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的美篇

<p class="ql-block">陈天培,广东深圳市人,英语大专毕业,高级教师。《两广诗词论坛》版主,《北上广诗词论坛》常管,《惠州市惠阳诗社》社员,《中华诗经阁》编委,《中华诗词专刊》副总编,《深圳市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社员。现有诗词创作一千多首,均发表在《中国诗词论坛》和《中华诗词论坛》及各类诗词刊物或平台上。</p> <p class="ql-block">诗词中的专有名词(六)</p><p class="ql-block">1. 托物言志</p><p class="ql-block">概念:将作者的理想、志向、品格等抽象情感,寄托在某一具体事物上,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内心追求,使情感更具体可感。举例:于谦《石灰吟》中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 “石灰” 不怕粉身碎骨、坚守清白的特质,来表达自己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p><p class="ql-block">2. 动静结合</p><p class="ql-block">概念:在诗句中同时描写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形成对比或互补,让画面更鲜活、有层次感。举例:王籍《入若耶溪》中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 是动态声音,“林静”“山幽” 是静态环境,以动态的声响反衬环境的宁静,让静谧感更突出。</p><p class="ql-block">3. 虚实结合</p><p class="ql-block">概念:“实” 指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场景;“虚” 指想象、回忆、梦境或未来的情景。两者结合可拓展时空维度,丰富诗句内涵。举例: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时” 是诗人当下真实的处境(实),“共剪西窗烛” 是想象中未来与妻子团聚的场景(虚),虚实交织,更显思念之深。</p><p class="ql-block">4. 视听结合</p><p class="ql-block">概念:同时调动视觉(看到的景物,如色彩、形态)和听觉(听到的声音,如鸟鸣、风声)两种感官,让诗句描写更立体,读者如身临其境。举例:杜甫《绝句》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鸣” 是听觉描写,“翠柳”“白鹭”“青天” 是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既听到鸟鸣声,又看到鲜明色彩,画面生动鲜活。</p><p class="ql-block">5. 景中含情</p><p class="ql-block">概念:在描写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隐藏在景物的细节、氛围中,让景物自带情感色彩,读者能从景中读出作者的心境。举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全是景物描写,但 “枯藤”“老树”“昏鸦” 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暗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与愁绪。</p><p class="ql-block">6. 情随景生</p><p class="ql-block">概念:作者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景物的变化带动情感的起伏,情感与景物的出现有明显的 “因果关系”。举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秋景” 的萧瑟(景),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戍边的愁苦(情),是先见景、后生情。</p><p class="ql-block">7. 情中见景</p><p class="ql-block">概念:以抒发情感为主,但在情感表达中,会自然带出与情感匹配的景物细节,让情感有具体的 “载体”,不至于空洞。举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核心是抒发思念丈夫的 “销魂” 之情,但通过 “帘卷西风”“黄花” 的景物描写,让 “愁绪” 有了画面感,更显真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