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爬家附近公园那座小山,退休开始学画国画。对石头也就情有独钟,一路拍了千姿百态的山石,行至半山,一片肆意生长的白色斑叶植物,猛地抓住了我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它们叫“白蝴蝶”,叶片如箭,上有银白斑纹,在晨光里扑闪着。它们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成片地、有序地“拥抱”在一起,织成一张巨大的、生机勃勃的绿白地毯。那种团结的、安静的力量,让我心痒,想挖一株带回我的阳台独享。</p><p class="ql-block"> 我蹲下身,看了半晌。脑海里忽然跳出正在啃读的《易经》,“同人于野,亨”。这片白蝴蝶,不正是“同人”之象吗?它们族群而居,彼此依存,才显得如此坚不可摧。我若强行拆散它们,便是破了这天地间的“和同”之气。</p><p class="ql-block"> 最终,我收回了手。正准备离开,却在山路转角一个阴暗的、少有阳光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株。它有些瘦小,离群索居,楚楚可怜。我心头一动——这或许是“涣”卦所说的“涣其群”?让它脱离这个不适的角落,或许能获得新生。这次,我小心翼翼地将其请入随身携带的纸袋中。</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株“白蝴蝶”和满心的轻快回到了家,下午我们一家来到了欢乐港湾。</p><p class="ql-block"> 眼前是无边的花海,如锦缎般铺展到天际。每一朵花都娇艳欲滴,恰到好处,共同构成了一片令人窒息的完美。我的心又“痒”了起来,比在山里时更甚。</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次,我没有丝毫挣扎。因为我看到了花海旁,那块温柔的提示牌:“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p><p class="ql-block"> 我停下脚步,会心一笑。这不再是冷冰冰的禁令,而是一种文明的契约,是“同人”卦中“文明以健”的现代诠释——我们用文明的规则,来共同守护这份宏大的美好。摘走一朵,便是扯断了这匹完美锦缎的一根丝线。</p><p class="ql-block"> 我让女儿拿起手机近拍花海、我用手机将远山海景、蓝天与高楼林立一同纳入手机。在“咔嚓”声中,我仿佛听见了整个世界的和鸣。</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那株从山角落救回的“白蝴蝶”,在我书架上长得正好。它的每一片新叶,都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想起年轻时在县城工作的曰子,我觉得县城是灰色的。我在大街上走了无数遍,从未看清过路边的树。每次看见太极图,也总觉得那黑白纠缠的线条里,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妖气”,每次路过都加快脚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眼里没有自然,只有生计;心里没有和美,只有得失。但世界已全然不同。去年回老家小住第一次发现,街道两旁种满了银杏。秋天,它们会把整座城染成一片金色的、团结的“同人”之海。</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明白,《易经》从来不是玄奥的符咒,它只是把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道理,说给我们听。</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是一株白蝴蝶,既要融入集体,才能坚不可摧;也要互敬互爱,遵守文明的契约。当我们这么做了——世界,便与我们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