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志军 青云庵,是朝阳市唯一以“庵”命名的寺庙,坐落于建平县朱碌科镇二道河子村西头。占地3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云庵背靠金马驹山,前临二道河子。青砖青瓦,红门黄墙,苍松翠柏,肃穆庄严。 青云庵为三进院落,建有山门(正门、东西偏门)、钟鼓楼,院内依次为真武殿、伽蓝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 悬挂在真武殿门东侧的木匾 真武殿门外,挂有一块木匾,为村里的赵荣世老先生于1986年根据其父亲抄录的牌匾原文所复制。内容如下: <u style=""><i>序言<br>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二道河子屯青云庵,始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即公元一七三五年),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青云庵是我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宗教信仰和文化娱乐的场地。青云庵早年原有始建时的牌扁(匾,下同)(上面写有扁文)、大钟(上面铸有钟文)、石碑(上面刻有碑文等)。在上面记载着始建时期的历史情景。在文化革命时期以(已)被损坏,仅有知有此物件着(者),但对上面的内容、文字记载亦是不详,确难以考证。为了不叫这一文化遗产不(不字为多余)被遗(忘)掉,给研究我村文化历史或对我村历史文化感兴趣者提供线索,开方面(便)之门,我今根据家父早年昔日在原牌扁在日时,对始建牌扁扁文的记录,尊寻(遵循)着家父的意愿,现将始建时的牌扁上面的扁文重制成牌扁,并且一字不漏地写录下来,奉献于此庵,供广大人民群众及研究我村历史文化(的)学者们考证。始建时原牌扁全文如下:</i></u><br> <b>大清乾隆岁次乙卯年桃月<br>古北口外承德府波罗台乡二道河子会<br>首人等集资始建庵堂庵院每人各施土<br>地五亩<br>会首人<br>李 湖 五亩 <br>辛连登 五亩<br>何 钦 五亩<br>赵得贵 五亩<br>焦 亮 五亩<br>王思来 五亩<br>王 敬 五亩</b><div><b><br></b><u style=""><i>公元一九八六年农历七月初二日 赵荣世 敬献 </i></u> <br></div> 非常感谢赵荣世老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信息,使我们能够据此考证青云庵的始建时间,并铭记 7 位会首的功德。赵荣世老先生提到的牌匾、大钟、石碑,现已无存,庵院内唯有碑头一方。 碑头阳面 碑头阴面 关于青云庵始建时间,赵荣世老先生认为是“清代乾隆元年(即公元1735年),距今(1986年)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div><br></div><div> 《建平县宗教志》记载青云庵始建时间为“乾隆年间”。</div> 1988年版《建平县宗教志》截图 <p class="ql-block"> 关于乾隆乙卯年、乾隆元年。</p><p class="ql-block"> 据赵荣世老先生复制的匾文,青云庵始建时间为“大清乾隆岁次乙卯年桃月”。查乾隆年号共使用六十年,乾隆元年为公元1736年(农历丙辰年)。六十年内,惟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乙卯年(自1795年1月21日至1796年2月8日)。而前一个乙卯年,为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一年雍正帝驾崩,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次年改元乾隆,故乾隆元年为公元1936年。<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承德府、波罗台乡。 </p><p class="ql-block"> 查匾文内有“古北口外承德府波罗台乡二道河子”一语,《大清一统志》记载:雍正元年置热河厅;十一年于热河建承德州(改热河厅为承德州);乾隆七年于热河改设同知,裁承德州(撤承德州复改为热河厅);四十三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辖一州五县(平泉州,丰宁、滦平、建昌、赤峰、朝阳县)。 波罗台乡,是二道河子川在清代的行政建置。此乡名在建平县置县以前,此地归平泉州管辖时即已存在。二道河子在清代称波罗奤根河或波罗台沟河,所以这个区域的行政建制称为波罗台乡。波罗台(奤)沟,意为有泉水的沟。</p> 《平泉县志•区村志》所列治北、治东北部分乡名 据《大清一统志》所载可以断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之后,才有“承德府”建制。此前只有热河厅、承德州,没有承德府之称。而青云庵匾文中已有“承德府”之称,说明青云庵始建时间必然在乾隆四十三年之后。 据此可以断定青云庵始建时间“大清乾隆岁次乙卯年桃月”,应为乾隆六十年三月,即公元1795年3月至4月之间。 民国《朝阳县志》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