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午休后,推开窗时,黑沉沉的云正沉甸甸地压在楼顶上,风卷着细碎的凉意扑在脸上,心里莫名就揪了一下——这天气,怎么看都藏着要下雨的苗头。我盯着晾衣架上飘动的衬衫,手指下意识问家里的小度:“小度小度,今天下午有雨吗?”小度回:“苏州今天下午没有雨,全天12度至18度。”我听完像吃一颗定心丸。不可否认,它曾多次精准预警台风与寒潮,帮我避开不少麻烦,这次想必也不会错。我甩甩头压下疑虑,转身带上门去散步。</p><p class="ql-block"> 刚走到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几滴冰凉雨丝就飘落下来,砸在脸上。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瞬间,冷汗差点冒出来——方才还只是阴沉的天,此刻已被墨色乌云彻底吞噬,细密的雨丝正斜斜扫过脸颊。“回头收衣服!”我自言自语说了句,拔腿就往家跑。</p><p class="ql-block"> 这也不是天气预报第一次出错。天气预报也是运用大数据进行的推算,结果与真实发生偏差,这一点,老百姓都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我有好几次被导航搞错线路。有一次,从张家港回苏州,导航让我在张家港那个高速出入口,来来回回走了四五趟。上周从昆山回苏州,在郭巷下了高速,左转是往市区家里的方向,右转则通往陌生的乡村,导航让我右转,我毫不犹豫地没有按照导航走,因为这条路我太熟悉了!不用说,大概率是导航系统又出现了临时故障。</p> <p class="ql-block"> 与AI打交道时,矛盾更甚。千万别信。AI 在许多时候特别擅长胡编乱造,驴唇不对马嘴;AI自娱自乐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数据,初看以为是来源可靠,细究起来,纯属杜撰。有一次,编制了一道简单的利息计算,AI也能搞错小数点,错得离谱。</p><p class="ql-block"> 近日,参加了一个征文比赛。主办方声明:Al作品请勿投稿参与活动,并且要求作者投稿时请用“朱雀Al检测助手”对作品进行检测,评选时Al作品一票否决。评审组初评时将逐篇用“朱雀Al检测”对作品进行严查,检测为全人工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评选。</p><p class="ql-block"> 笔者写妥征文,用朱雀AI检测,嗅探到AI浓度:0%。本人将作品使用AI进行检查修改,经过AI染指的作品,嗅探AI浓度立即上升至75%。</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对AI发出指令:请认真修改,保持人类的思想,保证修改后的作品,在使用朱雀AI文本检测工具时,嗅探到的AI浓度大幅度降低到50%以下。</p><p class="ql-block"> 弹指间,AI修改的新作出炉,朱雀大师嗅探到AI浓度:100%。 笑掉眼镜之时,这不禁让人深思,无论是辅助写作的AI,还是识别辅助写作的朱雀AI,一个矛,一个盾,合在一起,就是矛盾。谁对谁错,矛盾知道。大家都不要过度依赖。评委编辑们,对作者辛苦成果,转头用识别AI的工具去甄别,可能常把真人作品误判为机器生成。这就像古老的“矛与盾”悖论,一边是不断迭代的生成式AI,一边是号称能精准识别的检测AI,究竟谁更“厉害”从无定论,反倒是盲从它们的人,总在来回拉扯中浪费精力。</p> <p class="ql-block"> 当然, 天气预报、导航、AI等等,这些科技手段,并非一无是处:天气预报通常能勾勒大致天气趋势,导航通常能提供基础路线,AI通常能快速生成参考内容,职场前辈的“经验之谈”通常能帮新人避坑。但一旦把它们奉为圣旨,麻烦便会找上门:有人照搬“少说多做”,藏起想法点子创意错失人生的机会;有人盲从AI答案,交出的方案满是漏洞百出;有人硬套“人生模板”,在焦虑中身心俱疲战斗至退休一无所获。</p> <p class="ql-block"> 这些“预报”本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当成人生指南。就像天气预报算不准一朵云的突发转向,导航摸不清道路的临时变动,AI解不开个体需求的细微差异,检测AI也辨不明文字背后的真实温度。真正的生活从不是按预设运行的程序,方向对不对、内容合不合、日子过得舒不舒服,既要参考“预报”的提醒,更主要的是,要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思考去甄别、用脚步去试探。</p> <p class="ql-block"> 毕竟,任何精准的工具,都抵不过亲身感知的真实。大家请把人生的 “方向盘” 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别让 AI 代替我们走过本该亲身体验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