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由湖南省茶业协会与新化县结对开展的“茶产业帮扶助振兴”社会服务活动,在蒙洱庄园民心茶室温情启幕。为期十天的《新化红茶适制茶栽培技术规程》专题培训,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根脉、标准化技术为支撑,为新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双重动力,让千年湖红茶香在乡村振兴路上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作为“湖红之源”,新化产茶史逾1500年,从唐代“蒙洱茶”、宋代“渠江薄片”贡茶到明清茶马古道上的“琥珀金枝”,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2020年“新化红茶制作技艺”更入选湖南省非遗名录。此次培训精准衔接“非遗传承”与“现代生产”,湖南省茶业协会不仅特邀湖南省茶科所王沅江所长等茶学专家团队,更联动李洪玉新化红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临授课,让8万余涉茶人员既学标准规程,又悟古法匠心。</p> <p class="ql-block"> 培训采用“理论精讲+非遗实操+现场示范+视频拍摄剪辑”五维模式,实现传统与科学的深度融合。在民心茶室的理论课堂,专家详解《新化红茶适制茶栽培技术规程》:从600-1200米黄金海拔选址、pH值4.5-6.0富硒红壤改良的产地要求,到槠叶齐、湘茶研8号等适制品种5:4:1的科学搭配,再到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的标准化方案;非遗传承人们则拆解技艺精髓,分享“清明至谷雨间一芽二叶初展”的采摘秘诀、竹匾薄摊8-12小时的自然萎凋心法,以及28-32℃控温发酵、松柴明火分三次烘焙的古法工艺 。蒙洱庄园的生态茶园里,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从茶树修剪如何保留“紫芽红心”特质,到鲜叶采摘如何避免芽叶破损,让茶农直观掌握“有机绿色种植+非遗工艺”的协同技巧。</p> <p class="ql-block"> 此次结对培训是湖南省茶业协会践行社会服务责任的生动实践,更是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通过将非遗传承技艺融入现代栽培标准,既守住了新化红茶“松烟香、花果韵、山野气”的核心特质,又推动产业向规范化、高品质方向升级。下一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以“技术+非遗”为双引擎,培育更多懂标准、通古法的新型茶农,让千年湖红茶香飘更远,让茶叶真正成为新化乡村振兴的“黄金叶”。</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只知道老祖宗传的‘松烟烘焙’香,现在懂了要先选对海拔种茶,发酵时控制好温度才能锁住花果香!”参与培训的茶农拿着技术手册和非遗技艺笔记,满脸收获。十天里,民心茶室茶香与书香交融,标准化规程破解了传统种植的盲目性,非遗技艺则为规模化生产注入独特风味,搭建起“专家-传承人-茶农”的三方沟通桥梁。</p> <p class="ql-block">茶香润乡土,匠心续华章。这场跨越十天的技术盛宴,让非遗技艺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生,让科学标准为古法传承保驾护航,在茶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出湖湘帮扶与文化传承并举的精彩答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