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呐喊》]</p><p class="ql-block">近代:鲁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p><p class="ql-block">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议]</p><p class="ql-block">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也是这首五言诗的题目。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自身的创作处境与精神抗争。</p><p class="ql-block"> 一、诗句赏析:</p><p class="ql-block"> 1、“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p><p class="ql-block"> “弄文”本指写文章、从事文学创作,但这里用“弄”字,带有一丝自嘲的意味。“罹”是遭受的意思,“文网”指文化专制下的法网、罗网。这句诗揭示了在黑暗时代,从事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会触犯统治者的禁忌,招致灾祸。</p><p class="ql-block"> “抗世”指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违世情”指违背了世俗的人情世故,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这句诗表现了作者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抗争的独立人格。</p><p class="ql-block"> 2、“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p><p class="ql-block"> “积毁销骨”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意思是日积月累的诽谤谗言,足以熔化骨头,致人于死地。这里极言当时社会环境对作者的巨大压力和迫害。</p><p class="ql-block"> “空留纸上声”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情感复杂而深沉。“纸上声”指的是他的文章、他的呐喊;一个“空”字,既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文字的力量似乎显得微弱,无法立即改变现实;但同时,也蕴含着不屈与坚持——即便环境再恶劣,他也要将这不屈的“声音”留在纸上,留给后世。他的《呐喊》小说集,正是这“纸上声”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二、整体解读</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鲁迅对自己写作生涯与处境的高度概括。他因为用笔杆子作为投枪和匕首,向社会黑暗发起抗争,从而触怒了当局和守旧势力,陷入了“文网”之中,遭受了无数的诽谤与迫害(积毁销骨)。他感到自己的呐喊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可能收效甚微,最终只化作“纸上声”。然而,这并非消极的感叹,而是一种在深知前路艰难后,依然选择坚持战斗的宣言。这“空留”的背后,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倔强。</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呐喊》,目的正是为了唤醒铁屋里沉睡的人们。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为这部不朽文集所作的“自注”,深刻揭示了革命文艺家在旧时代的孤独、艰难与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