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西竹村李家人,生活在 一个社会动荡和巨大变革的年代。这数百年家族历史的巨变,连人带事,如果不记下来,就会稍纵即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近代由古代繁衍而来,今天从昨天演变而至,明天由今天发展而去。鉴古知今,了解过去,才能知道今天。对比变化,记住我们过去的荣辱苦难,发扬先祖的善行美德,一定会益于我们 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族的历史,太远的无从查考,如果这二三百年舍弃不记,甚至为了风水先生的影响进财之路,连父母坟墓前的墓碑也不能立的胡扯八道,那就是典型的数典忘祖了 。</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经济有很大改善,支嗣繁衍有很大扩展。但居地变迁,人丁分散。亲族之间,已渐行渐远。为继承先祖德善遗风,避免族群混乱,甚至逐渐消失,追记家族史迹和现实情况,已经刻不容缓。写志作谱须广闻博记、缜密考证,需要到多处调查了解。但因经济和写作人员条件所限,很难组成一个家谱家史的写作班子。所以孤陋寡闻且经济拮据的我,虽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历史责任驱使,我还是拿起来笔,凭借先人留下的有限资料和父母在世时的经历和讲述以及我亲历的社会生活,日以继夜,草成这一家族简谱。</p> <p class="ql-block">追祖寻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古的先祖无从查考。根据碑志资料,西竹村李氏家族的先祖是北宋时延津的状元李常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常宁,字安邦,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小潭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他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科中状元,当时已52岁。李常宁自嘉祐年间中举后,屡试不第,历经三十多年,考死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位皇帝,直到宋哲宗时期才如愿以偿。中状元后,他被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李常宁事亲孝顺,与弟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p><p class="ql-block"> 小潭李家先祖经战乱、洪灾,人员消失大半,剩下的也流落各地。其中有陆续迁移大潭村、小潭村和平陵村。西竹村李氏家族是康乾年间从平陵村迁至西竹村。</p><p class="ql-block"> 由于西竹村属于黄河故道河底中间,土地呈黏土状态,适宜种小麦和杂粮。明末清初,自平陵去西竹村弟兄两人,开荒种地,置买田产。来时村里没几户人家,当时村里有梁姓、程姓等几户人家。后来两人分别在各自的地里天然渠西(关帝庙东北角)和天然渠东自己的地上建了两座坟。我李家属于西老坟。</p><p class="ql-block"> 东老坟一支无从查考,西老坟一支也是七零八落。</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先祖李明在村东南角买下新坟地一块,李明一支正式从关帝庙后老坟迁出。</p><p class="ql-block"> 李明生子李习儒,李习儒有三子:长子李福田、(秀才李丕显之父),次子李福春(李永熙之父、李鼎佳之祖父)。我家系三子李福成一支。李福成生三子,长子李永发,次子李永恩,三子李永德。光绪七年十月初三分了一次家。是李永发和李永恩分的。族人李福田和李(福)春主持分家的。第二次分家是光绪十八年二月十三日,是李永恩和李永德分的。是族人,也是当时村里的唯一的文秀才李丕显主持分家的。此分单由李丕显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