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世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传佛教名寺,海拔3700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依山垒砌,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而建。</p><p class="ql-block"> 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大规模重建,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及西藏政教合一统治中心。此后历世达赖相继增建,规模逐步扩大。</p><p class="ql-block">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和2001年大昭寺、罗布林卡作为扩展项目相继列入。</p><p class="ql-block"> 白宫(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和政治活动中心)、红宫(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举行宗教活动场所)及僧房等组成,殿宇嵯峨,布局严谨。</p><p class="ql-block"> 采用花岗石砌墙,地面和外墙顶使用藏式阿嘎土(经歌舞夯筑而成),白马草墙(以耐候性强的怪柳为材料)减轻墙体承重,屋顶和地面使用阿嘎土,殿内木结构采用可拆换的榫卯结构。</p><p class="ql-block"> 金顶辉煌,白墙红窗对比鲜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还饰有鎏金宝瓶、幢和经幡等,兼具宗教象征与装饰性。</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艺术宝库:宫内有宫殿、佛堂、灵塔殿等,收藏唐卡、壁画(记载佛教历史、文成公主进藏等)、释迦牟尼像、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如五世达赖灵塔高14.85米,耗费黄金11万两)等无数珍宝。</p><p class="ql-block"> 见证汉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大昭寺供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红宫扩建由藏、汉、满等民族工匠协作完成,灵塔修建多得中央政府资助。</p><p class="ql-block"> 是藏式建筑杰出代表,融合汉藏建筑风格,代表西藏建筑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政教合一建筑的唯一现存例证。</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由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后经元、明、清历朝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已有13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地位至高无上,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规式,融合藏、唐、尼泊尔、印度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典范。</p><p class="ql-block"> 环大昭寺内中心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囊廓”,环外墙一圈称“八廓”,辐射出的街道为“八廓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林廓”,这是藏民转经仪式的三条环型路线。</p><p class="ql-block"> 寺前香火终日缭绕,信徒虔诚叩拜,在门前青石地板留下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见证岁月与朝圣者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是围绕大昭寺形成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转经道与传统商业街区。 </p><p class="ql-block"> 藏语“八廓”意为“中转经道”。街区由八廓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构成环形街道,周长约1000余米,内含35条街巷,属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管辖,下辖4个居委会、199个居民大院。</p><p class="ql-block"> 作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囊廓、八廓、林廓),八廓街自7世纪大昭寺兴建以来逐步发展,融合宗教、文化、民俗与商业功能,完整保留了藏式传统建筑风貌与居民生活方式。2023年11月,八廓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