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的热烈,我骑着电瓶车,越过苏州河的波光,一头撞进了1933老场坊的筋骨里,参加由上海老龄大学姜锁根老师组织的光与影的实习课。这座由钢筋与砖石筑成的建筑,瞬间褪去了工业时代的冷硬,成了光肆意挥洒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1933老场坊,这座建筑是近百年前一位英国设计师的杰作,作为屠宰场,它在规模、理念和工艺上都达到了巅峰。这座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含了中国风水学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建筑中的“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和“牛道”等特色风格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变幻无穷,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入囗踏入,最先撞见的是三层回廊的光影魔术。菱形格窗像无数个精致的棱镜,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金片,籁籁落在班驳的水泥地面上。那些百年前机器碾压出的浅痕,此刻被光填滿,竟成了跳动的音符——脚步踩过,影子随金片摇晃,仿佛在与旧时光合唱。抬头望,“伞形柱帽”撑起的穹顶下,光柱从镂空处垂落,尘埃在光里翻涌,像被喚醒的老建筑的絮语。</p>  <p class="ql-block">  沿着旋转楼梯向上走,午后的光愈发慷慨。它顺着高低错落的老虎窗淌下来,在巨大的圆柱上织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像给冷峻的钢架裹了层鎏金的纱。曾经轰鸣的管道此刻成了光的支架,金属的冷意被柔光融化,连管壁上的透迹都染上了温暖的色泽。一土耳其男子,站在楼梯转角处,光从斜上方的窗棂探进来,将铁栏杆的影子拉得纤长,在砖墙上画出细密的网格,风一吹,网格轻轻晃动,似在书写无声的诗。我拍下了这一画面。</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太阳正悬在穹顶上方,光透过镂空的穹顶筛落,形成一道朦胧的光柱,从顶层一直垂到一层地面。有人举着相机站在光柱里,身影被光勾勒出柔和的轮廓,砖墙的肌理在光的抚摸下愈发清晰。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故事,而光就是最懂故事的讲述者。在这里按下快门,无需刻意构图,因为午后的光早已为建筑镀上了最好的滤镜,它让冰冷的砖石有了温度,让沉默的钢架有了诗意,每一桢画面里,都装着老场坊与午后阳光的温柔邂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