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归来话规则,文/图:云一海

云一海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543931</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2日</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2021年3月中美在阿拉加斯峰会上交锋。会谈开始后,美方妄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压制中国,而且违反外交礼仪,超出规定时间进行陈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上来就试图先声夺人和先发制人,当着媒体的面称美方将在会谈中讨论“中国在新疆、香港和台湾的行为,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以及对澳大利亚的经济胁迫”,并声称这些不只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有义务提出这些议题,还指责中国的行为威胁到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p> <p class="ql-block"> 针对布林肯咄咄逼人的讲话,国务委员扬洁篪当着中外记者的面狠狠给了他们一顿教训。“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的立场,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跟中国谈话。20年前,30年前你们就没有这个地位说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如果你们要跟我们好好的打交道,那么我们就相互尊重打交道。中方过去、今后、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方面的无端的指责,动辄干涉中国内政的这种霸权的行径。这个老毛病应该改”。</p> <p class="ql-block"> 美国张口闭口标榜“国际规则”,实则奉行选择性适用的双标逻辑。其将自身霸权伪装成普世规则,动辄以教师爷姿态对他国内政横加指责,这种强权政治早已不合时宜。杨洁篪委员的严正表态道破了真相:中国从不接受这种伪善的霸凌行径。国际社会要的是平等相待,而非单边制裁;要的是对话合作,而非实力胁迫。国际规则必须是符合联合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由世界各国共同制定的规则,不是由美国、西方列强划定的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美国在国内形成各种规则相当部分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文明传承的基石。在家庭教育中,小孩规则意识培养尤为关键——从独立进食、珍惜粮食的生活习惯,到整理玩具、守时作息的自律能力,再到犯错认错、相互尊重的处事准则,这些看似细微的规范实则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课堂。</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规则教育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父母勇于向孩子道歉,恰是诠释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谛。这种双向约束既培育孩子的责任意识,也塑造其独立人格。当规则内化为日常习惯,便能为社会稳定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唯有在规则与尊重的土壤中,文明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下边小故事的主人山山,经常到小朋友娜娜姐姐蹭饭吃。妈妈朋友圈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 “最近经常送山山到一位邻居奶奶家蹭饭,邻居奶奶坚持“吃多少要多少,要多少吃多少”的不浪费原则。山平时总是爱在添饭后剩一两口,要么是我喂完,要么大人帮忙吃完。于是,在娜娜奶奶家发生了以下斗智斗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回合</p><p class="ql-block"> 山自己要多了,剩了一些饭,不想吃,奶奶告诉她这可是她自己要求添这么多的,得吃完,不能浪费。山说:“我是客人,你不能勉强客人。”把奶奶逗乐了,一番朴实的道理一讲,山还是勉强吃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回合</p><p class="ql-block"> 山又要多了,不想吃完。她告诉奶奶:“我不是你们家孩子,你不能管我。”奶奶又乐了,告诉山,你在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孩子,奶奶一视同仁,和哥哥姐姐一样都得吃完不浪费。山没法,只好又吃干净。</p><p class="ql-block"> 第三回合</p><p class="ql-block"> 山还没吸取教训,又要多了,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家,最后都是妈妈喂我,或者大人吃了。”奶奶说:“那是在你们家,我不管,但是在我们家,你得自己吃完,没人会帮你。”山没法,低头吃完。</p><p class="ql-block"> 第四回合</p><p class="ql-block"> 山直接说:“我回去要告诉我妈妈!”奶奶专治不服,“你妈妈来了我们家,也得听我们家的规矩,都得吃完碗里的,不能剩。”山还真的回家跟我说奶奶每次都勉强她吃完饭。把我笑死,心里乐开了花,终于有人和我们家一样贯彻“不浪费食物”的原则了。</p><p class="ql-block"> 第五回合</p><p class="ql-block"> 山吃完一大碗后,第二碗吃不完了,说:“我对土豆过敏,我不能再吃了。”奶奶楞住,心里犯嘀咕,说:“那你刚才吃了一大碗,怎么一点反应没有呢?”山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要过一阵子才有反应。”奶奶吃不准她是不是真的会过敏,因为我也没提前说过。于是,这次奶奶败下阵来,妥协了,没坚持让她吃完。</p><p class="ql-block"> 等我去接她的时候,听完简直笑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每次battle都在升级”</p><p class="ql-block"> 国内频发家长管老师、管学校的事件。事实上家长才是第一责任人,一个没有规则意识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缺乏规则意识的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才是育人之本。</p> <p class="ql-block">  小区溜狗有严格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小区溜狗有规则,它是文明最清晰的刻度。小区内“拴绳清粪”的严规,辅以重罚与监督,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公共利益的基石。难能可贵的是,居民将此外在约束内化为行为自觉,共同守护环境。这证明,当刚性规则与公民自律形成合力,便能涵养出真正的社区文明,抵达“慎独”的道德境界。罚只是手段,守规成习才是目的。</p> <p class="ql-block">  花园式的民居看似恬静的居住图景,实则蕴含着美国私有财产权的深刻内涵。法律以“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精神捍卫住宅神圣性,将前后院构筑成不容侵犯的私人领地。物业的规范化管理与业主的自主维护相得益彰,既保障社区秩序,又尊重个体空间。然而这种制度在确立清晰边界的同时,也无形中筑起了邻里间的社交藩篱——未经许可不得擅入的戒律,让“鸡犬之声相闻”的社区温情让位于对隐私的绝对守护。</p> <p class="ql-block">  那日傍晚,我领着孙女儿遛狗。行至半途,孩子忽内急难忍,眼见四下无公厕,我便让她在邻近庭院树丛中行了方便。</p><p class="ql-block"> 归家后无意提及,儿子儿媳闻言色变。“妈,这可使不得!”他们立即带上塑胶袋与消毒液,拉着孙女重返那户人家清理干净。归来后,儿子神色凝重:“美国法律视庭院为神圣私域。未经许可踏入已属侵权,更遑论遗留污物。房主若报警,轻则重罚,重则影响居留身份。”</p><p class="ql-block"> 我怔在原地,背上沁出冷汗。原以为不过是孩童应急之举,竟潜藏着如此严重的法律后果。</p><p class="ql-block"> 这桩小事折射出中美文化观念的深刻差异。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理念已融入美国社会肌理,转化为具约束力的法律条文。而新移民往往需经此类“文化撞击”,方能真正理解并融入当地行为规范——文明,不仅关乎道德自觉,更在于对规则怀有敬畏。</p> <p class="ql-block">  小区看不见扫地的清洁工,环境卫生每户门前、屋后三包。每家三个分类卫生桶(可回收、厨房垃圾、一般垃圾)严格分类,违者初罚五百美元,重犯罚二千,再不改者警察抓人。居民洗衣必须烘干,不许拿到外边晒。每家必备洗衣机、烘干机,这是居民小区生活基本规则。违者重罚,以维护小区优美环境。</p><p class="ql-block"> 这规则社区规范展现了环境治理中“自治”与“法治”的巧妙结合。通过“门前三包”将公共空间划归个体责任,以重罚机制确保垃圾分类等规则落地,甚至动用公权力保障执行。禁止户外晾晒等条款,则进一步以统一标准维护社区视觉整洁。</p><p class="ql-block"> 这种模式在塑造优美环境上成效显著,却也引发深思:当个人生活习惯被严格规训,当邻里监督与高额罚单成为常态,我们追求的社区之美,是否也付出了某种生活自由与温情的代价?优美的环境与人性的舒展之间,需要寻求更可持续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周一上午各家分类垃圾桶放门前路边等环卫车来收。收完垃圾后空桶各家只能放车库。</p> <p class="ql-block">  初到美国游人不一定注意街道路口StOP标牌的意义。美国讲的是规则意识,从孩子开始规则刻骨铭心。美国商店、街口,你看不到保安、交警。St0P比交警管用,无论什么车辆驾驶员看见这一标识,无论有没有行人都要停车十秒,礼让行人。</p><p class="ql-block"> 有红灯的地方更严格,行人车辆自觉遵导交通规则,如果有车辆胆敢闯红灯,初犯罚两千美元。</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美黄石公园北门拱门名为“罗斯福拱门”其顶部刻有铭文:</p><p class="ql-block">翻译中文“为了人民的利益与享受”</p><p class="ql-block">体现了国家公园为公众服务的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旅行路上</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车轮碾过五千公里,从西雅图到黄石,一路丈量着美式规则的刻度。</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公路不如中国宽阔,却流动着另一种韵律。没有收费站切割旅程,没有交警设卡拦截,州界悄然掠过如书页翻篇。当死亡事故发生,只在路边立一具素白十字架——既是哀悼的烛火,亦是警示的钟声。规则在此不是悬顶之剑,而是沉静的地平线,托起所有自由的驰骋。</p><p class="ql-block"> 旅程中,一场冲突成为规则最好的注脚。有对华人夫妻因票务纠纷在车上放泼、叫骂,直至警察登场。荷枪实弹的执法者言语简洁如法律条文:“你的权利止于他人利益开始之处。请下车,否则逮捕。”挣扎的个体瞬间驯服,不是屈服于暴力,而是臣服于规则那金属般的公正。</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彻悟:真正支撑漫长旅路的,从来不是沥青的厚度,而是规则铺就的基石。它沉默如公路,却让每一种呼啸都找到自己的车道;它无形如空气,却让每一次呼吸都确信边界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  大棱镜间歇泉</p> <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之美</p><p class="ql-block"> 踏入黄石,便走进了大地最原始的梦境。老忠实间歇泉以九十分钟为节律,将银白水柱送入云霄,仿佛大地沉稳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牵牛花池静卧在晨雾里,翡翠般的泉水中浮动着橙黄脉络,宛若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光影变幻中低语着地心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大棱镜温泉是自然挥洒的油画,湖面四季流转着不同的色彩——盛夏碧蓝如宝石,深秋金橙似焰火,那是微生物与阳光合奏的光影诗篇。</p><p class="ql-block"> 猛犸象热泉区则用万年时光堆砌出琼台玉阶,碳酸盐凝成的阶地如琉璃仙境,热泉沿台地流淌,绘出金银交错的斑斓画卷。</p><p class="ql-block"> 当诺里斯盆地的间歇泉群突然苏醒,蒸腾的水汽如狼烟四起,恍若天地正在上演宏大的史诗。这里每寸土地都在诉说生命的奇迹:沸腾的卓越泉涌动着237度的热情,森林与草原滋养着麋鹿与野牛,火山口深藏着一座星球古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片八千方公里的秘境,终于懂得——黄石之美,是大地永不熄灭的火焰,是时光雕刻的永恒诗篇。</p> <p class="ql-block"> 规则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的自然奇观令人惊叹,但更震撼人心的,是那无声却强大的规则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里,非商业化的规则守护了荒野的纯粹,让敬畏自然成为共识;高度的环保自觉,使数万游客每日过境,仍能“无痕”游览;而车辆为野生动物谦逊让路,更彰显了生命平等的深刻法则。</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内化于心的规则,而非冰冷的强制,才熔铸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它证明,真正的文明,始于对规则的共同信奉与持守。这份力量,守护了黄石的不朽之美,也标定了人类社会前行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今年美国两党内斗,美国政府的漫长停摆创历史之最。而基层社会却井然有序,确实依赖规则;但国家层面的规则一旦失衡或被破坏,其带来的反作用力同样巨大。这次停摆警示我们,真正的规则力量,不仅在于基层的自觉遵守,更在于顶层设计中,必须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强制约束力,否则,民生便成为规则失序的最终代价。</p> <p class="ql-block">  曲《深秋烟雨》</p><p class="ql-block"> 地点:武昌昙华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