺及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实物,反映了辽代与中原地区在物质文化和审美观念上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与辽三彩</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以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为例)</p><p class="ql-block">既有实用器,也有随葬明器。</p><p class="ql-block">胎料为高岭土,烧成后多呈白色,胎体细腻,白胎不施化妆土。素烧温度约1050度。</p><p class="ql-block">塑形与釉色相结合,装饰手法多样,包含黄、绿、赭、褐、红、白、蓝、黑等釉色。</p><p class="ql-block"> 辽三彩(以辽三彩摩羯形提梁壶为例)</p><p class="ql-block">多为实用器。胎土较粗,素烧后呈淡红色,施釉前涂白色化妆土,胎质瓷化,吸水率低。素烧温度约1120度。</p><p class="ql-block">以印花为主,釉色为黄、绿、白三种。</p> <p class="ql-block">辽宋时期窑址与陶瓷器的展陈内容。</p><p class="ql-block">辽代窑址:包括辽上京故城窑、辽上京南山窑、白音高洛窑、小南沟窑、水泉沟窑、缸瓦窑、缸窑沟窑、江官屯窑、小水峪窑、龙泉务窑、磁家务窑等,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及北京周边区域。</p><p class="ql-block"> 宋代窑址:涵盖定窑、邢窑、磁州窑、耀州窑、临汝窑、汝窑、钧窑、官窑、景德镇窑、越窑等,分布于中原及南方多地。</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特征</p><p class="ql-block">展陈的陶瓷器多为辽代典型器型(如皮囊壶类),风格融合了游牧民族生活需求与陶瓷工艺,体现了辽代陶瓷在吸收宋代陶瓷技术基础上的本土化创新,反映了辽宋时期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以及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物质文化领域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p> <p class="ql-block">亮丽内蒙古展厅</p><p class="ql-block">“亮丽内蒙古”展厅主要展示内容可从以下维度了解:</p><p class="ql-block">一、生态与自然维度</p><p class="ql-block"> 展示内蒙古多样的生态系统,涵盖“林海奇观”(如大兴安岭森林场景,展现樟子松等植被及松鼠等动物)、“草原千姿”(呼伦贝尔草原全景与蒙古马群等草原生态)、“水域万象”(湿地场景及珍稀濒危物种)、“大漠韵律”(戈壁沙漠风貌与胡杨、驼铃等元素)。……</p><p class="ql-block">二、经济与产业维度</p><p class="ql-block">1、能源与战略资源</p><p class="ql-block">2、农畜产品生产</p><p class="ql-block">3、向北开放</p><p class="ql-block">三、社会与民生维度</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与民族团结维度</p> <p class="ql-block">亮丽内蒙古</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野生动植物</p><p class="ql-block">一、重点野生动物(国家级保护为主) 兽类:</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蒙古野驴、雪豹、普氏原羚(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湖周边及内蒙古部分区域)、貂熊、遗鸥(伴生兽类相关生态)、马鹿(大兴安岭亚种)。</p><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黄羊、狍子、沙狐、兔狲、狼、野猪,其中黄羊是草原生态的标志性物种,种群数量反映草原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鸟类:</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大鸨(草原“鸟类大熊猫”)、金雕、白头鹤、丹顶鹤(湿地越冬种群)、遗鸥(鄂尔多斯湿地为重要繁殖地)。</p><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蓑羽鹤、灰鹤、红腹锦鸡、草原雕,内蒙古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p><p class="ql-block">其他:国家一级的哲罗鱼(大兴安岭冷水鱼)、极北鲵(两栖类),以及沙漠地区的沙蜥、草原蝰等。</p><p class="ql-block">二、特色野生植物</p><p class="ql-block"> 草原植物:针茅(克氏针茅、羊草为优势种)、羊草(“牧草之王”)、冰草、马蔺、狼毒花(草原退化指示植物)、山丹花(百合科,草原常见观赏植物)。</p><p class="ql-block">森林植物: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杨,以及林下的越桔、笃斯越桔(蓝莓近亲)、兴安杜鹃。</p><p class="ql-block">荒漠/湿地植物:梭梭、沙棘、胡杨(西部沙漠)、芦苇、香蒲(湿地优势种)、沙拐枣(固沙植物)。</p><p class="ql-block">三、保护现状……</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野生动物然资源</p> <p class="ql-block">动物兽、鸟类图谱</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草原及分布</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主要湖泊</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的主要沙漠</p> <p class="ql-block">适应干旱的荒漠植物。</p><p class="ql-block">荒漠化治理先锋植物——柠条。</p> <p class="ql-block">飞天神州展厅入口</p><p class="ql-block">“飞天神州”展厅位于内蒙古博物院二楼4号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大型中国航天科技主题展,展现我国航天历史、成就及内蒙古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参观亮点:</p><p class="ql-block">一、系统梳理中国航天发展脉络,展品丰富、科技感强。</p><p class="ql-block">二、突出内蒙古在航天发射、着陆及保障等环节的特殊地位,兼具科普性与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飞天神州</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牧民支援航天基地搬迁的场景复原的雕塑群像:</p><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为建设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我国将额济纳旗青山头一带设为军事禁地。为保证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额济纳旗人民让出3000多亩牧场,在10余年间多次搬迁,以支援国防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搬迁除旗所在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了当地的喇嘛庙、2个苏木(苏木同内地乡镇)的260户1100多位牧民,迁移牲畜7.04万头(只)。这次规模浩大的搬迁征途,不仅在亲历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在我国航天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航天功臣</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两弹一星”精神应运而生。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勇攀高峰,使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科技自强之路。他们中有功勋卓著的科研工作者,有奋战一线的工作人员,有守护安全的官兵,还有默默付出的职工家属们,每一位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逃逸塔动力系统</p><p class="ql-block"> 功能:是载人航天火箭的关键安全装置,在火箭发射阶段若出现故障,能迅速将航天员座舱带离危险区域,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p> <p class="ql-block">逃逸塔动力系统主要由逃逸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和四台控制发动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15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即飞行高度在0公里到39公里之间时,万一火箭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故障,它可以拖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p> <p class="ql-block">千里挑一</p> <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残骸</p><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专门用于载人航天发射的火箭,被称为“神箭”。其一级发动机是火箭起飞阶段的核心动力装置,残骸是火箭完成发射任务后坠落的部件。该残骸作为实物展品,直观展现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动力系统规模与技术特征,是了解火箭发射过程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体现了我国航天工程的硬核实力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7日,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提出:</p><p class="ql-block">“探索太空永无止境,航天事业任重道远。广大航天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胡锦涛</p> <p class="ql-block">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返回舱直径2.5米,内部空间约6立方米。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由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行程达60万公里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着陆,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载人航天“再创佳绩”阶段的展陈:</p><p class="ql-block">核心展品:左侧是航天员舱外航天服,它是保障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关键装备,具备生命维持、环境防护等功能;展柜中还有航天任务相关的装备、文件及纪念物品。</p><p class="ql-block">背景拓展:板块聚焦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任务,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完成我国首次太空行走,这些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的重大跨越,展陈通过实物与图文结合,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技术突破与发展成就。</p> <p class="ql-block">航天食谱食品包、应急备份食品及饮水包:</p><p class="ql-block">这些食品包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在轨饮食保障的实物体现,反映了航天食品研发在满足太空特殊需求(如微重力环境下的食用方式、营养供给)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健康与任务执行的关键支撑。</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火箭模型的展示</p><p class="ql-block">展示的是中国不同系列的运载火箭模型,包括长征系列等。</p> <p class="ql-block">通天神器:</p><p class="ql-block">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主要的运载火箭,目前有20多种型号,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的低、中、高轨道范围。自1970年首次成功发射,迄今已有500多次成功发射的经历。通过我国几代“火箭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推力、成功率、发射频度、入轨精度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一流火箭的水平。相信在未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家族会更加壮大。</p> <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模型)</p><p class="ql-block">长征系列的“老大哥”一-长征一号,是我国首枚运载火箭,于1965年开始一研制,共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目前,该火箭已退役。</p><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约104吨,箭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p> <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模型)</p><p class="ql-block">(比例:1:10)长征二号丙的发射意义非凡,它使中国运载火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为长征系列火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主要承担了我国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探测一号、探测二号、海洋一号、环境一号和美国“铱”系列通信卫星等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箭长43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242.5吨,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并能与远征系列上面级结合,提供多星异轨组网部署发射的国内单二级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p> <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模型)</p><p class="ql-block">(比例:1:10)</p><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火箭的第一、二级的基础上研制的,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中小型有效载荷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于1992年8月首次成功发射。长征二号丁火箭先后承担了国内外多型卫星的发射任务,入轨精度高,表现优异,发射成功率100%。2012年1月,长征二号丁火箭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的称号。</p><p class="ql-block">箭长33.7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237吨,主要用于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p> <p class="ql-block">通天神箭</p><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F(代号:CZ-2F,简称:长二F,绰号:神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一种大型两级捆绑助推器运载火箭,是中国主要用于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大型目标飞行器到近地轨道的一型火箭。</p> <p class="ql-block">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模型)</p><p class="ql-block">(比例:1:10)</p><p class="ql-block">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在长征四号甲基础上研制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将风云一号丙和实践五号卫星准确送入轨道。</p><p class="ql-block">箭长45.576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太阳同步轨道为1.9吨,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p> <p class="ql-block">捷龙一号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研制的小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型商业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总长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50公斤。</p> <p class="ql-block">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模型)</p><p class="ql-block">(比例:1:10)</p><p class="ql-block">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基础上,增加了三子级二次启动能力,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四号丙火箭具有可靠性高和适应性强的特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三级火箭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箭长48米,一、二级直径为3.35米,三级直径为2.9米,起飞质量250吨,太阳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2.8吨、800千米。</p> <p class="ql-block">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长征十一号是四级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的固体型号,具有构型简单、快速简易发射等特点,主要用于1000公里以下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中小型航天器的单星和多星组合发射。2015年9月25日,长征十一号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一箭四星发射任务。</p> <p class="ql-block">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模型:</p><p class="ql-block">功能: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活动场所,具备生活保障、科学实验等功能。</p><p class="ql-block">意义:它是中国自主研发、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的关键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在空间站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在航天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p> <p class="ql-block">天和核心舱</p><p class="ql-block">天和核心舱内的设备可分为生活保障设备、科学实验设备、系统控制设备和特殊功能设备四大类,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生活保障设备</p><p class="ql-block">睡眠与卫生设备:3个独立睡眠区,配备专属卫生间,满足航天员隐私与生活需求。</p><p class="ql-block"> 餐饮与锻炼设备:就餐区有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锻炼区配置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用于维持航天员身体机能。</p><p class="ql-block">环控生保设备:由水处理、尿处理、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等子系统构成,实现水、氧等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将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排泄的尿液回收净化后重复使用,电解制氧产生的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再生氧气。</p><p class="ql-block">二、科学实验设备</p><p class="ql-block"> 人系统研究机柜:用于开展长期空间环境下人的生理效应、能力研究及新型防护技术实验。</p><p class="ql-block">医学样本分析与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医学样本分析部分):可对样品进行离心分离,并提供4摄氏度低温冷藏条件。</p><p class="ql-block">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用于研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凝固机理、深过冷等,开展高熔点新材料制备研究。</p><p class="ql-block">三、系统控制设备</p><p class="ql-block"> 机械臂操作台:是空间站机械臂的管理中心,连接机械臂、航天员与地面测控中心,实现机械臂的自主运行、遥操作控制等功能。</p><p class="ql-block">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作为核心舱仪表的“智慧大脑”,承担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数据信息处理任务,可在轨更新软件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p><p class="ql-block">姿控系统设备:搭载6台大型控制力矩陀螺,实现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具有精度高、响应快、零燃料消耗等优点。</p><p class="ql-block">四、特殊功能设备</p><p class="ql-block">主动电位控制子系统:将空间站结构电位控制在安全范围(负37伏),保障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舱门快速检漏仪:利用舱门特有结构,通过监测检测气体压力变化判断舱门密封情况,确保舱内气体不泄漏。</p><p class="ql-block">中继终端:通过中继卫星建立空间站与地面的通信链路,实现航天员与地面的语音、视频、电子邮件通信及科学实验数据下传等功能。</p><p class="ql-block">USB天线网络:在测控接收机、发射机与测控天线之间建立信号“桥梁”,过滤杂波、减少干扰,保障地面与空间站的指令和信息往来。</p> <p class="ql-block">筑梦未来:……</p> <p class="ql-block">结语:……</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地区抗日斗争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地区全部解放</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半年,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全部获得解放。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哲里木盟由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5月1日,昭乌达盟由热河省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949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内蒙古地区实现全部解放。</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使用过的冲峰枪——盖德M3、可登波波沙、MP40、汤姆逊。</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缴获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和日军的头盔。</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干部的培养,第一批赴延安的大青山地区青少年名单:</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p><p class="ql-block">张 禄、布 赫、奇峻山、李文精、朱玉珊、李永年、云世英、巴增秀、云曙碧、云晨光、云治安、张玉庆、云生格 云祥生、赵俊峰、成 义、云 琳、云成烈、云林秀、李贵茂、云照光、荣志忠。</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对内蒙古地区干部的培养,1939年到1942年,大青山地区党组织先后动员、选送9批100多名各族青年到延安学习。</p> <p class="ql-block">绥远城将军衙署(也被称为“漠南第一府”,):</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绥运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呼和浩特地区、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之一。属八旗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79任清代绥远城将军在此任职。</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绥远城将军衙署)建筑风格体现清代官式建筑特点,布局严谨,装饰细节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所在地,是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绥远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用蒙汉文字书写的“将军衙署地”</p><p class="ql-block">左侧文字:内蒙古自治区书画院、内蒙古清将军衙署博物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树立此地。</p><p class="ql-block">布赫 题</p> <p class="ql-block">绥远城将军府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历任绥远城将军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傅作义办公室旧址</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是傅作义主政绥远时期所建的办公旧址,后董其武沿用。</p> <p class="ql-block">绥远和平解放纪念展前言</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战略决战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以及随后在解放绥远过程中产生的“绥远方式”,成为创造性的解决国民党军队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绥远的和平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绥远方式的提出:……</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河北西柏坡接见傅作义。</p> <p class="ql-block">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绥远方式”决策场景的复原蜡像,</p><p class="ql-block"> “绥远方式”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旨在和平解决绥远国民党军队问题的战略方针,为绥远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蜡像复原了当时领导人研讨“绥远方式”的场景,直观呈现了这一创造性战略决策的诞生过程。</p> <p class="ql-block">绥远协议的签定……</p> <p class="ql-block">九一九和平起义</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绥远和平解放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各族人民和平发展的基础保障,也不会有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发展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绥远和平解放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高超战略艺术,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取得的胜利,绥远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要求,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仪门:</p><p class="ql-block">仪门是将军衙署第二道重要门户。仪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迎接圣旨、举行重大活动以及迎接重要来宾时才开启。平时出入需走侧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p> <p class="ql-block">折房</p><p class="ql-block">折房的名称源于清代的奏折,是负责起草奏折、公文的机构,属于辅佐将军日常工作的重要部门。</p> <p class="ql-block">印房</p><p class="ql-block">印房是八旗都统衙门内部机构之一,雍正中期设置,乾隆时职制始备。将军衙署的印房由协领主事,兼理吏、礼事务,有执掌将军印信、协办礼仪以及人事事务。</p> <p class="ql-block">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二堂</p><p class="ql-block">二堂亦名“退思堂”、“思补堂”,是将军日常办公地点。现根据其历史功能复原。</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绥远城将军衙署)内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属于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灰砖墙体、红漆门窗,屋檐下有精美的彩绘装饰,体现了清代边疆衙署建筑的规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结合将军衙署的布局,这类建筑或为衙署内的办公、起居场所(如二堂、三堂等),是清代绥远将军处理政务、生活起居的空间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堂</p><p class="ql-block">三堂属内宅,又称“燕思堂”,由内宅门与二堂相隔,衙署办事人员无获许不得入内,是将军燕居生活,读书修身之所。</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箭厅:</p><p class="ql-block">箭厅是负责绥远城武备事宜的重要机构,这里的责任官员称“枪箭营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