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摇篮一一瑞金

朗溪人

<p class="ql-block">十月已经离去,今天迎来了十一月的第一天。阳光灿烂,兴致高昂,我们来到了江西瑞金——共和国的摇篮。这座小城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在街头,红色的印记随处可见,仿佛时光从未走远,革命的火种仍在这片土地上静静燃烧。</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景区,一座巨大的红色五角星便矗立在眼前,像一面无声的旗帜,迎着阳光闪耀。它不张扬,却让人无法忽视。道路笔直开阔,两旁的建筑朴素而庄重,远处车辆缓缓行驶,行人步履从容。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坚定、明亮、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红井景区,一座浅黄色的建筑静静伫立,门口的标牌上写着“大和镇旅游区·红井服务中心”。广场铺着整齐的砖石,游客来来往往,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轻声交谈。天空湛蓝,几朵白云悠悠飘过,仿佛也在静静聆听这片土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红井在沙洲坝,名字的由来,是一段刻进人心的往事。当年毛主席住在这里,发现村民吃水要走几里路去挑河里的水,而村里因迷信“伤龙气”从不打井。他二话不说,带着警卫员亲手挖了一口井。后来,百姓立碑铭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不只是刻在石碑上,更刻在了无数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井边的雕塑庄重肃穆,红色的底座托起金色的字迹:“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阳光洒在石碑上,字字清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旁边的古井由青砖砌成,井口已被岁月磨出深深的痕迹,却依然清澈见底。一位游客轻轻抚摸着石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站着,像在与过去对话。</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华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沙洲坝,红军干部与百姓同吃同住,墙上刷满革命标语,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可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撤离,踏上长征路。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烧杀抢掠,连这口象征希望的井也没能幸免,一度被填埋毁坏。所幸后来村民悄悄修复,才让这份记忆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史展馆”,橙色的屋檐在阳光下格外温暖。门前台阶干净整洁,一位穿红外套的男子站在门口,面带微笑,仿佛在迎接每一位前来寻访历史的人。这里曾是苏区群众购买生活物资的地方,虽简陋,却承载着最初的民生关怀。</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座木质大门映入眼帘,门楣上写着“中央粮食人民委员会”。两侧贴着褪色的红纸标语,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种“一切为了前线”的紧迫与热情。门前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低语那段艰苦却闪光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红村”两个字,周围绿意环绕,石阶蜿蜒向上。旁边立着一块文明提示牌:“文明从脚下起步,美德从点滴做起。”这句现代话语与红色历史悄然融合,提醒着我们:传承,不只是回忆,更是行动。</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二苏大”旧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这座建筑庄重古朴,灰墙拱窗,中央的红色五角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会场旧址,仿佛还能听见当年代表们热烈的讨论声。正是在这里,新中国的雏形被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院中一块石碑格外醒目,上面刻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字迹刚劲有力,像一把利剑,直指人心。这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态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有一棵老树,枝叶如盖,投下大片阴凉。几位游客坐在石凳上歇息,微风拂面,树叶轻响。这棵树,或许曾见证过当年的会议,听过伟人的讲话,也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叶坪景区,这里是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地。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这里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股改天换地的豪情。红色的五角星在建筑顶端静静闪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夕阳洒在红井景区的五角星标志上,一对游客正开心地合影。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与远处的稻田、蓝天、老屋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所谓“共和国的摇篮”,不只是历史的起点,更是无数普通人用信念与生活共同托起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没有</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叹的是,当年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军队大肆破坏,可叶坪的许多旧址却奇迹般保存了下来。听村民说,负责清剿的将领陈然有三条铁律:不毁学校、不毁祠堂、不毁寺庙。而苏维埃的办公地多设在民房与普通院落,村民又及时掩藏痕迹,加之敌军急于追击红军,无暇细查,这才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躲过劫难。</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飞机轰炸叶坪,一颗炸弹落到毛主席住处房角旁,真是老天保佑,那野炸弹正好落到樟树杈上,成了哑弹,动弹不得,至今还夹在树杈。</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参观了瑞金中央政府旧址感受很深。在敌强我弱,白色恐怖的年代,红军在全力对敌的情况下,能够建立如此完整的中央政府机构,制订了各项规章条例,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执政模式,为共和国建立奠立了良好的基础。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英明伟大,他把董必武,何叔衡,谢觉哉,徐特立等了不起的人物团聚在身边,他们既是智囊团成员,献计献策,又当政府官员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 中央政府的领导人披蓑衣戴斗笠,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深受百姓拥护和支持,真是人民的政府!</p><p class="ql-block"> 宣传工作做得好,整个赣南苏区室传标语铺天盖地,政治气氛浓厚,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可谓这边风景独好!</p><p class="ql-block"> 正义之师,逢凶化吉。敌人的炸弹投到了毛主席身边竟成了哑弹。真是大难无患,天不灭毛。毛主席真的很神!</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