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文艺栖梦•稼轩桥畔雅集

lily

<p class="ql-block">李文军|如梦令•文艺栖梦•稼轩桥畔雅集</p><p class="ql-block">信水汤汤流素,桥畔荫浓风语。好友聚清欢,泼墨展笺煨釜。同趣,同趣,镜底笑拈糕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水汤汤流素,</p><p class="ql-block">中仄中平中仄,(韵)</p><p class="ql-block">桥畔荫浓风语。</p><p class="ql-block">中仄中平中仄。(韵)</p><p class="ql-block">好友聚清欢,</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句)</p><p class="ql-block">泼墨展笺煨釜。</p><p class="ql-block">中仄中平中仄。(韵)</p><p class="ql-block">同趣,</p><p class="ql-block">中仄,(韵)</p><p class="ql-block">同趣,</p><p class="ql-block">中仄,(叠)</p><p class="ql-block">镜底笑拈糕露。</p><p class="ql-block">中仄中平中仄。(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如梦令•文艺栖梦•稼轩桥畔雅集》鉴赏:</p><p class="ql-block">一、作品背景与创作意图</p><p class="ql-block">此词为中国金融作家、诗人李文军(笔名“百合”)于2025年“央君书屋”户外文化品牌“文艺栖梦”一周年之际,在信州区稼轩桥畔雅集所作。其创作意图有二:一是纪念活动,通过诗词记录“文艺栖梦”这一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载体一周年的历程;二是文化传承,以稼轩桥为纽带,致敬辛弃疾在上饶的隐居岁月(辛弃疾曾在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栖居20余年,创作了大量经典词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场景融合,传递对本土文化的热爱。</p><p class="ql-block">二、词牌与格律分析</p><p class="ql-block">此词采用《如梦令》词牌,为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同趣,同趣”“笑拈,笑拈”)。《如梦令》源于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忆仙姿》,经苏轼改名为《如梦令》,其特点是结构紧凑、节奏明快,适合表达轻快、愉悦的情感。李文军严格遵循格律要求:句式长短交错(如“信水汤汤流素”“桥畔荫浓风语”为六字句,“好友聚清欢”为五字句),符合《如梦令》“短平快”的节奏特点;</p><p class="ql-block">押韵自然(“素”“语”“釜”“趣”“露”均属仄韵),读来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叠句运用巧妙(“同趣,同趣”),强化了好友相聚时“兴趣相投、氛围融洽”的感觉,符合雅集“轻松愉悦”的场景设定。</p><p class="ql-block">三、意象与意境营造</p><p class="ql-block">词的上阕以“信水汤汤流素”开篇,“信水”指江西上饶的信江(当地母亲河),“汤汤”形容水流湍急,“流素”则写出了信江水的清澈洁白,为全词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桥畔荫浓风语”承接“稼轩桥畔”的地点,“荫浓”描绘了桥边树木枝繁叶茂的景象,“风语”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风吹树叶的声音比作低语,增添了几分灵动。上阕通过“信水”“桥畔”“荫浓”“风语”等意象,构建了一个静谧、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雅集活动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下阕转向人物活动:“好友聚清欢”点明了雅集的核心为好友相聚,“清欢”二字出自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强调了此次聚会的纯粹与高雅(无世俗应酬,只有文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泼墨展笺煨釜”则具体描绘了文人的雅趣:“泼墨”指书法绘画创作,“展笺”指书写诗词,“煨釜”则是指煮茶(宋代文人雅集常以煮茶为乐,如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三个动作连贯自然,生动展现了文人创作的场景。“同趣,同趣”作为叠句,再次强化了好友之间“兴趣相投”的感觉,让氛围更加融洽。</p><p class="ql-block">结尾“镜底笑拈糕露”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镜底”可能指的是信江水面(因信江清澈如镜),“笑拈”则写出了好友们采食糕点的动作,“糕露”则是指糕点上的露水(或指糕点的香甜)。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将文人的雅趣与世俗的快乐融合),更将“文艺栖梦”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理念具象化了,文人雅集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四、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此词的情感基调是愉悦、温馨的,通过描绘稼轩桥畔的雅集场景,表达了三层情感:</p><p class="ql-block">1、对活动的喜爱:“好友聚清欢”“同趣,同趣”等词句,直接表达了李文军对“文艺栖梦”一周年活动的喜爱,以及对好友相聚的珍惜。</p><p class="ql-block">2、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泼墨展笺”“煨釜”等雅趣,体现了李文军对书法绘画、诗词、茶艺等传统文化的热爱,而“稼轩桥”的地点选择,更是对辛弃疾文化的致敬(辛弃疾作为南宋爱国词人,其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3、对诗意栖居的追求:“镜底笑拈糕露”等细节,将文人雅趣与日常生活融合,传递了“文艺栖梦”的核心理念,说明文化不是远离生活的“奢侈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诗意”。</p><p class="ql-block">五、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格律严谨:严格遵循《如梦令》的格律要求,句式长短交错、押韵自然、叠句巧妙,体现了李文军对词牌的精准把握。</p><p class="ql-block">意象清新:“信水”“桥畔”“荫浓”“风语”等意象均来自上饶本地自然景观,清新自然,符合“文艺栖梦”“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p><p class="ql-block">细节生动:“泼墨展笺煨釜”“笑拈糕露”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文人雅集的场景,增添了生活气息,让词作更具代入感。</p><p class="ql-block">情感真挚:通过描绘好友相聚的场景,表达了李文军对活动的喜爱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真挚动人,容易引起读者共鸣。</p><p class="ql-block">六、地域文化的融入</p><p class="ql-block">此词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p><p class="ql-block">“稼轩桥”的文化符号:稼轩桥位于上饶市信州区,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号“稼轩”)而得名(辛弃疾曾在上饶带湖隐居20余年)。李文军与好友选择在此举办雅集,既是对辛弃疾文化的致敬,也是通过诗词记录上饶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魂。</p><p class="ql-block">“央君书屋”的本地品牌:“央君书屋”是上饶本地的文化品牌,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与传统诗词文化(如2025年举办的“谷雨润诗心•书香浸春韵”主题诗会)。李文军作为“央君书屋”的核心成员,其创作的《如梦令•文艺栖梦•稼轩桥畔雅集》自然与上饶的“文艺栖梦”活动强绑定,成为上饶本地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七、《如梦令•文艺栖梦•稼轩桥畔雅集》是一首格律严谨、意境清新、情感真挚的词作。它通过描绘稼轩桥畔的雅集场景,展现了文人之间的真挚友谊与高雅情趣,同时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此词的价值在于:它将“文艺栖梦”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理念具象化,用诗词记录了上饶的文化活动与自然景观,成为上饶本地文化的生动载体。正如李文军在另一首词《七律•咏巾帼赞美人》中所写:“柔肩担起千钧担,笑看乾坤万里霞”,她的诗词不仅传递了个人的情趣,更承载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坚守,这也正是“文艺栖梦”的精神内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