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在宁波市区以东25干米的太白山麓,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天童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 为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 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天童寺基本保持了明朝格局,寺宇布局严谨,结构精致, 主次分明,有殿、堂、楼、阁、轩、 寮、居30余个计999间,现存建筑大都为明崇祯年间重建,清代重修。寺内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碍60余通,石刻楹联26对,匾额34块。玉器、瓷器、铜器、 字画等文物95件,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目录价值。</p><p class="ql-block">天童寺于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 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西晋期间</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僧人义兴云游</p><p class="ql-block">至扬州部会郡县(即今鄞州)南山之东谷,因爱其山水,遂在此结茅修持。相传,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送给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对义兴大师说:我是太白金星,因为大师笃于道行,感动玉帝,命我化为童子前来护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辞。 言讫童子不见。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中央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代表东、中、西三方空间世界,故称“横三世佛”。右面的药师佛人们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佛。左面的这尊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门之教主的阿弥陀佛。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正门供养弥勒著萨,许合家平安愿;反面供养韦驮菩萨,许家宅平安,出入平安愿。韦陀菩萨一背靠弥勒佛、手持降魔杵,面朝大雄宝殿的佛祖。按佛教寺院规矩,韦陀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 意为持法护法,驱除邪魔。他常在东、 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是寺庙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而没有弦,需要调音,谐音“调”的是东方持国天王,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擎雨伞样的宝幢象征“雨”,用于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而手缠龙蛇的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他是群龙领袖。合起来的意思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p> <p class="ql-block">深径回松</p><p class="ql-block">旧时自小白岭起古松夹道,宋王安石有“二十里松影若城”称。俗称万松关。小白岭上建五佛镇蟒塔,传说有铁蛇作祟,佛以石馒头诱之,镇于塔下,俗称铁蛇关。今岭上偶可拾得石馒头,珠冠形,径约20厘米,外层白色,内为褚色物质,如馅。今岭上塔犹存,重植古松径一条,约10千米,有伏虎亭、古山门和景倩亭隐于松涛间。深径两侧,世称干年云松。 </p> <p class="ql-block">凤岗修竹</p><p class="ql-block">在天童寺东山脚幽径旁,有一片翠绿竹</p><p class="ql-block">林,遮蔽云天,山风起时,秀竹婆娑弄</p><p class="ql-block">影。传说曾有凤来仪,故称“凤岗修竹”。 </p> <p class="ql-block">清关喷雪</p><p class="ql-block">山上之水汇聚于万工池流经清关桥注入溪流中。每当大雨过后,桥下溪流飞溅,喷涌似雪团,与万松、铁蛇合称“天童三关”,称“清关喷雪”。</p><p class="ql-block">少白岭</p><p class="ql-block">少白岭是去天童寺参观游览必经之地,少白岭上建有五佛镇蟒塔,俗称少白塔。相传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有巨蟒作祟,吞噬行人,心镜禅师以石馒头诱杀除害,镇于塔下,故俗称铁蛇关。</p> <p class="ql-block">玲珑天凿</p><p class="ql-block">玲珑岩为太白支脉,岩壁危立干仞,奇石蟒峋,古木葱茏,王安石游天童时于此听猿啼。由寺西循径而上,过六角亭、贞寿桥、甲寿泉、甲寿坊到盘陀石,扶醉步百级,即到玲珑岩,上有观音洞水月亭。</p><p class="ql-block">东谷秋红</p><p class="ql-block">太白山东谷旧时枫林向晚,至深秋,叶红如血,壅塞山谷,似霞似荼。四周青山中,裹挟红枫,景色如画。</p> <p class="ql-block">双池印景</p><p class="ql-block">双池印景是指天童寺前的内外两个万工池,旧为放生池。池水清澈,碧瓦朱墙倒映入池,更添佳趣,池上方有琵琶石,以足顿之,铿锵发音如琵琶声。这也是“天童十景”之一,就是“双池印景”。</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传说轶事</p><p class="ql-block">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太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天童禅寺从义兴结庐约1700年,几度兴毁。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山洪几乎使天童寺荡然无存。一直到崇祯四年(1631年),密云禅师主持修建,经10年,建成殿屋999间,规模恢宏,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 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罗汉堂, 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渺无人烟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最后寺院建成。 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p> <p class="ql-block">阿(a)育王寺(Ayuwang [Ashoka] Temple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南朝元嘉二年(425 年)、元嘉十二年(435年)两次增创殿宇,寺之规模由此奠定。梁普通三年</p><p class="ql-block">(522年)赐阿育王寺额,寺名确立。</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阿育王寺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唐代鉴真东渡时曾暂住于此。 1984年国务院公布阿育王寺为“全国汉族目录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被公布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 年),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 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謦,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现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 石雕舍利塔一座,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 寺内有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目录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建筑大都为元、明、清时期重建、重修,其上下二塔为元塔,塔建于唐初,风雨剥蚀,元至正初(1341年)下塔倾圮殊甚,僧自悟捐资重建上、下两塔, 凡九年修毕。故与上塔并称“元塔”。纵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山门、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由南而北递次升高,共分四进院落,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立,拥有殿堂楼阁、轩院杂室666间(I旧说)。寺之东西各有一塔,均为元至正年间重建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元塔。</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较有价值的碑碣石刻、 匾额、楹联为数不少,其中不乏精品的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等。大雄宝殿前屋檐下有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舍利殿前上方有宋孝宗御题“妙胜之殿”,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殿后壁嵌有四块元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极为珍贵。法堂左右壁上嵌有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上藏有清雍正版本《龙藏》 7247卷、 《碛砂版大藏经》 等等,均为难得的珍品。 </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碍、石刻、匾额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现代碑刻58块,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 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 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藏经楼上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 《碛砂版大藏经》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记》和《妙喜泉铭》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 四个字,檐间横匾书。</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 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 韦驮及四大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宽七间, 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 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殿前之两株樟树,高过殿顶。 </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专门供奉驰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此塔就是舍利塔,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 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 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在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释贯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楼上为藏经楼,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计一千六百六十二部、 七干一百六十八卷, 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续藏》和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 《碛砂版大藏经》等其它一些珍贵文物。 </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东塔</p><p class="ql-block">塔始建年代未详,明代时日本画圣雪舟所绘的《育王山图》, 曾画有此塔。现塔为1995年重建,阿育王寺东塔1992年开始, 方丈通一法师住持以来,励志弘法,恢复寺院旧制。在陆续修葺古殿下塔、扩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后,仍认为尚不够功德圆满,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间日僧雪舟所绘育王三塔图’启发,便在寺院东侧新募一塔, 集善款550余万元,用工两万以上,历经四年方于1995年如愿达成。由于建于寺院之东,几乎与下塔建于寺院以西对称,故称之为东塔。</p> <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遗址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p><p class="ql-block">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内珍</p><p class="ql-block">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在继承优秀的佛教文化传统、弘扬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其仪规使活态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保护。</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寺内的饱学禅僧刻印了许多佛经,还保存了一批唐宋以来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贵文物,以宋朝的苏轼书《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最为珍贵。此外还编写了一部《阿育土山志》,为研究古代中国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慈城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洪塘街道、前江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海曙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慈城解放路8号。 </p><p class="ql-block">2024年,慈城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6亿元,同比增长7.3%;财政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7.9%;规上工业总产值755.0亿元,同比增长9.1%。</p> <p class="ql-block">慈城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洪塘街道、前江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海曙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慈城解放路8号。 </p><p class="ql-block">2024年,慈城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6亿元,同比增长7.3%;财政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7.9%;规上工业总产值755.0亿元,同比增长9.1%。</p> <p class="ql-block">慈城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洪塘街道、前江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海曙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慈城解放路8号。 </p><p class="ql-block">2024年,慈城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6亿元,同比增长7.3%;财政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7.9%;规上工业总产值755.0亿元,同比增长9.1%。</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慈城历史悠久,其文化体系丰富多样,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设立书堂(地址在今之慈湖中学),开当地儒学之风气。而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的清道观,后来成为浙江的道教中心和浙东著名道观。 </p><p class="ql-block">初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的慈城孔庙,则是浙东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庙,彼时为县学。又有慈湖书院、宝峰书院等著名书院,形成以孔庙为枢纽的官学和以书院为核心、私塾为基础的私学相辅相成的教育名城。</p> <p class="ql-block">县名慈溪与县治慈城,均因汉代孝子董黯而得名。慈城的许多地名都与慈有关,有着丰厚的慈孝文化资源。慈城还商贾辈出,北宋年间的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 当代不少中华老字号如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宁波冯存仁堂等均系慈城人创办。在成衣业、银钱业、近代工商业,慈城人也均有卓越建树,是宁波商帮的先驱与中坚人物。 </p><p class="ql-block">全镇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23处,共140个点位。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8个点位,省级文保单位7处18个点位,市级文保单位6处,区级文保单位15处,市级文保点12处,区级文保点55处,三普登录点26处。</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慈城古建筑,清乾隆以前的大型建</p><p class="ql-block">筑就有100多处,而且规模大、门类多、 </p><p class="ql-block">散布范围广。慈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p><p class="ql-block">的大观园和江南古建筑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慈孝文化</p><p class="ql-block">儒风浸染的慈城,慈孝文化源远流长。远在1700多年前,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传说开始, 慈城的山山水水就与“慈孝”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董孝子传说典故为代表的慈孝文化,成为当时余慈地区乃至整个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道德风尚。 </p><p class="ql-block">至今,慈城古县城还保留着如张孝子祠、 节孝祠、三忠墓、孝子井等众多完整的慈孝文化遗址,慈江、慈湖这些以慈为首的地名,慈溪巷、董溪、孝溪、慈水、忠孝桥等包含慈孝文化的街巷,都昭示着这块土地上慈孝文化的深厚与悠远。</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慈城历史上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个,当世有名者无数,这些孝行以文献和民间故事流传于世,其中以汉代的董黯、唐代的张无择、 宋代的孙之翰最为出名,人称“三孝子”, 至今“三孝子祠”仍驻立在古城一角,慈城也因此曾名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在历史上,慈城以孝传家,形成名门望族,各望族之中孝子迭出,形成一门皆孝的家族文化传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此,孝行与善行并举成为一个重要价值的现象。慈城的孝子(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文化精神,并将家族的孝行扩展到社会,多行善事,扶老携幼,造福乡里。</p> <p class="ql-block">耕读文化</p><p class="ql-block">千年的古县城史,成就了慈城儒风蔚然、 师古尚学、名人辈出。科举制度的推行, 推动着慈城的耕读文化不断地发展演绎, 崇学尊儒、书院成林在这里盛行,慈湖、 德润、宝峰等书院闻名于世。 </p><p class="ql-block">慈城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先后诞生了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519名进士、 2400多名举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城”,有“满朝朱紫贵,尽是慈城人”之说。 </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京剧大师周信芳、书法家梅调鼎、教育家冯定、文学家冯骥才等闻名于世。谈家帧等5名两院院士,更是跻身中国最高科技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药商文化</p><p class="ql-block">慈城药商,与山西平遥票号、安徽徽州盐商并称中国三大地方专业商帮。2018年7 月19日,著名药业老字号一-敬修堂的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从上海送归慈城故里, 落叶归根,成为慈城药商文化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一个偏居东海一隅的小城,既不产名贵药材,也不闻出过国手神医,其药业商人的经营范围却遍及全国,且影响延及今天, 可以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明清以来, 慈城本地籍人士中出现许多从事传统国药业的成功者,这与慈城慈孝与儒学文化分不开,慈城人崇尚“修身齐家国平天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学而不仕便“悬壶济世”,这也使慈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和底蕴。著名的如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冯存仁堂和童涵春堂、杭州张同泰堂和叶种德堂、广州敬修堂等。 </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慈城的药商,是宁波商帮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大量的古建遗迹彰显浓郁的建筑文化。漫步于古韵悠然的慈城街巷,犹如漫步在明清建筑大观园内,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古县城。凝刻着时间足迹的瓦片墙,是浙东建筑之美的经典象征。 </p><p class="ql-block">城内留存官宦宅第、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等近60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鳞次柑比,错落有致,或隐现翠青山间,或倒映清溪湖面。特别是古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清道观、大东门城楼等标志性建筑, 是慈城建筑文化的代表,更是这座老城历经干年辉煌光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慈城累计修缮文保和历史建筑约6万平方米,协调改造风貌建筑约9万平方米,全国最早的古县城历史文化保护条例之一-《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慈城古建筑修缮工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孔庙</p><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学宫,亦称文庙,因庙与学并建,且由政府出资,故亦称县学。慈城的学宫始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由县令李昭文兴建。宋庆历八年(1048年), 慈溪县令林肇重建,鄞县县令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 碑记,此碑现存于孔庙大成门东侧墙中。</p><p class="ql-block">元朝以降,学宫曾有近百次规模较大的修葺、重建、增建及御书额悬置换等。学宫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28间,布局完整,气势宏大。据记载,历代学官共有228人,其中宋朝教谕2人;元朝教谕10人、训导3人; 明朝教谕46人、训导62人;清朝教谕54 人、训导51人。 </p><p class="ql-block">学宫外墙上有“宫墙万仞”四个字,寓意才学之高。左右还有两块石碑,叫"下马碑”,要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学宫。学宫正门,叫棂星门,根星,人才辈出的意思。棂星门祭祀时才开,平时学生从旁边儒学门进出。</p><p class="ql-block">学宫的中轴线上,进入大门是“泮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状元桥”,两旁为“榜眼桥”与“探花桥”。然后是大成门,与前面三座桥相对应,所以也称状元门、榜眼门、 探花门,平时不开,只有祭孔时才开。 </p><p class="ql-block">大成殷,南向五间。两庑各三间,翼庙庭。东西庑之北廊屋各一间,后有门,北达明伦堂前。庭东日“天衢”,庭西曰“云路”。大成殿供奉孔子,屋顶雕有“螭吻”, 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降雨、镇邪作用。屋顶中间是“福禄寿”三星图,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p><p class="ql-block">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等皇帝皆有御书赐匾。民国28 年(1939年)4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大成殿被毁,其余建筑目录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城古县衙</p><p class="ql-block">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慈城历代为县治中心地,县衙历史悠久, 她涵盖了我国古代基层政权机构政务文化要素,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及后代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p><p class="ql-block">校士馆就是士子考试的地方,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考棚”。据慈溪县志记载,早在清道光15年也就是公元1835年的时候,由当地乡贤郑廷荣、郑一夔父子出资二万四干两银元兴建的,期间也屡有兴毁。 </p><p class="ql-block">整个校士馆由大堂、东西文场、二堂、韩昌黎祠、黄文洁公祠、挑试所等主体建筑构成,占地八干多平方米。清朝的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慈溪校士馆是古代的童试之地,也是科举制度中最初一级的考试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士馆</p><p class="ql-block">校士馆就是士子考试的地方,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考棚”。据慈溪县志记载,早在清道光15年也就是公元1835年的时候,由当地乡贤郑廷荣、郑一夔父子出资二万四干两银元兴建的,期间也屡有兴毁。 </p><p class="ql-block">整个校士馆由大堂、东西文场、二堂、韩昌黎祠、黄文洁公祠、挑试所等主体建筑构成,占地八干多平方米。清朝的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慈溪校士馆是古代的童试之地,也是科举制度中最初一级的考试场所。</p> <p class="ql-block">冯岳彩绘台门</p><p class="ql-block">冯岳彩绘台门是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亲赐刑部尚书冯岳而建的,是目前浙东明代木结构台门中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 </p><p class="ql-block">冯岳彩绘台门门楼五开间,前后飞檐,两侧透雕着云纹和丹凤朝阳,用白、红、 青、绿等彩漆绘出几何、假山、牡丹、白鹤等图案,美观大方,气魄雄伟。 </p><p class="ql-block">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后的今天,台门的背处还依稀可见昔日彩绘所留下的痕迹。大门两边有须弥座、抱鼓石,梢间之前有八字墙,大门正南方的照壁浮雕着麒麟与卷草纹,仪门前有高大的旗杆石,都是官宦宅第气派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是浙东地区保留最完好的明代彩绘台门,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授予“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清道观</p><p class="ql-block">清道观,初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 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道士叶景虚重建,又于其右建“东岳行宫”,尚书楼钥匾。其入观之路,日“列仙游馆”。 </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火,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重建。山门之东,塔山之阿,旧有东山道院,为云水往来息肩之所,崇奉真灵像,匾为“真圣观”,后圮, 并于清道观。</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收并至道、 崇寿二宫,名“清道观”,道士王智静重修。成化四年(1468年),道士吴以诚重建其东一室,日“天开图画”,面江带野, 景最幽胜,其山多于民间。万历二十年</p><p class="ql-block">(1592年),郡丞龙德孚或赎或劝而归之清道观,因即官厅左建龙公生祠,祠西文昌阁,旧名“蓬莱轩”。 </p><p class="ql-block">清道观以其雄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浙东著名的道观。其门被称为“龙山第一门”,山为“句章第一山”。清道观有三绝:参天古柏、精制转幢、五金巨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和冬至夜,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枕来到殿前野宿求梦,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时达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慈湖</p><p class="ql-block">慈湖位于古城北面,唐开元间,县令房琯开凿之,以溉民田。因吴太子太傅阚泽曾在湖畔居之,故也谓“德润湖”或“阚湖”, 又以普济寺在其北,亦名“普济湖”,后为缅怀先儒杨简曾在此筑室讲学,改名慈湖。 </p><p class="ql-block">慈湖面积100亩,内立两洲,洲上建亭, 亭四面皆花,洲外红白芙莫(荷花),环堤皆柳;沿湖四桥,桥上俱有亭;山水清妍,金碧相焕,湖中原有五楼船,每值良天,邑人争贤船以游,歌笑之声溢于四境;湖西复有小湖,正当清清堂后。</p><p class="ql-block">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县令金昌年组织疏浚,湖中筑堤建桥,分东西两湖。清乾隆年间县令胡观阑再疏,建“师古亭”于堤上,解放后多次疏浚和修亭。1986年, 港胞王欣康捐资重修师古亭。至今,湖旁除尚存普济寺(部分)、德润书院、慈湖书院、谈妙涧等遗迹外,还有革命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县令金昌年组织疏浚,湖中筑堤建桥,分东西两湖。清乾隆年间县令胡观阑再疏,建“师古亭”于堤上,解放后多次疏浚和修亭。1986年, 港胞王欣康捐资重修师古亭。至今,湖旁除尚存普济寺(部分)、德润书院、慈湖书院、谈妙涧等遗迹外,还有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信芳戏剧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宁波周信芳戏剧艺术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尚志路张尚书房内,是为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而建的文化场馆,于2022年12月正式开馆。 </p><p class="ql-block">艺术馆占地2000余平方米,分为主馆和地方戏曲馆,主馆通过四大篇章展示周信芳的艺术人生、麒派艺术及珍贵文物,地方戏曲馆则集中呈现甬剧、姚剧等宁波本土剧种。 </p><p class="ql-block">馆内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设有标志性建筑“红桥”及沉浸式庭院演出,增强互动体验。 </p><p class="ql-block">艺术馆定期举办戏曲演出、名家大师班等活动,致力于传承戏曲文化,成为宁波目录曲文化新地标,是探寻宁波戏曲根脉与吴越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药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原是符卿第,是省级文保单位,慈城的旅游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而药商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让人们来了解慈城的药商文化,吸引人气,从而吸引健康产业在这个区域的进驻。 </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慈城本地籍人士中出现了许多从事传统国药业的成功者,国药号遍及大江南北,如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上海童涵春堂等等,是近代以来“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慈城药商博物馆分为序厅、魏长春、冯根生纪念室、慈城国药商帮纪念室三大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抱珠楼</p><p class="ql-block">抱珠楼,因建于抱珠山脚下而得名,坐落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始平路后新屋冯家新大门。 </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抱珠 楼由清乾隆时慈城儒商冯天玑始建,在道光时冯天玑的孙子冯本怀手中闻名于世,是当时慈城冯氏五马桥支系三大著名藏书楼之一,鼎盛时有藏书数万卷之多。 </p><p class="ql-block">冯本怀离世后,抱珠楼逐渐变为无人管理之处,藏书开始散佚。抗战胜利后,冯本怀的曾孙冯友楣把抱珠楼仍存的全部藏书捐赠给西泠印社。此后几十年,抱珠楼遂湮没无闻,直至2005年为学者重新发现。 宁波市江北区自2019年开始推进慈城古城抱珠楼图书馆建设项目,于2021年完目录是为今日之抱珠楼图书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