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上海132:江河记忆:一身戎装的城市行走

嘻之啷

<p class="ql-block">地铁载着未散的晨光穿行,我攥紧泛着油墨香的预约信息,站定在中山南二路2419号门前。上海数字文旅中心的玻璃幕墙将天青色揉进光影里,而我身上的新四军军装演出服——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年份里,它早已不只是一件衣裳,衣角熨烫出的挺括纹路,在晨风中轻轻舒展,像一面沉默的微型旗帜,悄悄拂动着岁月的重量。</p><p class="ql-block">2025年“一江一河”海派城市考古的开幕仪式在此启幕,16个区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共同搭起这场行走的舞台。8支队伍从这里奔赴不同的城市脉络,我跟随着第五条“水岸艺廊 万国博物”线路的领队,脚步从龙华古寺飘来的晨钟余韵中落下,正式踏上丈量城市的旅程。</p><p class="ql-block">路过西岸美术馆时,玻璃展窗里的现代艺术作品与军装的粗布纹理隔空相望,新潮与厚重在此刻温柔对话;走到龙美术馆,老厂房改建的建筑裸露着钢铁筋骨,斑驳的肌理竟与军装背后的岁月有了奇妙共鸣——它们都在时光里被打磨过,却始终挺着不曾弯折的精神脊梁。</p><p class="ql-block">世博会博物馆的展柜里,泛黄的旧车票、褪色的老海报还凝着当年的热闹,我指尖轻轻抚过军装的铜纽扣,抗战胜利80周年的刻度骤然清晰。展陈里那些浴血抗争的故事,与身上衣裳承载的烽火记忆,在此刻紧紧拧成一股绳,让这场“兜马路”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浏览,更像是踩着先辈的足迹,一寸寸触摸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白色立柱上,打卡集章本已盖满了不同形状的印记,每一枚印章都是一个鲜活的坐标,串联起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的路径。直到抵达外滩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行程画上句点。走向陈毅市长的雕像前。身着军装的身影挺直脊背,郑重抬手敬礼,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军装的军绿色、雕像的深灰色、黄浦江的粼粼波光,一同定格成永不褪色的画面。</p><p class="ql-block">从清晨5点迎着晨光出门,到下午3点沐着江风驻足,这一天的行走像一场流动的对话。我穿着承载记忆的军装,走过串联城市脉络的江河岸线,那些美术馆、博物馆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勾连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当暮色轻轻漫过江面,我摩挲着集章本上还带着温度的印记,忽然读懂这场“城市考古”的深意:我们兜的不只是脚下的马路,更是藏在砖瓦缝隙、江河波涛里的故事,是该永远铭记的、属于上海的精神年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