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次想起郭冬临主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我总是忍不住共情:小品中,郭冬临饰演的憨郭子为了出人头地,上着赶子给同事买车票,他抱着被子在火车站熬夜排队,结果没买到,还自己搭钱买了高价票 。但在同事面前,他却谎称自己在火车站有关系 。此外,他还答应帮邻居找民工扛五百斤大白菜,最后是让自己的老丈人化装成民工去扛。郭冬临通过精彩的表演,刻画了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热心人形象 。</p> <p class="ql-block">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硬撑,像极了我曾经陷入的困境——只是我并非想逞强出风头,而是总在他人求助的目光里,找不到说“不”的底气。曾经的我总怕扫了别人的兴,习惯把“好啊”“有事吭一声”挂在嘴边,可是后来才发现,那些不假思索答应下来的事情、抑或费尽心思去帮的“小忙”,正悄悄偷走我的时间,打乱了我原本的生活节奏。</p><p class="ql-block">其实,拒绝从来不是冷漠的盾牌,而是理智的篱笆。小时候常见这样的情形,母亲面对亲戚借粮,她将温热的白开水推过去,声音轻却沉:“俺家的粮恐怕也难顶到月底了,要不你再到别家看看?”那亲戚怔了怔,反而拍拍她的手:“理解,你们家孩子多,正是能吃饭的时候,我怎么忘了这个茬。”那时候觉得母亲有点“抠”,多年后才懂得,母亲用温柔的坦诚护住柴米油盐的生计,更避免了“把粮借出去全家饿肚子”的窘境。若当时碍于邻里情份而勉强应下,只会让自家生活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局。</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毕淑敏有一句话:“拒绝是生存的权利,如同呼吸般天然。”当旁人的请求如潮水漫过堤岸,那个守住分寸的“不”,恰是对彼此尊严的托举,也是对自己生活的负责。 </p><p class="ql-block">然拒绝需有根脉,深扎于自知与清醒的土壤。拿我来说,年轻时因为能组织一点文字,就有许多同事找上门来,请我为其写讲话稿或是经验材料,什么计划生育、发展养猪、民兵训练……杂七杂八都不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初时抹不开面子,总不忍推却,直到我自己的案头文件如山,自己的要事反倒搁浅。某日又有人找来,我咬咬牙道:“抱歉,我手头工作领导催得紧,实在不能再拖了,你还是另找他人吧。”对方愣神了片刻,竟笑着抱回他的一堆资料:“怪我糊涂,你该早说!”那一刻我才醒悟,“有求必应”并不等于心善,轻易应承后的暗自溃败,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p> <p class="ql-block">据说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千人调查,结果印证:合理的拒绝能斩断九成麻烦。倘若这“合理”运用得好,那便是“量力”的秤,亦是护心的甲。 </p><p class="ql-block">最难的“合理拒绝”,往往藏在最亲近的老交情里。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有一次他的战友要搞一次跨省聚会,让他牵头组织,说他“很有责任感,办事心细,大家信得过”。他明明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欠佳,却怕说“不”扫了大家的兴,硬着头皮应承下来。那段时间,他天天抱着电话联系战友,对着电脑查路线、比对酒店价格,眼睛熬得通红,血压也跟着升高。直到一次发微信时突然头晕心慌,被孩子送进医院,医生说他是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导致的。战友得知情况来看他,满脸愧疚与自责:“都怪我们考虑不周,让你遭罪了,聚会往后推,你安心养病!”他说这事让他明白,对老交情盲目“有求必应”,表面看是重情义,其实是让自己被拖入无休止的忙碌,最后既伤了身体,也让老伙计们心怀不安。</p> <p class="ql-block">当然学会合理拒绝,从来不是教你筑起高墙、对所有求助都冷眼旁观,更不是对他人困境的漠视。真正的合理拒绝,是在清晰认知自身能力与边界的基础上,做出的清醒选择:对于超出自己时间、精力范围,或是违背内心意愿的请求,坦诚说出“不”,这是对自己的保护;而当他人的需求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且不会让自己陷入疲惫与内耗时,伸出援手依旧是温暖的善意。</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站起身来,望向镜中舒展开的眉宇。这世间,从无万能的神明,唯有无愧的凡人。若是有人再要问起:“可能相助?”我当爽快地应答一句:“愿尽力而为。”若是力所不及,亦会坦然相告:“这次恕难从命。”因为懂得拒绝的重量,才更珍重承诺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说到底,拒绝是权利,更是修行。当我们不再把“有求必应”当成枷锁,学会在“帮”与“不帮”之间划清界限,便会发现:真正的自由从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拒之有度;真正的人生,不该被他人的请求困扰,而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由AI生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