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湾1956——江流与历史的交响

月明秋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698216</p><p class="ql-block">文字:月明秋寒</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摄+百度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江的水,从唐古拉山一路奔涌,到了武昌湾,忽然慢了下来。它在这里划出一道弧线,像一位老者转身回望,将千年的故事揉进浪花里。1956年,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选择在此下水,从此,这个普通的江湾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武昌湾1956。</p> <p class="ql-block">  站在武昌湾1956公园的入口,毛主席的雕像高耸于江畔。5.18米的身姿,是2003年武昌造船厂为纪念伟人诞辰110周年而立,如今仍保持着最初的朝向与神态。雕像旁的诗词墙上,《水调歌头·游泳》的墨迹如浪涛奔涌:“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那个夏日,毛泽东在此击水中流,身后是武船工人的欢呼,眼前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雏形。他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诗后来成了武汉的隐喻——一座在风浪中寻找方向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雕像下的红砂岩驳岸,是更古老的见证。清朝的船工曾用竹竿抵着这些岩石借力行船,康熙年间的“烈女渡”石碑仍嵌在石缝中,枯水期露出,丰水期隐没,像一段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往江边走去,一座陈旧的塔吊突兀地立在岸边。那是武昌造船厂的遗迹,钢架黝黑,吊臂锈蚀,却依然倔强地指向天空。射灯从塔吊上投下光影,将《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映在江面,仿佛工业与诗歌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将武昌造船厂改造为公园时,工人们用“织补”的手法对待这些遗迹:清洗防锈的机械基座成了艺术装置,船坞化作观景台,红砂岩码头被修复如旧。历史不是废墟,而是层叠的印记。毛主席当年就是从这里下到江水里的,老工人们仿佛还记得当年站在两旁鼓掌,兴奋的泪水滴湿了工装……</p> <p class="ql-block">  武昌湾的浪涛声里,藏匿着千年往事着!若再往前追溯历史,唐宋时期的武昌湾还是另一番模样。崔颢笔下的鹦鹉洲近在咫尺,江面狭窄,舟楫避风于此,形成了繁华的“南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惊叹:“沿江数万家,酒垆楼栏尤壮丽。”而清末张之洞在此兴办工业,纺纱局的机器声取代了商贩的叫卖。如今,巡司河口的小湾静默如谜,也许只有年年南来北往的江鸥还记得那些消逝的帆影。</p> <p class="ql-block">  游览武昌湾1956公园,正赶上落日音乐会开场,钢琴声混着江涛,游客们坐在草坡上,身后是锈色的工业雕塑,眼前是璀璨的桥灯。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江流,在此刻交汇成歌。</p> <p class="ql-block">  傍晚,武昌湾的灯亮了。观景台伸向江心,正对鹦鹉洲大桥的钢索,橘红的栏杆与桥身辉映,宛如悬在波涛之上的舞台。岸边的鹅社书局里,有人对着江景喝咖啡,窗外远望还能看见杨泗港大桥的轮廓,而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正在五线谱造型的方框下演奏——方框恰好框住对岸的桥墩,像一幅活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  武昌湾坐落在武昌古城西南边,挨着长江右岸,是巡司河流入长江时自然形成的一个形状像“M”的特别湾岸。以前唐宋那会儿,这儿可是热闹的南市,好多商人来这儿做生意,船只多得一眼望不到边。</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清代湖广总督的办公地,张之洞曾在此推动近代工业发展。1953年,武昌造船厂在这里建起,造出了一艘艘厉害的军舰、潜艇等大国重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律·武昌湾1956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虹贯日跨天堑,巨相框前波浪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塔吊凝斑铭伟迹,石堤镌史枕江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樯动影连三镇,霞帔铺光染九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问仙踪何处觅,人间新画胜瑶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