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从财务思维透视企业经营本质--《巴菲特之道》学习收获 10月7日

镧馨之家

<p class="ql-block">  本次是毛老师带来的第3堂《巴菲特之道》的课程,以“财务思维”切入点,从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的差异化视角,拆解了“为何要读财务报表”的核心逻辑,讲解通俗易懂,让有财务基础的我不仅听得津津有味,更对资产负债表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程中,老师用“企业经营全链路”诠释了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开办公司后,从投入资金、建设工厂、购置厂房设备,到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实现销售,整个“现金投入-资产转化-现金回流”的循环过程,都能通过资产负债表直观呈现。它清晰回答了“投入的钱花在哪里、是否仍在企业、以何种形态存在”这三大核心问题——左侧资产端,从货币资金、存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严格按照流动性由强到弱排列;右侧负债端,同样依据变现能力划分,让企业财务状况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具体科目解读上,老师提及“待摊费用”时,唤起了我实操报表的记忆。这个科目确实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是财务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而负债的构成也被拆解得清晰易懂,本质就是企业对外部的三类欠款:欠银行的贷款、欠客户的预收款项,以及欠员工的薪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股本及所有者权益”的深度解读——这是我平时接触较少的领域。老师明确了几个关键概念的区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市公司有总股本与股本之分,公司注册时需确定注册资金,但当前政策允许无需一次性缴足,已实际缴纳的部分为“股本”,未缴纳的则计入“资本公积”;</span>“盈余公积”是企业从利润中留存的、不可全部分配的资金,用于企业后续发展;“未分配利润”则是扣除盈余公积后剩余的利润,最终共同构成所有者权益,完美印证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资产-负债”这两大核心等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资产负债表,课程还延伸到企业盈利效率与投资回报的测算。毛老师指出,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衡量的是企业“赚钱的效率”,而企业整体赚钱能力的提升,需要同时提高“周转率”与“净利润率”,二者双高才能实现高效盈利。</span>更关键的是,老师告诉我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一“投资回报及格线”概念:企业资金来源包括债权(如银行借款,需支付利息)和股权(股东投入,需考虑机会成本——比如投A公司就不能投盈利更高的B公司),其计算方式为“债权资金占比×借款利率 + 股权资金占比×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例如40%×8% + 60%×15%)。判断投资是否划算,需将“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比,若前者低于后者,本质上就是亏损。这一测算逻辑为后续分析企业投资价值提供了关键工具,后续可以对具体投资的公司案例计算演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