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沙记 作者 姚伯祥

徐忠如

<p class="ql-block">天边的云霞染红了半边江水时,渡轮正缓缓驶向崇明長兴岛外的那片水域。波光粼粼间,几个模糊的影子遂渐清䏳起来一一那便是由六个小沙洲先后用人海战术筑垻连接而成的长兴島的一部分,而最西端的那一个,名叫石头沙。</p> <p class="ql-block">初闻此名,不免诧异:既无山峦起伏,亦不见巨石嶙峋,为何编要喚作(石头沙)?许是岁月深处藏着某种已被遗忘的秘密,又或许是早年间的某次偶然发现,让先辈们赋予了它这样看似矛盾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据老辈人说: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石头沙有黄志右粮户招人围堰垦种,是长兴岛诸沙洲中最早成陆的“元老”之一。那时的它,还只是浩渺江心中的一叶孤岛,如同一个试探的触角,从滔滔江水中悄然探出头来。而后,在1880年左右,它又从那个名为“崇宝沙”的母体中分裂而出,成为独立的沙洲,在江流与潮汐的拉锯中,经历着涨涨塌塌、永无定数的岁月。在其西面的长江中,还曾有过老石头沙,如今已悄然沉入長江怀抱,只留下传说供后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而真正让这片沙石之地迎来蜕变的,是20世纪60—70年代那场声势浩大的人工连岛工程。彼时,与它一同历经沧桑的鸭窝沙、瑞丰沙、潘家沙、金带沙等,在人们的努力下经人工堵汊,连成一体,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这个完整的长兴岛。</p> <p class="ql-block">我仿佛能看见那些赤着膊、流着汗的黝黑脊梁,在烈日与咸风中,喊着号子,将巨大的石块投入咆哮的潮水中。那时的号子,该是何等的悲壮与热烈;那时的石头,落入水中,激起的该是何等汹涌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然而,平静之下也暗蒇危机,四面环江,常年遭受江水的冲刷侵蚀,使得这里的地形变得极不稳定。每年的夏秋之际,台风高潮暴雨三兄弟齐来,暴雨连绵不绝,江水暴涨,汹涌澎湃的水浪拍打堤岸,仿佛随时都要将一切吞噬。隔江相望的瑞丰沙,就在半年之间被江水冲刷得所余无几。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县乡政府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力量抢险救灾,市政府拨付巨资,决定修建一道坚固的海塘以抵御未来的洪水侵袭。</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有幸跟随师父来到岛上参与建设工作,在那里搭建临时工程,记得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挑着米袋和行李,在创建港的河边,踏上纽姓老伯的丈八舢板上了石头沙,这是我人生之路的起点。虽只一月之久,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满大地时,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热情好客,常常款待客人。邀请我们一起品尝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水果,傍晚时分,大家围着油灯聊天说笑,分享彼此的故事。这些简单而又真挚的情感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大家庭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此外,我还见识到了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一一即便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能想出种种办法保护自己家园的安全。比如利用当地的芦苇编织(柴牛)加固堤坝基础:或是采用芦苇编织成芦芭,拼搭成草屋……每一种方法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经验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离开那天,中午潮水正涨,踏上纽姓老伯的舢板,望着渐渐远去的岛影,心中满是不舍,回望这片给予我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不禁思绪万千。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像石头沙这样的地方存在,才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吧!尽管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冲击着这片土地,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节奏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我所做的,不过是记彔下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我驾驶着小汽车,沿着笔直的潘圆公路一直向西行驶,双向四车道平整光滑,两旁的水杉成林,过了创建水闸,原来的小洪滩地,已变成了千顷良田,昔日的石头沙,今日已是石沙村,村民们住上窗明几净的楼房,墙绘、</p> <p class="ql-block">双桥、柑橘园,柑橘丰收采橘卖橘的橘农、旅游骑行的游客。到处能见到那熟悉的笑容听到那亲切的声音。</p><p class="ql-block">编辑 徐忠如</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