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域踏歌(十六)走近楼兰</p><p class="ql-block"> 9月28日离开南疆且末,前往若羌县。若羌古称楼兰,有楼兰博物馆、楼兰烽火台遗址、楼兰古城等。由于楼兰古城在罗布泊西北,距离较远,据说没有开放,我们未能前往, 在若羌县游览了楼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楼兰古国与若羌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试着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 楼兰古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其王国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星星峡、哈密这条北丝绸之路没有开发前,是西汉连接西域各国的重要枢纽和必经之路,中、南两条丝绸之路必经楼兰,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因此,楼兰在历史上曾极为辉煌,农业、牧业、冶铁、佛教、商贸等造就过盛极一时的文明。小河墓区的两次发掘和出土文物、干尸证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楼兰是匈奴和西汉王朝必争的战略要地,双方互有征伐。汉武帝曾派使臣张骞经此通往西域各国,联系月氏、乌孙等部落夹攻匈奴。因此后有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著名诗篇。唐朝玄奘也经此前往西天取经。</p><p class="ql-block"> 可以预料的是夹缝中的楼兰国王不太好当,忽东忽西、亲汉亲匈奴的左右不停摇摆。于是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昭帝派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立尉屠耆为国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伊循城。这是楼兰第一次改名。现在的若羌面积是中国第一大县,但与鄯善两县紧邻都互相并不隶属。从这也可看出当时的楼兰国比现在的若羌管辖范围还要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定名为婼羌县,隶属于焉耆府(库尔勒以北)。楼兰国的历史延续比较复杂,不知这是第几次改名。</p><p class="ql-block"> 随着汉朝对西域的开发,丝绸之路重新布局,用现在的话就是战略规划,增加进疆路线,随着西域交通路线的调整,丝路改道。楼兰失去了“必经之地”的交通优势,商贸衰落加速了城市的废弃。楼兰的枢纽地位开始下降。</p><p class="ql-block"> 自然环境也开始恶劣,有汉朝大规模屯兵、迁移人口过渡开发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原因为内乱,政权不断交替更织,对其控制力下降,未能很好投入建设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楼兰国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孔泉河改道了,河水改道直接造成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枯。公元3世纪前后,不宜人居的楼兰城开始哀败以至最后湮没了。 婼羌渐渐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若羌最有名气的还是楼兰小河古墓,即小河墓地,是一处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也是古楼兰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偶然发现了小河墓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奥尔德克引导下对其进行了首次发掘,清理了12座墓葬,并将其命名为小河墓地。此后60多年间,墓地消失在沙海中。2000年12月,中国考古学家王炳华借助GPS技术重新定位了小河墓地。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共清理墓葬167座,出土保存完好的干尸30余具、文物千余件,确认时间跨度长达600余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干尸“小河公主”,其出土时遗体保存完好,五官和肌肉组织清晰可辨。小河墓地挖掘荣获2004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王炳华在小河考古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人是黄文弼,博物馆塑有塑像。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就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以中原墓葬文化,能有奢华墓葬和陪葬的多是王宫贵族、身份显赫人士或是佛教、宗教领袖。小河墓地如此规模可见当时繁华。</p><p class="ql-block"> 1959年,国务院批准“婼羌”改为“若羌” 。若羌号称华夏第一县,其多元文化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星星。走近楼兰,才知若羌。</p><p class="ql-block"> 翻过阿尔金山,踏入青海,新彊行程今日结束,晚上下榻青海茫崖县香格商务酒店。</p><p class="ql-block"> 2025.09.28于茫崖</p> <p class="ql-block">离开南疆且末县</p> <p class="ql-block">运筹帷幄</p><p class="ql-block">老王在服务区休息时细化攻略行程</p> <p class="ql-block">劳模胡杨王</p> <p class="ql-block">进入若羌</p> <p class="ql-block">进入若羌县</p> <p class="ql-block">若羌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楼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部分内容深奥,不太好编,试着编辑,不到之处请谅!)</p> <p class="ql-block">楼兰姑娘</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远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楼兰博物馆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若羌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县,有华夏第一县的美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它</span>位于新疆东南,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及阿尔金山一带,生活着中国新疆汉代历史上三十六城廓的楼兰和鄯善的居民。诺羌居阿尔金山山地,是畜牧业小城廓;而楼兰有城廓,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重镇,更是丝绸之路历史的第一站。公元前77年,楼兰更名鄯善。鄯善以今若羌县为中心,统一了小宛、精绝、戎卢和且末等廓,成为西域绿洲大廓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距今1.2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若羌便有了居民。他们走过了狩猎经济时代,畜牧农业时代,进入了以绿洲农业为主的经济时代。若羌,自汉代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公元前60年汉政府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成为中国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若羌县是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不可或缺的一员,是新疆文明之源,也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灿烂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部分楼兰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 史前时期的婼羌(公元前1万年~前300年)</p><p class="ql-block"> 楼兰,是罗布泊地区的代名词。"楼兰"的含义就是"蒲昌海"或"盐泽"的意思,因"海"、"泽"而得名。距今1.2万年,中国大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楼兰迎来了第一批开拓者,他们以狩猎为生。自1906年在楼兰一带发现细石器以来,不少于15次的罗布泊考古调查了60~70个地点,采集了千余件石器。同时,在阿尔金山的野牛泉遗址,昆仑山山前的来利勒克遗址也发现了新疆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石器,即细石器。</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昆仑山地带的且末县一带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时期的石制品。</p> <p class="ql-block"> 罗布泊文化</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的尾闾。所以,罗布泊文化体现着新疆尾闾文化的特点。它是新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新石器时代最独特的一支考古文化,称之为"尾闾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文化的细石器器物组合,主要有细石核、细石叶和细石镞。细石镞的镞体有叶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等等,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采集的石制品大都反映了狩猎经济的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石矛等</p><p class="ql-block">细石器,已进入到使用石器比较精细的时代(新时器)。</p> <p class="ql-block">石眉笔</p> <p class="ql-block">石斧</p> <p class="ql-block">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小河文化</p><p class="ql-block"> 新疆小河文化是4000左右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小河是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的一个无名的流水,因在相去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有千口棺材的五号墓地而出名,今天学者称它作:小河古墓,是小河文化的根。</p><p class="ql-block">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若羌县孔雀河南支流小河东侧4公里处。1934年,瑞典考古学 贝格曼初次发掘12座墓。2002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共发掘167座墓葬。墓葬属夏商周时期即青铜年代,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小河文化的墓地,除小河墓地外,还有古墓沟、铁板河墓地比较著名。同时,还包括罗布泊北岸6号、17号、19号、2号墓地,孔雀河即库姆河三角洲的36、37号墓和孔雀河北岸地等。时间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到公元 1450年。</p><p class="ql-block">这些墓地或墓葬对认识罗布泊地区以及南疆这一时其民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小河墓地</p><p class="ql-block">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外观是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据考古学者初步判断,此处为"上千口棺材的坟墓"。小河墓地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国内外考古所罕见 对它的发掘和研究不仅是新疆史前时代的重大考古课题,还会对新疆周边广大区域的史前考古产生较大冲击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当地罗布人向导奧尔德克的引导下,抵达墓地。小河之名系贝格曼根据墓地旁边的无名小河所起,小河墓地也因此命名。</p><p class="ql-block"> 这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有毛织物、革制品、草篓、弓箭、木雕、玉石、铜片等珍贵文物,采集古尸标本30多具,其遗存保存之好,反映的文化现象之奇特,为世界考古所罕见。</p><p class="ql-block"> 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林。墓地年代在距今3650年﹣3450年间,是新疆青铜时代早期墓地之一。墓中死者头向朝东,仰身直卧,头戴毡帽,帽上缀鲜艳的红色毛线,插飞禽的羽毛,还缀有一条沙漠中常见的大小如鼠的伶鼬。身上包裹宽大的毛织斗篷,腰围毛织腰衣,足蹬短靴。每墓必放一件盛有食物的草编篓,男性棺前树立一象征女阴的立木,其下立有弓箭:女性棺前置一象征男根的立木,在身上放木祖和皮囊。这些葬俗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表现,小河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小河公主</p> <p class="ql-block">这种像船一样的镂空了的树壳应该是胡杨木质的墓葬载体(初看像船,推测为楼兰人的棺木),现场未查到解说,只是推测</p> <p class="ql-block">有点炫幻</p> <p class="ql-block">黄文弼像</p><p class="ql-block">黄文弼在小河考古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人是王炳华。博物馆塑有黄文弼塑像,王炳华塑像未找到。</p> <p class="ql-block">张骞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部分,很抱歉,时间匆忙未拍摄到照片</span>。应该与张骞通西域,汉朝逐步将西域纳入西汉版图有很大关联。就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凿空西域</span>”吧。因汉武帝称张骞凿空西域,就是褒扬张骞出使西域,首次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通道,就像用工具“凿开”了两地之间原本隔绝的“空白”区域,首开中原王朝对西域认知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张骞</p><p class="ql-block">张骞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史记》《汉书》均为其立传,称赞他"凿空"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隔绝状态,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的出使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后来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郑吉</p><p class="ql-block">郑吉(?一前49年)是西汉时期的将领和外交家,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他早年只是普通士卒,因多次随军出征西域,熟悉外邦事务,得以升为郎官。公元前68年,郑吉奉命屯田渠犁,后率军攻打车师国,迫使其归降。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他迎接日逐王归汉,受封安远侯,并出任西域都护。郑吉经营西域二十余载,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p> <p class="ql-block">郑吉像</p> <p class="ql-block">傅介子</p><p class="ql-block">傅介子(公元前115﹣公元前65年),西汉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庆阳)人,著名外交家、将领,公元前77年,在得到汉昭帝同意后,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斩杀楼兰首领,尉屠耆( qi )被立为楼兰首领,后楼兰改名为鄯善,汉朝给他刻了印章,赐配宫女,配备仪仗车骑与物资,将都城南迁"设都护、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战略支点。</p> <p class="ql-block">傅介子像</p> <p class="ql-block">楼兰故城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 楼兰故城遗址,位于今罗布泊西北角附近。现在故城及其周围地区大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楼兰故城平面大致呈方形,东城墙长约333.5米,南城墙长约329米,西北城墙长约327米。故城城墙系用黏土和红柳枝或芦苇建筑。故城内的建筑,以南北斜穿城内的小河道为界,大致可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大部分。小河道东北部主要是佛塔,位于故城东部中间北,该塔塔基方形,三层;塔身八角形,塔顶圆形。二是大房址,位于佛塔东南约50余米的台地上,在房址附近发现有印章、铁箭头和饰等。小河道西南部,其中心部以三间土坯房址保存较好。房址遗迹的遗物主要有大量的汉文文书,少量怯卢文书,以及木尺、国中心制品、陶器、金属制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楼兰出土物品显示了楼兰作为汉晋早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转城市的特点。从出土的代纸文书,推测出这里就是曹魏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治所和驻地。</p> <p class="ql-block">故城模型</p> <p class="ql-block"> 亭障燧驿﹣﹣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西汉在新疆开始兴建亭障燧驿。亭指边防哨所,障指险要山中的小城,燧指烽火台,驿指邮站。亭障燧驿这项国防工程,与东起辽宁、西到玉门关的汉长城相接,发现敌情,白天放烟,黑夜举火。依敌人多少和远近不同。使用不同的烟火信号,及时传送军情。这对保卫边防、巩固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今天,沿孔雀河北岸向西,楼兰到尉犁一带,保存着许多烽火台,是我国古代史上国防政策的有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亭障燧驿图片</p> <p class="ql-block">楼兰屯田场景</p><p class="ql-block">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逐渐增多起来。各城邦的使者、士兵、商贾、僧侣东来西往,"使者相望于道"。楼兰成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前77年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尉屠耆为新王。尉屠耆请汉在其城邦地肥美的伊循城处屯田,汉后置伊盾都尉统管。是隶属中央大司农田官系统的职官。开伊循屯田的目的是支撑位于土垠的居卢仓,保障楼兰道。《汉书·西域传》载:"汉定楼兰立尉屠耆为王,王惧力量单弱,恐被杀害,请求汉派将士屯田伊偱"。《汉书·西域传》记述:"楼兰城邦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史"。楼兰不仅为来往使团、商贾提供食宿,还派人做向导,负水担粮,给予服务,为丝绸之路畅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据黄文弼著《罗布淖尔汉简考释》载,在罗布淖尔出土的汉简中,记载楼兰屯田情况。1988年楼兰出土新木简63件,其中11件是反映楼兰屯垦戍守的木简,涉及垦种、牧养、做工,戍守等。</p><p class="ql-block">米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部分米兰佛光</span></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楼兰 鄯善</p><p class="ql-block">公元220~907年)</p><p class="ql-block">今天,在若羌县保存完好的古代遗址中,米兰遗址是非常出名的,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在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唐代的土蕃文木简,更重要的是它是魏晋时期始建的,鄯善繁盛时期的米兰佛教遗址。</p><p class="ql-block">米兰古城,近呈方形,1959年、197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300多件文木简。此外,还发现古代的灌溉渠系遗址。</p><p class="ql-block">佛教遗址散布在古城附近,有寺院、有佛塔即"窣堵坡"等14处。其中二号佛寺遗址,长方形塔院式建筑,中央主体建筑仅存下半部,可见一排佛龛,相邻的龛之间以浮雕半圆柱分割,柱头作卷涡形,下有双础,龛内塑人身的塑像。佛龛列柱正对的外墙排列了六尊踟跌坐无头的大佛像,两膝宽达1.8米,在走廊内发现一佛头部,高50厘米,规模相当大。</p><p class="ql-block">唐代佛寺残存有泥塑佛像、菩萨像、怯卢文,还有非常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不少学者认为具有犍陀罗式、东罗马式艺术风格的佛教美术作风。我们称它"米兰佛教美术风"或"米兰型佛教艺术",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此外,北魏太武帝拓跋熹征服鄯善曾设立焉耆镇,隋朝创立鄯善郡,从此中原中央政府开始了在新疆设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东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四部分:丝路驿站</span></p><p class="ql-block">辽宋元明清时期的婼羌(公元907~1368年)</p><p class="ql-block">婼羌县瓦石峡遗址,位于瓦石峡乡新建村西南荒地中,是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遗址。1978年的考古调查,在遗址发现有居址、窑址和墓葬等,明显的居址有3处,保存有土坯建筑。在遗址采集的遗物有陶器残片、玻璃器皿残片几十件,还有元代文书。</p><p class="ql-block">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中谈到自东向西行走的一条路线应该是一条驿路,密远即今米兰,卡克 克即今若羌,凹石峡今瓦石峡,卡墙即今且未。</p><p class="ql-block">婼羌,自两汉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在中西文化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五部分楼兰葬俗</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居民的生活,在新疆考古研究中,感觉最能反映他们意识形态即世界观方面的就是葬俗。区域葬俗特点的不同或变化,可能并不完全反映的是世界观或宗教的不同,反映的是同一世界观下所表现的形式上的差别,或许反映的是居民的变化、时间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在新疆考古中,小河文化居民的墓,不论是地上设施,还是地下的葬具,保存的比较完整,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居民对生死的认识,对生死的愿望,对生死的安置以及居民的世界观。更有意思的是,这里保存了不少干尸,让我们今天也能现实地看到古代居民的面容。此外,在若羌还发现了汉晋时期的居民墓,反映着当时居民的埋葬的习俗等。</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魅力若羌</p><p class="ql-block">若羌之最</p><p class="ql-block">若羌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也是唯一一个古丝绸之路南线和中线都经过的县。闻名遐迩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一楼兰故城就位于若羌县境内。其历史悠久,被称为"东方庞贝城",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拥有世界上最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楼兰、米兰、小河、伊循等著名的遗址遗迹,以及罗布泊、雅丹地貌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在若羌境内,是探险爱好者的天堂,走进古楼兰故里若羌,这片神秘土地讲述她传奇过往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她独有的"若羌之最"。</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若羌成为丝路南道繁华的交通枢纽到了魏晋之后,若羌随楼兰淡出历史。隋代在若羌设郡设镇,唐朝特派粟特籍官员康艳典筑典合等九城垦荒屯田以防吐蕃。进入明末,若羌县境人员稀少,田地废弃,只在少数河道绿洲湖畔湿地,还散居着一些罗布人聚落。</p><p class="ql-block">清政府时期陆续设置善后及县丞机构、安置招徕人民生产,若羌发展渐趋有序。晚清时期,积贫积弱,主权屡遭外侮。许多外国人纷纷前来,以探险为名,违法发掘古代遗址遗迹,致使大量珍贵文物瑰宝流失国外,历史上名震一时的楼兰(若羌)在探险风潮中得以重现天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陆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若羌大地走向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始羌始源寻踪</p><p class="ql-block">若羌,原为"诺羌",属城郭名,诺羌是以部落名命名的,是羌人所建的部落。北界与鄯善相接,西与且末和小宛相接,南邻昆仑东界大约从哈那木不大柴沟、丁字口向南,经过山,台吉乃尔湖,到达阿勒克戛图一线。西汉(公元前36年)为西域三十六城郭之一,三十六城郭中以部落名称来命名的只有诺羌。《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中记载婼羌,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者五百人,以游牧为业,经济上,随畜逐水草, 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境内山间出铁,故能自造兵器。</p> <p class="ql-block">若羌历史沿革表(一)</p><p class="ql-block">"若羌"原称"诺羌",为西域三十六城郭之一。西汉前元四年(前176年),为楼兰城。</p><p class="ql-block">西汉元凤四年(前77年),更名为鄯善,迁都扦泥城(今若羌镇)。</p><p class="ql-block">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今新疆包括今若羌在内的广大地区纳入中国版图。</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鄯善灭,遂为魏之郡县。</p><p class="ql-block">北魏兴安元年(452年)至隋大业四年(608年),鄯善为吐谷浑占据。</p><p class="ql-block">隋大业五年(609年),设鄯善郡,同年废郡置鄙善镇。隋末,鄯善为吐谷浑重新统治。</p><p class="ql-block">唐上元二年(675年),鄯善城改名石头镇(又称典合城),隶属于沙洲辖。</p><p class="ql-block">贞元元年(785年)至唐末(906年),石头镇沦为吐蕃所统治。</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907年)至北宋(1127年),前期石头镇属西州回鹘,后期属于阗。</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石头镇为西辽王朝所</p><p class="ql-block">统治。</p> <p class="ql-block">若羌历史沿革表(二)</p><p class="ql-block">元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1251年,元在西域实行行省制,石头镇属别失八里行省辖。</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石头镇改名为罗布镇。</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罗布镇相继受察合台汗、莎车、叶尔羌汗、准噶尔汗统治。</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清朝取代准噶尔统治</p><p class="ql-block">该地。</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时今县域属阿克苏道喀喇沙尔直隶厅辖地。</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卡克里克县丞,隶新平县辖。</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升为婼羌县,隶焉耆府辖。</p><p class="ql-block">民国2年(1913年),诺羌县直属阿克苏道辖,民国9年(1920年),由阿克苏道辖划归焉耆道辖。</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婼羌隶属焉耆专区。</p><p class="ql-block">1954年,焉耆专区撤销,诺羌县隶属库尔勒专区。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婼羌"简写成"若</p><p class="ql-block">羌"。</p><p class="ql-block">1960年起,若羌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若羌并入楼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8年,一支由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p><p class="ql-block">张骞经历几十年各种艰险,两度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城彝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 告上奏汉武帝,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司马迁用了四个字,来评价张骞的这一伟大历史功勋:"张骞凿空",信夫!</p> <p class="ql-block">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楼兰归汉历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冒顿杀父自立单于,灭掉了存在1300多年的东胡族(后来慕容家族的先祖),匈奴实力实现了暴增,随后又打垮了强大的月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朝新登基的汉文帝刘恒写了一封信:我"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廓,皆以为匈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8年,距白登之围62年,十八岁的汉武帝计划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派张骞出使西域,联日益衰落的月氏,夹攻匈奴。</p> <p class="ql-block">赵破奴,西汉武帝时期的将领,太原人,为霍去病军司马。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出征匈奴,获得大胜,被封侯。元封元年(前110年)破楼兰,太初元年(前104年)攻击匈奴失利被俘,天汉元年(前100年),与其长子从匈奴中逃归。</p> <p class="ql-block">班超</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羌</p><p class="ql-block">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廓对峙的局面。天山以北有乌孙和车师,天山以南有焉耆、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廓。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局更迭频繁,各种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对西域的管理弱了许多,具有三个特点。即分散性、多样性和连续性。</p><p class="ql-block">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原王朝向西域派出了行使主权的官吏。2、在西域推行中原的政令。3、册封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4、西域各廓首领向中原王朝派出质子"入侍"。5、中原王朝在西域实行中原的行政制度。</p> <p class="ql-block">玄奘</p><p class="ql-block">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且末)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城,即楼兰地也。</p> <p class="ql-block">1759年,清朝设置军政机构进行统辖。初期,出于戒备心理,制定律令,以伯克制治理南疆,因此,地处天山南路的若羌地区农牧业生产虽有发展,但进展迟缓,人口增幅有限。直到清军收复新疆建立行省,实现与广大内地统一的一同体制,若羌移民设县,若羌才有了发展基础。随着局势的稳定和当地官员的规划引导,若羌人口增长,开垦规模增大。进入民国,则渐具规模,县属机构渐次完备,各项事业日益建立,逐步走向正规。</p> <p class="ql-block">清时全域图</p> <p class="ql-block">告别楼兰,向茫崖进发</p><p class="ql-block">晚下榻青海茫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