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海的子民与诗的证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评许海钦诗集《守住这片海》</span></p><p class="ql-block"> 黄敏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许海钦的新诗集《守住这片海》是渔人献给大海的蓝色情书。作为澳角村第一代渔民诗人,他以生命为笔、潮声为韵,将半个世纪的讨海生涯淬炼成诗,让海洋的魂魄在文字中永续流淌。这部诗集以“守”为精神内核,在海洋的咸涩与诗性的澄明之间,开辟出独特的审美空间。与其说这部诗集是文字的集结,不如说是一位“海的子民”用生命谱写的海洋证言。澳角村这个位于福建东山岛边缘的渔村,不仅是许海钦的地理故乡,更是他诗与远方的精神原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许海钦的诗笔触深沉地探入海洋的肌理。翻开诗集,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当白鬃马突然挣脱僵绳,你把我的船抛向浪谷,你撕碎渔网如撕碎合约,帆繚绳断裂的脆响,在狂涛腾起的波峰震荡,咸湿的浪头扑来,扑灭微弱的马狗灯”。他写潮汐的节律,写渔网的经纬,写海上日出,这些意象不只是风景画式的简单临摹,而是将海洋的内在脉搏与人类生命的颤动紧密相连。在《三代渔人》中,他写道:“三代渔人见证一座渔村的历史,绫网编织成绵延的家谱,把散佚在海水的词句,汇聚成一支源远流长的渔歌”。船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家族史与海洋文明的活态载体,是人与海千年对话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守住”二字是这部诗集的灵魂,也是一种文化姿态的宣言。这种守护,首先体现在对一种濒临消逝的生活方式的深情记录,如《初二、十六牙》《竹桁作业》、《夫妻船》《电灯捕》等诗歌中均有所体现。诗人以细致眼光与笔触,描绘了即将被现代化浪潮冲刷殆尽的渔村生活细节:织网的手势、观测天象的民谚、收敛海兄弟骨殖等。在《讨厉网的过往》中,他捕捉到那种与自然节律高度同步的生存智慧:‘’直到有一天,机器船开入澳角湾,柴油的气息漫过渔场,大马力拖网船卷起新的浪潮,讨厉网被叠进造船厂的库房,与桐油灰一起揳入新渔船的缝隙”。许海钦的诗歌,正在为这种即将失落的“地方性知识”建立一份珍贵的文学档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许海钦对海的“守护”不是简单的怀旧或对现代性的拒斥。诗人用“守住”这个动词,完成了从海洋的吟唱者到海洋伦理的践行者的身份重构。它的深刻在于清醒地意识到守护的复杂性。其诗集以“守”为核,展开三重时空对话:与历史的对话:在《沉没的运草船》中,他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澳角村一起海难事故,用诗的语言记录特殊年代的苦难,诗人说“今天,我用一首诗作证词,向那一阵风,向那段苦难提出上诉‘’;与现实的对话:记录高铁进岛、电商兴村的时代浪潮,却始终以“大海啊,我全部生涯的见证者,你收容我咸浪风干的泪痕,也锻造我坚强自信的汗滴,在渔场与商场的交界线,在航道与世道的转换之间,你依然是我难于割舍的亲人”的纯朴的情感抒发,守护渔村的精神原乡;与未来的对话:诗人以一首《校友》通过“小海燕诗社”的稚嫩笔触,让“归帆与浪花”的渔歌基因代际得以传承。这种守望并非静态的怀旧,而是如潮水般进退有度,超越了地域局限,触及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处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许海钦的诗歌语言,质朴而有力,没有过度修辞的浮华。他善用闽南地域语言元素,使诗歌充满浓郁的乡土韵味。这种语言不是装饰,而是其世界观的自然流露,是海洋文明在语言上的具体呈现。他的诗行间,既有大海的壮阔,也有对微小生命的深切悲悯,如对一条搁浅小鱼的凝视,对一朵浪花消逝的叹息。 在《老了之后》中,诗人写道:“我想把渔船、钓竿、绫网,都收回来,让它们陪伴着我,或者点燃一支闪烁的渔火,让我的心海灯火通明,偶尔我可以吐出渔网,去捕捉我的童年,等到心里溢出晚霞,我就把船舱里的水,一瓢一瓢还给大海”,在全球物质化的大环境里,这种纯粹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许海钦的诗歌,不仅守住了澳角那片具体的海,更守住了诗歌中一片日益萎缩的精神海域——那片与自然共生、与记忆同在、充满灵性的创作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央视镜头定格在许海钦与康辉朗诵“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一片深蓝的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渔人的诗心,更是一个古老渔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精神自守。这部诗集启示我们:真正的海洋文学,从来不是对浪花的描摹,而是将潮声刻进骨血的生存哲学。这部诗集因此超越了地域诗歌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在时代浪潮裹挟中守护精神家园的深刻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敏慧,福建东山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东山县作家协会秘书长。</span></p>