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叁III老场坊

玲玲

<p class="ql-block">昵称:玲玲</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7410002</p><p class="ql-block">图片:个人制作</p><p class="ql-block">音乐: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申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和先生循着地图,搭乘地铁,一路兴致勃勃地前往那座久负盛名的老场坊,昔日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的旧址。当步出国际客运中心站,温暖的阳光瞬间包裹全身,也为这次游览定下了明亮的基调。</p> <p class="ql-block">  穿过几条充满市井气息的街巷,那座赫赫有名的建筑便赫然矗立在眼前。它没有浮华的装饰,那巨大而沉稳的混凝土体量在晴空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先生一边走一边说:“这当初是由英国建筑大师巴尔菲斯设计,并由上海滩三大建筑营造商之一的余洪记承建的。” 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为这座静默的建筑注入了历史的灵魂。我仰望着它,心想,在九十年前的上海,这两位中西方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便已通过这一砖一混凝土,完成了第一次握手。</p> <p class="ql-block">  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我们步入其内部。那一刹那,宏大的空间感与从头顶圆形穹顶倾泻而下的阳光,共同构成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在此刻变得无比具体。高耸的立柱、敦实的墙体、巨大的空间尺度,无不彰显着古典西方的力量与秩序之美。那经由岁月打磨的混凝土表面,在明媚的光线里,呈现出丰富的、带有颗粒感的灰色调,宛如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外方内圆”的整体结构。置身于这圆形的中央广场,抬头是被规整轮廓框住的湛蓝天空,一种奇妙的和谐感油然而生。这西方的建筑躯壳里,竟巧妙地包裹着一个东方的哲学内核——“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到,巴尔菲斯与余洪记,这两位跨越重洋的巨匠,一位用理性的笔触勾勒出工业时代的效率与卫生,另一位则用东方的智慧,将宇宙观与人文精神浇筑其中。这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场跨越了文化与时空的、无声而宏大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阳光,是今天最出色的使者,它透过廊桥间无数镂空的缝隙,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在盘旋而上的坡道旁,投射下清晰而变幻的光影。我们穿梭在明与暗的交错中,抚摸着那些曾被无数人与时光摩挲过的栏杆。</p> <p class="ql-block">  恰巧遇见一群爱好摄影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切磋交流摄影技术和光的应用。今日的光线成了最卓越的雕刻师,将廊桥与楼梯的镂空结构,化作无数流动的光斑,印在墙上、地上,也印在我们的身上。年轻的学员们拿着“长枪短炮”变换不同角度,不停的拍照,咔嚓声此起彼伏,引来许多游人的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昔日,这里是远东第一宰牲场,充斥着工业时代的严谨与冷峻。而今,它是创意与艺术的孵化器,时尚的秀场,游人的打卡地。功能的变迁,如同这流转的光影,为不变的骨骼赋予了流动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告别老场坊,重回喧闹的市街,恍如隔世。那个由阳光、混凝土与哲学共同构筑的世界,却深深地印在了心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能超越其最初的功能,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感谢这个晴朗的日子,让我得以走进这段凝固的历史,亲眼见证这始于1933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壮丽的建筑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2025.10.30于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