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熊密码孔繁志

索成

<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西北麓,"中国冷极"地区,在原始森林中,使用驯鹿游猎的鄂温克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尚处在原始社会父系家族公社阶段。被称为′′使鹿鄂温克人′′。</p> <p class="ql-block">觉乐驯鹿营地的撮罗子冯训林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社会发展缓慢,1957年人口极少仅136人,居无定所,住在′′撮罗子′′(圆锥形简单住房)里,吃兽肉,穿兽皮,饲养驯鹿,与野兽共舞,与大山共枕眠。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千百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森林文化,游猎文传化,驯鹿文化,桦树皮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更鲜为人知。比如传统的刻木记事(记天数),森林中的树号,信仰万物有灵,神秘的萨满教,狩猎历法,一年六个时候(季节),奇特的图腾崇拜,熊是他们祭祀的圣物,形成了"敖教尔(传统和习惯)"。可以说每一个传说都存在一个秘密,就连花纹图案都有外人不能解释的内容。他们从图腾崇拜时代开始,就存在着祭熊仪式,蕴含着无人知晓的秘密。使鹿鄂温克人自已口耳相传只知道一年有六个时候(季节),也不知道祭熊时"柳条捆六道″是什么含义,也没被世人揭晓。本人经多年研究试图破解祭熊密码。</p><p class="ql-block">有熊氏轩辕黄帝早已把基因融入到汉族的血脉之中。中国55个少数民族就有12个图腾崇拜熊,可见熊的威力巨大。</p><p class="ql-block">1957年呂光天先生在大兴安岭原始密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遗物,"即在两棵落叶松树之间,悬挂着用桦树条捆好的一捆东西,这是什么呢?原来是鄂温克人葬熊的一种遗物。"</p><p class="ql-block">最初吕光天先生以"崇拜熊的奇特习俗"为题著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笫三期《化石》杂志上。</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秋甫等著的《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书中,专门写出使鹿鄂温克人"图腾崇拜"一节,详细描述了使鹿鄂温克人把熊作为他们图腾的过程,在书中有一幅祭熊的真实照片。下面就是这幅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风葬熊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你能看出或找到祭熊仪式中的密码吗?</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的民族图腾是熊,自古形式了对熊崇拜的风俗习惯、禁忌、仪式一系列的特殊现象。</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对凶猛无比的熊十分惧怕,害怕和熊接触,敬而远之。一提起熊或与熊遭遇,就攀亲结贵,对公熊称呼"合克"(爷爷),对母熊称呼"恶我″(奶奶),认为熊是鄂温克人的祖先,自已是熊的后裔,这样熊就不能另眼相待了,可以和平共处。</p><p class="ql-block">一则传说故事讲的是鄂温克人与熊的关系。故事说:有一个猎人进山打猎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带进山洞,强逼猎人与它成婚。猎人被逼无奈,便在山洞里与母熊生活了几年,直到他们生了一只小熊。后来猎人从山洞中逃了出来。母熊发现猎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去追赶猎人。追到江边的时候,发现猎人乘木船跑了。母熊为此十分气脑,就把小熊当场撕成两半,一半抛向猎人,一半留在身边。留在身边的成了后来的熊,抛向猎人的就是后来的鄂温克人。(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第61页)。这个故事说明了使鹿鄂温克人与熊的亲缘关系,对熊的尊重、崇拜是有历史渊源的。</p><p class="ql-block">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偶然碰到熊肉,特别是熟食,抗饿解馋,还能获取熊的力量。但是长期形成的恐惧心里还是怕熊的报负,出现了边吃熊肉,边祷告的现象:不是鄂温克人吃你的肉,是乌雅吃你的肉…慢慢形成了吃熊肉的一套仗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p> <p class="ql-block">呂光天先生在1979年《化石》杂志笫三期上发表了《崇拜熊的奇特习俗》一文,展示了使鹿鄂温克人的对熊的图腾崇拜。</p><p class="ql-block">原文写道"凡是到过大兴安岭西北麓一带原始密林的人,都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两棵落叶松树之间,悬挂着用桦树条捆好的一捆东西,这是什么呢?原来是鄂温克猎人葬熊的一种遗物。鄂温克猎人在这捆东西里装进了熊的许多骨头和五脏;另外,还要在两棵松树的阳面,刮开树皮做成一个平面,横刻十二道小沟,在沟里涂上各种颜色,并在第六道沟的两端,把熊的双眼镶在树上。而且人们要假装哭泣,给熊敬烟,与老人死时的仪式相似。"</p><p class="ql-block">此文后收入呂光天著的《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一书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捆遗物並没有说明上有用六条柳条捆绑。</p><p class="ql-block">其后1962年在秋浦等著的《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书中出现了"并用柳条捆六道"的说法,这就增加了新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含义,"六道柳条"成为不解之谜。并发表了采集大兴安岭祭熊的照片和吃熊肉的场景,还增加了"在上风处点燃火堆,用烟薰熊的尸首除污"的程序。</p> <p class="ql-block">中华书局出版的巜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秋浦等著,1962年2月第一版。</p> <p class="ql-block">秋浦在《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一书的绪言中写道:"就是依据历次实地实地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而写成的。"在后记又告诉我们"由于鄂温克没有文字,历史文献又对游猎于额尔古纳河畔的这一部分鄂温克人缺乏记载,因此,这次编写主要是根据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1957年深入这一部分鄂温克人中进行直接访问所得来的材料,同时也适当地利用有关其他部分鄂温克人以及与鄂温克人有历史源渊关系的鄂伦春人的调查材料。</p> <p class="ql-block">在1957年5月至7月,郭布库、呂光天、乌云达赉等在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居住的大兴安岭奇乾地区的"亚格鲁其千乌力楞"进行了40天的调查和观察。1960年8一9月间郭布库、滿都尔图又作了一次补充调查。对在编写《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修改,祭熊的过程进行了补充。</p> <p class="ql-block">👂(上)集体吃熊肉</p><p class="ql-block">(下)风葬熊骨</p><p class="ql-block">照片载该书第17页,应该是调查时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如叶舒宪先生在《熊图腾》一书中说:使鹿鄂温克人的祭熊仪式是其萨满教信仰与图腾崇拜的核心体现,其中隐含的历法符号主要通过仪式中的特定数字和自然关联得以表达。尽管仪式未直接采用系统历法,但其关键符号(如“十二道沟”)深刻反映了鄂温克人对时间循环、自然节律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模拟风葬熊骨再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怎么记事呢?自古就有在柳编碗篓边沿刻划记天数、在森林里狩猎砍树号标记路途的习俗。</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的祭熊仪式及习俗,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保留着狩猎历法的文化遗产,起着记事功能,传承狩猎历法。祭熊仪式每种形式都有一定含义;每个程序都反映狩猎历法内容。</p><p class="ql-block">先看看使鹿鄂温克人祭熊的内容,猎民打死熊后,直到吃肉之前任何人都绝对不能说熊是我们打死的,要说′′阿信恰(睡觉了)′′。在剝公熊皮时,必须先割掉睾丸,把它挂在树上,然后动手剝皮。认为这样熊才老实,同时要祷告一番。</p><p class="ql-block">剝熊皮时绝对不能割断动脉,必须把血挤进心脏里去。熊的脖子也不可随便切断,而是先把小肠取出绕熊头三周后才可切断。剝皮用的刀子不能叫刀子,而是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之意)。打熊的枪不叫枪,而叫″呼翁基″(打不死任何动物的的工具一一吹火器)。在剝熊皮的过程中,每道工序猎民在动手之前都要说一些隐讳的话。比如割到耳朵时打口哨说:山里风刮的很大,大树刮得吱吱叫,你啥也听不见了。割断四个熊掌时说:你搬动大石头,不小心把脚勃子砸折了,你不能走路了。</p><p class="ql-block">猎民出猎一般都不带驯鹿,沉重的熊肉放在原地,只能带回熊眼丶熊胆丶熊掌等。在回"乌力楞′′路上间隔一段在树上用砍树刀砍出树号,方便第二天妇女牵着驯鹿找到已经被肢解用熊皮遮盖着的熊肉,驮回′′乌力楞′′。按照使鹿鄂温克人习惯,熊皮、熊胆、熊掌归属前来驮熊肉者所有。</p><p class="ql-block">驮回的熊肉,不管几家都要平均方配,轮流宴请全′′乌力楞′′(家庭公社)人员,只到把熊肉吃完。因为他们有一个讲究,熊肉吃不完不准带走,熊油可以带走。</p><p class="ql-block">在吃熊肉的日子里,人们吃喝玩乐,像过节日一样。猎民布冬霞说:′′打着猎物的日子就是节日。′′使鹿鄂温克人虽然没有"熊节″,在猎到熊的的日子里,像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各家各户轮流大摆宴席,主妇们忙碌起来,煮熊肉、剁熊肉馅、炸熊肉丸子、烤松鼠、炖蘑菇棒鸡、薰野兔、河水炖河鱼,飞龙汤应有尽有;主食有烤列巴(面包)、炸阿拉吉(面食)、馅饼、闷大米飯。主人拿出珍藏的白酒,熬蓝莓汁,煮驯鹿奶茶。当然熊宴还是以熊肉为,配菜只是调节口味,也不是家家都这么丰盛。主男人们冬季砍冰块、夏天挑水,找驯鹿,检查猎具,清理出跳舞场地,讲故事,谈天说地。孩子们喜笑颜开,学滑雪,骑驯鹿,捉迷藏,听故事,帮助大人干活。</p><p class="ql-block">剥完熊皮后,把熊头、食道、心脏、肺、肝连同各掌五趾及右上肋骨二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二根,用桦树条包好,并用柳条捆六道,头向东安葬在事先架好的两棵树中间的横梁上。安葬熊要选择挺拔、顺直的松树,前后两棵树对准日出方向,两棵树中间绑一根横杆,把两棵木的南面削成平面,横刻十二道沟,并用木炭、鲜血和各种野花的颜色,涂成五颜六色的横道面。在靠头树的第六道沟的两侧,砍出刀口,把熊的眼睛安上去。这些就绪后,参加的人们都要假哭致哀,并在上风处点燃火堆,用烟薰熊的尸首除污。</p><p class="ql-block">宴席开始了主要是吃熊肉,也有自已习俗。长者舀一匙油炸丸子学乌鸦叫″嘎、嘎、嘎″喊三声后吃进嘴里。依次传递同歺男人,每个男都用同样动作舀食熊肉丸子,这样在男人中间传递3遍后把装盛熊肉丸子的铝锅递还给好女。妇女们接过去随便食,不像男人那样喊叫。</p><p class="ql-block">再接下来开始吃熊肉,长者用猎刀割一小块熊肉插进熊下颌骨牙齿上,再割一小块熊肉抛进火堆,敬火神、嘴里叨咕"尼胡格勒″(请火神再赐猎物)、然后才割吃熊肉。接着其他男人才按同样的程序割吃熊肉。妇女们只能吃熊肉丸子,面前不摆放熊肉。铝锅里的熊油谁都可以蘸列巴吃,喝茶,其它配菜可有可无,不是必须品,用来平时临时吃的。</p><p class="ql-block">宴会后,剩余熊肉各自端回,各家的熊肉女人就可随便吃了。分到各家的熊肉快要吃完了,轮到驮运者宴请。</p><p class="ql-block">宴食是熊的后半段,各项程序与上次宴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不那么庄重、严肃,气氛开始活跃,有兴趣的人也可以进行喝熊油比赛。一些对熊致欠词,洗脱猎熊的原罪。大家依次喝酒、吃熊肉,高兴了还要进行喝熊油比赛。然后唱歌、跳舞,继续喝酒吃肉,直到尽兴而散。</p><p class="ql-block">猎熊后,一般人家在原地住五、六天,按照习惯各户把熊肉吃完,风葬熊骨后才可搬迁,不熊携带熊肉,熊脂或熊油可以带。搬迁时,将各户熊骨收集在一走,按熊体顺序用桦树条包好,用柳条系好,在篝火上燎三遍,然后抬着挂到事先做的两棵树的横杆上风葬熊的骨骸。在上风头拢堆火烟薰熊骨除污,人们假装哭泣、祷告,然后起程搬迁。</p><p class="ql-block">叶舒宪先生提出"这里为什么要突出"第六道沟′′和′′捆上六道柳条′′呢?数字″六′′背后的信息是什么呢?我们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没有给出答案。″‘</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使鹿鄂温克猎民剝熊皮。王孟龄、李长利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的祭熊仪式,反映出使鹿鄂温克人图腾时代的狩猎历法。</p><p class="ql-block">一丶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在两棵落叶松的南面各刻画十二道沟、镶嵌熊眼、着色,像征着熊死后进入美好的世界,正是传统的"坐北朝南"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祭熊仪式的举行,本身就是狩猎丰收。熊在大兴安岭是个厐然大物,几百斤的熊肉一个"乌力楞′′的人能够多吃几天,全体人员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三、两棵树的十二道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是一道沟。把熊的两只眼睛镶嵌在笫六道沟的朝头一端,是一年的分界,是告诉世人一年两个季节,每个季节六个月,有人说是熊冬眠的周期,这和古代农历相吻合。远古时代对季节的划分就是春秋两季。说春,春夏相连;说秋,秋冬一脉。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春、夏、秋、冬四季历法。把祭祀熊骨的柳条捆相连在两棵树上,表示连年都有祭熊仪式,狩猎丰收。</p><p class="ql-block">四、桦树条包裹中有熊头、食道、心脏、肺、肝连同各掌五趾及右上肋骨二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二根,并用柳条捆六道。猎民解释说,熊从头到脚全了,是祭祀的一个完整的熊。十全十美,熊再也挑不出啥毛病了。</p><p class="ql-block">五丶熊骨需用柳条捆六道,正是狩猎历法的核心。"六道柳条"代表着使鹿鄂温克人近代在大兴安岭游猎创制的六个时候(季节)的狩猎历法。具体六个时候(季节)是:</p><p class="ql-block">1丶"土格"(公历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天气酷寒,雪及腰深,古代停止狩猎活动,俗称"休猎期)。现代被称为"打灰鼠的时候。简称:冷(冬)。</p><p class="ql-block">2、"诺罗吉"(公历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打鹿胎的时候。简称:曜(初春)。</p><p class="ql-block">3、"农念"(公历4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打鹿茸,挡鱼樑子的时候。简称:暖(春)。</p><p class="ql-block">4、"允喀"(公历6月中旬至6月上旬),蹲碱场狩犴、鹿的时候。简称:热(夏)。</p><p class="ql-block">5、"保罗"(公历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用鹿哨叫鹿,猎取鹿鞭,晾兽肉的时候。简称:霜(秋)。</p><p class="ql-block">6、"西格勒"(公历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狩猎旺季的时候。简称:雪(初冬)。</p><p class="ql-block">关于使鹿鄂温克人的狩猎历法,是他们根据游猎的地理环境丶森林气候,动物的活动规律、候鸟迁徒、植物生长节律及山川河流特点总结出的独有的物候历法。详见拙文《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狩猎历法调查》,载《中国民俗学网2017、10、20》;《狩猎历法初探》,载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1年9月第一版,第149一166页,请方家指正。使鹿鄂温克人从2003年8月10日才放下猎枪,从定居游猎走向驯鹿畜牧业,狩猎历法或多或少在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鹿鄂温克人从惧怕熊,敬畏熊乃至于不杀熊,不吃能肉,形成熊的图腾,到猎熊吃熊肉,祭祀熊,甚至举行祭祀仪式,保留从看到熊、猎熊、吃熊肉以祭祀中的民俗可以总结出使鹿鄂温克人的图腾崇拜产生、成熟于母系社会,减弱、松驰于父系社会,结束于现代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